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对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辅助诊断意义。方法收集8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7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0例其他非肺肿瘤的肺部疾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例血清中标志物NSE和Cyfra21-1的浓度,并比较分析各组患者中NSE和Cyfra21-1阳性的百分率,以及两者同时阳性的百分率。结果三组疾病患者的NSE阳性率分别依次为60.0%,21.6%,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阳性率分别依次为35.0%,59.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和Cyfra21-1两者同时阳性时,小细胞肺癌以NSE升高为主,平均升高12.3倍,非小细胞肺癌以Cyfra21-1升高为主,平均升高26.4倍。结论 NSE和Cyfra21-1可能分别为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较特异血清肿瘤标志物。两者同时阳性时,测定值明显升高者具相对应的区分肺癌种类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医院感染MRSA的耐药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该院2009-2012年在各个病区住院患者不同感染部位分离的16株MRSA,采用VITEK 2 Compact及其配套的药敏卡AST-GP67进行耐药性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作同源性分析及基因分型.结果 16株MRSA对万古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和替加环素敏感,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对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为93.75%(15株).16株MRSA的PFGE谱分11型(A~K),A型3株,B、C、D型各2株.结论 不同耐药谱MRSA的PFGE的分型不相同,相同耐药谱PFGE的分型也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3.
目的调查ICU病房真菌性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研究其分布及耐药状况,为真菌性医院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ICU病房送检615例各种原因致重症创伤手术治疗后或重症内科患者标本进行医院内真菌感染病原学调查。结果真菌引起的医院感染52例,发生率为8.6%,占检出病原体的21.6%,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61.5%),其次是泌尿道感染(19.2%);以白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等为主;对两性霉素B(AMB)、5-氟胞嘧啶(5-FC)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4.1%、90.2%,对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则存在较低敏感率,耐药率分别为25.2%、19.2%,同时低水平耐药问题突出。结论ICU病房真菌性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严重,对抗真菌药物耐受性明显提高,必须加强预防和控制感染措施,重视真菌的细菌检验,减少或杜绝滥用抗生素。真菌的治疗必须严格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谨慎、合理、科学选药用药,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24.
26.
广州地区具有水解头孢他啶活性的CTX-M型ESBLs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广州地区具有水解头孢他啶活性的CTX-M型ESBLs进行调查,了解其种类、比例以及传播机制,为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提供指导.方法 对广州地区多家医院2007年到2008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确证产ESBLs的181株大肠埃希菌和180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研究,PCR方法确定CTX-M型ESBLs的基因型,MIC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接合实验了解CTX-M型的ESBLs编码基因(blaCTX-M)所在质粒的大小.结果 检出携带blaCTX-M-15的菌株共86株(23.8%),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39株(21.5%)和47株(26.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各检出1株携带blaCTX-M-27的菌株,比率均为0.55%,未发现携带blaCTX-M-16的菌株.接合实验发现,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blaCTX-M-15的质粒分别是65Kb和92Kb大小的可接合性质粒;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blaCTX-M-27的质粒推测是大小为57Kb的可结合性质粒.结论 广州地区具有水解头孢他啶活性的CTX-M型ESBLs的类犁为CTX-M-15和CTX-M-27,且以CTX-M-15为主.耐药基因所在的质粒为可接合性质粒,能通过接合水平传播.鉴于CTX-M-15型ESBLs在临床菌株中检出率较高,治疗上应避免单独使用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了解本地区沙门菌的检出及耐药性,为沙门菌感染的防治和抗菌药物合理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番禺中心医院2008年到2012年分离到的112株沙门菌株及临床资料,对沙门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株沙门菌以婴幼儿肠炎分离数最多(79.4%),以鼠伤寒沙门菌(36.6%)和肠炎沙门菌(20.5%)多见;沙门菌的耐药率依次为氨苄西林(45.45%),复方新诺明(23.76%),环丙沙星(8.74%),左旋氧氟沙星(3.6%);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率为氨苄西林(75.76%),复方新诺明(57.14%),环丙沙星(24.32%),左旋氧氟沙星(9.7%).结论 临床治疗时,应及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减缓细菌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0.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和探讨该耐药菌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检测我院2003~2007年临床标本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并回顾性分析比较该菌感染患者在院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病情发展等危险因素。结果2003~2007年共分离出769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195株是耐亚胺培南株,占25.3%,每年耐亚胺培南株的检出率依序分别为15.7%、11.9%、13.8%、24.1%、41.4%。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最低的是多粘菌素E(0.2%),对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46.1%)、庆大霉素(52.3%)和妥布霉素(52.6%)也相对较低。该菌感染单因素分析:入住ICU、使用广谱抗生素大于3周、住院时间超过4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周内接受碳青酶烯类治疗是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逐年增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减少院内感染机会,有利于防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