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窦道形成的原因 ,从而对保留假体清创术的有效性、益处和危害加以探讨。方法 :分析 3 6例 3 7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的窦道形成与感染类型 (是否为混合感染 )、感染分期、保留假体清创之间的关系。结果 :3 6例病人中共 2 7例 2 8髋有窦道形成 ,窦道形成病人混合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无窦道的病人 ,窦道形成与感染分期之间无明显的关系 ,16例曾行保留假体清创的病人中有 15例 16髋在清创后形成窦道 ,统计分析显示窦道形成与保留假体清创有直接联系。结论 :不适当的保留假体清创很容易导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窦道形成 ,影响感染的治疗 ,应慎重应用。  相似文献   
33.
皮质外骨桥固定特制假体置换治疗肢体骨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确定采用特制假体及特殊植骨方法固定后,假体与骨交界区能否有效形成皮质外骨桥,皮质外骨桥能否起到有效的辅助固定作用,皮质外骨桥的形成和重建有何规律。[方法]44例患者行皮质外骨桥加强固定,带有1~4am多孔表面区的特制假体置换。31例患者资料可供分析,以了解植入后固定的效果以及骨桥形成和重建的规律。[结果]31例患者中有25例(81%)形成了有效的骨桥固定,骨桥在股骨后侧和内侧的压应力区形成更为丰富。[结论]在假体与骨端交接区的珍珠面和骨皮质之间良好植骨可有效构建骨桥;骨桥的重建与应力和血运有关;髓内固定、珍珠面、皮质外植骨有利于形成有效的骨桥固定。  相似文献   
34.
新型国产JHB人工髋关节置换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新型国产非骨水泥固定人工关节(JHB)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进一步改善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9年3月~2002年10月在本院骨科施行JHB国产人工关节置换的79例(97例髋关节)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临床和X线随访资料.结果79例患者中3例(3髋)出现切口表浅感染,61例(76髋)获得随访的患者功能均满意,54例(68髋)无明显疼痛,52例能继续工作.59例X线片显示假体与髓腔及髋臼匹配良好,58例X线片(72髋)随访显示髋臼假体达到骨长入固定,3例(3髋)纤维稳定.股骨假体有3例(4侧)为纤维性稳定,其余为骨长入固定.3侧髋臼周围出现断续骨溶解,2侧股骨假体周围出现轻度骨溶解,均未影响假体的稳定性.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4.12±11.74)分,末次随访评分(91.62±19.56)分.结论根据国人解剖特点设计的国产新型人工关节JHB假体与股骨髓腔及髋臼匹配、适应良好,表面处理有利于骨长入固定,用于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索新型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制备方法,并分析评估其各项理化性能。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三联脱细胞程序,逐步去除动脉血管中的细胞和抗原成分。通过甲苯胺蓝、HE及天狼猩红染色和羟脯氨酸定量分析,对比脱细胞前后血管基质成分与天然半月板之间的差异;并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脱细胞前后动脉中DNA残留情况;通过MTT法考察材料经脱细胞程序后的毒性强弱以及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将兔半月板细胞接种到脱细胞血管基质后培养,观察两者的相容性。结果三联脱细胞方法制备的牛大动脉基质的组织学染色结果与正常半月板类似,进一步胶原定量证实,材料经脱细胞后胶原含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Hoechst33258染色,未发现血管基质中细胞核和DNA残留;甲苯胺蓝及天狼猩红染色证实脱细胞血管基质支架可以很好地保留胶原成分;MTT结果显示脱细胞动脉基质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半月板细胞接种材料后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脱细胞血管基质能很好促进细胞黏附,并诱导细胞的增殖。结论自主设计的脱细胞程序能完全去除主要抗原成分,无DNA及细胞碎片的残留,并保留了大部分细胞外基质成分、完整组织结构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对比性分析研究得出,在结构和成分上,脱细胞血管基质与半月板具有高度相似性,是未来非常有应用潜力的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之一。  相似文献   
36.
目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carbonatedhydroxyapatitecement,CHC)能原位固化形成骨矿物相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无机代骨材料,但因缺乏自然骨的孔隙结构,降解、成骨速度非常缓慢。为此研究发泡成孔的方法,制备能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CHC,以加快其降解速度,提高成骨能力。方法:实验于1997-01/2000-11由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合成CHC,调整配方,添加成孔剂,制备能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代骨材料,并完成组织相容性、理化特性、力学强度以及内部结构等相关检测。结果:通过改变CHC的组分,添加成孔剂,可以成功的制备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CHC。量化材料的组配成分,可调控其孔隙率和孔结构。系列检测结果表明,该材料固化产物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与人骨矿物相类似;材料的孔隙率为36%,孔之间互相贯通;固化时间为13~15min,能满足临床应用;抗压强度为(5.6±2.2)MPa,与骨松质强度相当;细胞毒性检测,组织相容性良好。结论:多孔CHC可塑形性强,适合填充任何不规则形状的骨缺损,可用于非负重部位的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37.
