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9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构建MUC1 Y全长cDNA真核表达载体 ,并以MUC1及MUC1 Y真核表达载体修饰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方法 构建MUC1 YDNA真核表达载体 ,选取 10例HLA A2乳腺癌患者 ,体外IL 4、GM CSF联合诱导DC ,并以pCDNA3.1 MUC1和pCDNA3.1 MUC1 Y转染DC ,同时以空载体为对照 ,以pIRES2 EGFP MUC1 Y观察转染效率 ,转染后DC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 ,诱导CTL。以MCF 7为特异性靶细胞 ,Raji为非特异性靶细胞 ,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杀伤活性 ,以annexinⅤ FITC检测特异性CTL诱导靶细胞凋亡的情况。以ELISA法测定基因修饰后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 γ的能力。结果 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MUC1 Y真核表达载体pIRES2 EGFP MUC1 Y和pCDNA3.1 MUC1 Y。pIRES2 EGFP MUC1 Y转染效率基本为 10 %左右 ,DC中MUC1表达率为 8%。杀伤实验表明T DC pCDNA3.1 MUC的杀伤活性为 6 4 % ,T DC pCDNA3.1 MUC1 Y为 4 6 %。这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同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annexinⅤ FITC标记实验显示 ,T DC pCDNA3.1 MUC1对靶细胞的杀伤和诱导凋亡的能力显著高于T DC pCDNA3.1 MUC1 Y及对照组。基因修饰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 γ的能力显著升高。结论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 EGFP MUC1 Y可用  相似文献   
42.
CD40/CD40L交联在CD4+T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D40/CD40L交联在CIK细胞中CD4 T细胞(CD4 CIK)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扩增CIK细胞并纯化CD4 T细胞亚群,AnnexinV染色法观察CD4 CIK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半定量PCR、流式细胞法及ELISA法比较CD4 CIK激活前后CD40L的表达变化;将转染质粒pIRES2-EGFP-sCD40L的CHO细胞(CHO-sCD40L)与乳腺癌细胞T47D共孵育,监测24小时后其表面分子Fas的表达变化及对Fas介导凋亡的敏感性.结果CD4 CIK细胞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凋亡率随孵育时间和效靶比的升高而增加,且肿瘤细胞表面分子Fas水平升高,可从1.98%±0.23%升高到31.62%±7.07%;CD4 CIK细胞被激活后,CD40L表达水平均较激活前明显增加;成功转染的CHO-sCD40L细胞与T47D共培养后,T47D表面分子Fas可被诱导升高,加入CH-11 24小时后可观察到明显T47D细胞的凋亡.结论CD4 CIK可能通过CD40/CD40L交联提升肿瘤细胞表面功能性Fas表达来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43.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研制各种肿瘤疫苗。肿瘤特异性抗原MAGE-A1在不同来源肿瘤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幢’,因而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一直备受重视。本实验中我们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MAGE-A1/EGFP,体外电转染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并评价其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能力,以期为临床开展MAGE-A1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提供有利的分子生物学工具。  相似文献   
44.
血管生成拟态是1999年美国 Iowa’s大学的 Maniotis 等在研究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微循环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恶性黑色素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模仿血管壁结构形成可输送血液的管道系统,从而重塑肿瘤的微循环,并与宿主血管相连通使肿瘤获得血液供应。该血液管道的特点是:管道内没有血管内皮细胞衬覆,肿瘤细胞模仿机体血管生成而形成瘤细胞条索并围  相似文献   
45.
淋巴结状态是决定乳腺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指标.有研究指出阳性-检查淋巴结比例(positive-examined rate,PER)可作为患者预后的指标.本研究收集我院1989年至1995年手术的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对PER与患者生存的关系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GemOx±R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组织学证实的复发或难治的侵袭性29例NHL 患者给予GemOx±R方案:吉西他滨(gemcitabine )1 000mg/m2,静脉注射,d1、d8;奥沙利铂(oxaliplatin)130mg/m2,静脉注射d1;加/不加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375mg/m2,静脉注射,d0。21~28d 为一个周期。每个患者均完成≥2 周期的化疗。结果:29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65.5% ,11例完全缓解(CR),8 例部分缓解(PR);B 细胞和T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68.4% 和6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B 细胞淋巴瘤中,加用美罗华与否的有效率分别为80.0% 和5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表现为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及恶心、呕吐等。结论:GemOx±R方案高效低毒,是针对复发或难治性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安全有效的解救方案。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BTZ)对人类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及其与吡柔比星(THP)联合应用的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BTZ、THP单药及两药联合不同给药顺序对Hut-78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中效方程分析两药是否存在协同效应。结果 BTZ、THP单药均能有效抑制Hut-78细胞的生长,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培养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8.53 nmol/L和2515.27 μg/L。两药联合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当增殖抑制率>50 %时,THP序贯BTZ呈现拮抗效应,而BTZ与THP同时及BTZ序贯THP均具有协同效应,后者的抗肿瘤作用更为显著。结论 BTZ单药及其与THP联合体外可有效抑制T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BTZ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靶向药物,为BTZ与THP联合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PCBCL)的高发年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天津市肿瘤登记中心共记录PCBCL 31例,其中26例临床资料完整。收集该2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部位、病变范围、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治疗方法、生存期等资料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处理,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运用Forward LR法对变量进行筛选。结果 1970-2010年间资料完整的PCBCL 26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类型以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12例)和原发性皮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8例)最为常见,其次是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4例)。随访显示,8例出现淋巴结受累,其中颈部4例,腹股沟4例;3例出现脏器受累,包括肺及胸膜1例、骨髓1例和中枢神经系统1例;多数患者经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或放化疗, 5年生存率为80.8%。统计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球蛋白与预后有关,而性别、年龄、首发部位、病变范围、内脏的受累、B症状、治疗方法、复发次数、β2微球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与预后无关。结论 PCBCL是一组罕见的结外淋巴瘤,高发年龄为39 ~ 66岁;临床表现不典型;5年生存率为80.8%;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球蛋白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9.
脾脏肿瘤临床上少见。 186 1年Rokitansky首次描述脾脏错构瘤以来 ,国内外文献多为个例报告[1] 。我院自 195 6年 1月至 1999年 8月共收治脾脏肿瘤 38例 ,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38例 ,男 15例 ,女 2 3例。年龄 15~ 6 5岁 ,平均 42岁。本组脾脏血管瘤 4例 ,血管淋巴瘤 4例 ,单纯性脾囊肿 3例 ,假性囊肿 2例 ,良性畸胎瘤及错构瘤各 1例 ;脾脏恶性淋巴瘤 2 3例 ,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38例中 2例为T细胞型 ,2 1例为B细胞型。病理类型按“国际工作规范”分类 ,高度恶性 5例 ,中度恶性 6…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Bcl-2、Ki-67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AHSCT)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33例行AHSCT治疗的患者组织切片中Ki-67,Bcl-2的表达.并探讨Ki-67,Bcl-2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2)生存率统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33例AHSCT治疗组,Bcl-2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移植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5.71%和88.89%(P<0.05);Ki-67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3.75%和85.71%(P<0.05),提示Bcl-2和Ki-67的表达与AHSCT的预后相关.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和Bcl-2是影响ML患者AHSCT后无病生存的相关因素(P=0.043 7).结论:Bcl-2、Ki-67蛋白阳性表达的ML患者,AHSCT后易复发,可作为移植后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Ki-67和Bcl-2是影响ML患者AHSCT无病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