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8篇
口腔科学   105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累及颅底的咽旁颞下区肿瘤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生于颞下窝、咽旁间隙、翼腭窝、颞骨等处的肿瘤可原发,也可由邻近部位侵犯扩展而来。肿瘤向上发展可侵及颅义底甚至颅内。由于该解剖区域隐蔽、深在,四周以骨性结构为主,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肿瘤往往已较大,尤其是原发于颅底或由他处侵犯扩展到该区甚至侵入颅内的肿瘤,治疗上还有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92.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患者的供区并发症及功能情况.方法: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41例,通过临床检查及Enneking下肢功能量表评价围手术期及术后6月后的供区并发症及功能情况.结果:2例供区出现围手术期感染;术后6月后,所有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良好,2例出现踝关节的背屈运动受限,19例(46.3%)出现指足脚拇趾运动受限;患者下肢功能总体恢复良好.结论: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术后对患者下肢功能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建立颅底-颞下区恶性肿瘤动物模型,探索碘液浸染技术在Micro-CT图像中识别肿瘤组织的作用。方法: 对12只BABL/c裸鼠采用异氟烷吸入镇静麻醉,在小动物超声系统引导下经颌下区注射头颈鳞状细胞癌WSU-HN6细胞至右侧颞下窝。观察3周后解剖头颅标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并行Micro-CT扫描,3.75%复方碘液浸染后重复扫描。将头部标本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形成情况。结果: 经Micro-CT分析发现颅骨有明显破坏,但无法辨别肿瘤组织;经3.75%复方碘液浸染后,在Micro-CT阅读软件中可以清晰观察肿瘤及周围软组织形态。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证实,颅底-颞下区形成鳞状细胞癌,同时伴有明显颅骨破坏。结论: 采用颌下注射方式可以成功构建颅底-颞下区肿瘤动物模型;Micro-CT可以观察到颅骨骨质改变,采用复方碘液浸染后有利于观察肿瘤及周围软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 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 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20±6.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34±1.27) mm,健侧(6.94±2.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65±17.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20 (5.70, 197.90) 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15 (22.90, 155.00) 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60 (7.50, 235.40) μV]和健侧颞肌[63.30 (44.10, 126.70) 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 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95.
甲状舌管癌诊断与治疗(附3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状舌管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术前不易诊断,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切片分析.复习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6年1月至2006年8月间收治的甲状舌管癌3例,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合理的治疗方案.甲状舌管癌占所有甲状舌管病变的2.9%,其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与良性病变类似.本文3例中2例甲状舌管癌术前诊断为甲状舌管囊肿,另1例诊断为皮样囊肿;术后病理诊断均为甲状舌管癌.原发性甲状舌管癌诊断应符合以下标准:病变位于甲状舌管囊肿或甲状舌管中;甲状腺经临床或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甲状腺来源的乳头状癌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病理学表现有以下特征:真乳头的形成;毛玻璃状细胞核、核内假包涵体、核沟及核微丝等特征性细胞核改变;砂粒体样结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结构;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染色阳性.甲状舌管癌发展缓慢,预后较好.采用Sistrunk术式切除病变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要密切随访.伴有甲状腺肿物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应当进行甲状腺切除或颈淋巴清扫术.而甲状腺功能抑制治疗及放射性碘治疗的作用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96.
头颈部游离复合组织瓣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头颈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999年5月至2007年9月期间由同一手术小组完成的1 501例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918例,女性583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6岁,平均45.8岁,共使用腓骨瓣、前臂皮瓣、腹直肌皮瓣、空肠瓣、大腿前外侧皮瓣、上臂外侧皮瓣、背阔肌皮瓣、肩胛皮瓣和回盲瓣等10种游离组织瓣,共1 584块游离组织瓣,分析所采用组织瓣的受区血管、游离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及处理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游离组织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腓骨瓣、前臂皮瓣、腹直肌皮瓣、空肠瓣和大腿前外侧皮瓣为最常用的5种游离组织瓣,占全部游离组织瓣的96.8%(1 534/1 584);本组游离组织瓣的临床成功率为98.1%(1 554/1 584),游离组织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3.3%(53/1 584),其中静脉危象占75.5%(40/53),动脉危象占24.5%(13/53),血管危象的抢救成功率为43.4%(23/53).结论: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安全可靠,简化的头颈显微外科技术值得进一步被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分析临床颈部阴性(cN0)舌鳞癌患者的颈部Ⅲ区、Ⅳ区淋巴结微小转移情况。方法 采用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半连续切片技术,对25例cN0舌鳞癌颈部Ⅲ区、Ⅳ区的471个淋巴结进行复查。结果 常规病理检查证实有转移的11个位于Ⅲ区的阳性淋巴结,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均能检出;在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460个淋巴结中,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半连续切片技术,仅在1个Ⅲ区淋巴结中检出一个2.0 mm×1.5 mm的微转移灶,在Ⅳ区淋巴结中未检出微转移灶。结论 cN0舌鳞癌Ⅳ区淋巴结转移率很低,对所有的cN0舌鳞癌患者均清扫Ⅳ区似无必要。  相似文献   
98.
吻合两条静脉的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吻合两条静脉的游离组织瓣移植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999年9月-2003年4月完成的168例同时吻合两条静脉的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168例患者中男92例,女76例,年龄11~79岁,平均44.6岁。分析肿瘤的部位和类型、缺损的范围、所采用游离瓣的设计、受区静脉的选择、血管吻合技术和游离瓣的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采用的168块游离瓣中,腓骨瓣126块,前臂皮瓣32块,腹直肌皮瓣7块,肩胛瓣、空肠瓣和大腿前外侧皮瓣各1块。最常选用的受区静脉包括颈外静脉、面前静脉、面总静脉和颈内静脉,占全部受区静脉的86.0%。本组游离组织瓣的临床成活率为99.4%,术后1块腓骨瓣因动脉血栓而失败,但无1例游离瓣发生术中和术后静脉危象。结论 同时吻合两条静脉的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可有效防止或降低游离瓣静脉危象的发生机率,提高了游离组织瓣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以带蒂颊脂垫为基础的双层软组织封闭技术修复药物相关颌骨坏死(MRONJ)手术后上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采用以带蒂颊脂垫为基础的双层软组织封闭技术修复药物相关颌骨坏死手术后上颌骨缺损的10例MRONJ患者纳入研究.患者的手术方式为上颌骨部分切除(部分患者行蝶骨翼突下段切除),去除上颌窦内炎性软组织,保...  相似文献   
100.
颅底肿瘤不易早期诊断,延迟诊断(delay in diagnosis)几乎是100%。由于颅底位置深在,其中又含有诸多重要血管神经。导致该处肿瘤大多数不能常规切取活检。常规穿刺活检由于没有影像指导,可能穿刺不到目标,还可能损伤重要神经血管,风险较高。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均存在各自的缺点,不易在临床推广。我院自2011年逐步开展导航技术在颅底及面侧深区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经验。本文简单介绍了导航的基本原理及该技术在颅底肿瘤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