目的:通过观察碳酸化磷灰石与骨界面间形态学特征及其成骨和降解情况,探讨原位形成骨骼矿物相材料碳酸化磷灰石的组织学特点。方法:实验于2001—03/1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选用成年新西兰兔30只,将两侧股骨远端制作直径5mm,深10mm的缺损模型,随机选一侧植入碳酸化磷灰石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对照组。于术后1,4,8,12和16周时分批麻醉处死动物,每批6只。对植人材料与骨界面之间形态及降解的情况进行以下观察。①大体观察。②组织学检测。③体视显微镜观察。④荧光染色观察。⑤钼靶软X射线观察。结果:术后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体视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观察和钼靶软X射线观察显示碳酸化磷灰石术后在1周时固化填充良好,与骨结合紧密,4周时界面出现成骨,8周时开始降解,16周时大部分碳酸化磷灰石已经降解,有大量新骨形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界面间始终没有成骨现象,1周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固化填充良好,与骨结合紧密,8周时界面间开始形成纤维结缔组织,16周时界面间形成一层厚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结论:碳酸化磷灰石是生物相容性非常好的生物活性材料,植人体内后能够与骨直接结合,界面间不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并持续有破骨和成骨活动存在,随时间推移可以逐步降解,但是确定完全降解的时间尚需更长时间的观察和验证。  相似文献   
38.
背景: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是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已应用在骨缺损临床治疗中.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效果的特征.设计:配对设计、自身对照、验证性实验.单位:解放军骨科研究所和动物实验中心.对象:实验于2002-05/2003-01在解放军骨科研究所和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10只,体质量20~22kg.方法:10只杂种犬肱骨近端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择实验侧和对照侧.分别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和高温烧结羟基磷灰石陶瓷修复骨缺损.分别于术后5 d,4,8,12和16周处死动物,通过X射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主要观察指标:①两侧骨缺损处实体显微镜观察结果.②两侧骨缺损处X射线观察结果.③部分脱钙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④磨片Gimsa染色观察结果.结果:纳入犬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侧骨缺损处实体显微镜观察及X射线观察结果:实验侧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界面结合紧密,随植入时间延长界面逐渐模糊.对照侧羟基磷灰石始终与骨界面清晰.②部分脱钙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磨片Gimsa染色观察:实验侧8周时新骨长入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16周时二者互相交错整合成为一体,并且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中出现围绕新生血管形成的骨岛.对照侧羟基磷灰石始终保持完整,与骨界面清晰,在16周时羟基磷灰石表面有新生骨沉积.结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活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9.
聚乳酸乙醇酸/ RNA Ⅲ抑制肽缓释微球组织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前期实验证实可防治葡萄球菌感染的RNA Ⅲ抑制肽(RNAⅢ inhibiting peptide, RIP)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聚乳酸乙醇酸/ RIP(PLGA/ RIP)缓释微球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实验于2005-10/2007-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及医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PLGA/RIP微球制备:采用Fmoc法由C端至N端先合成粗品肽;采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对RIP粗品进行纯化分析,按紫外吸收峰收集组分,冷冻干燥,得到RIP纯品.再采用液相复乳法制备直径50~70 μm的PLGA/RIP微球.②组织相容性实验:以急性全身毒性实验观察 PLGA/RIP的全身毒性反应;MTT细胞毒性实验观察PLGA/RI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肌肉内植入实验观察材料有无肌肉刺激反应;过敏实验观察PLGA/RIP的致敏情况;热原实验观察材料对体温的影响.结果:①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结果:腹腔注射PLGA/RIP洗提原液和50%的PLGA/RIP洗提液后动物无中毒反应,无死亡,体质量无明显变化.②MTT细胞毒性实验结果:两种洗提液的平均细胞增殖率均大于85%,细胞毒等级1级,不具有细胞毒性.③肌肉内植入实验结果:RIP和PLGA/RIP植入4 周后,组织未见明显充血、变性或坏死.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材料已被纤维囊包裹.④过敏实验结果:3组动物的平均原发刺激指数分别为0.38,0.33和0.31,3组间无显著差别.⑤热原实验结果:各组动物体温升高均在0.5 ℃以下, 证实材料无热源性,符合热原实验的评价标准.结论: PLGA/RIP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无细胞毒性,未见免疫排斥,不引起过敏反应,无热源性,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 cement,CHC)能原位固化形成骨矿物相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无机代骨材料,但因缺乏自然骨的孔隙结构,降解、成骨速度非常缓慢。为此研究发泡成孔的方法,制备能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CHC,以加快其降解速度,提高成骨能力。方法:实验于1997-01/2000-11由解放军总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合成CHC,调整配方,添加成孔剂,制备能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代骨材料.并完成组织相容性、理化特性、力学强度以及内部结构等相关检测。结果:通过改变CHC的组分,添加成孔剂,可以成功的制备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CHC。量化材料的组配成分.可调控其孔隙率和孔结构。系列检测结果表明,该材料固化产物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与人骨矿物相类似;材料的孔隙率为36%,孔之间互相贯通;固化时间为13~15min.能满足临床应用;抗压强度为(5.6&;#177;2.2)MPa,与骨松质强度相当;细胞毒性检测,组织相容性良好。结论:多孔CHC可塑形性强,适合填充任何不规则形状的骨缺损,可用于非负重部位的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