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19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肿瘤坏死因子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是TNF家族的新成员,可高效特异的杀伤体内肿瘤细胞,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某些肿瘤细胞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耐受,有效的克服细胞耐药性是目前较为棘手的问题。BH3I-2’是新近合成的小分子量细胞透过分子,它具有与BakBH3蛋白相似的功能, 导凋亡的敏感性及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2.
CD3 4 细胞的分离纯化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异基因骨髓移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干细胞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摸索大量分选CD3 4 细胞的方法 ,本研究应用Isolex3 0 0i磁性分选系统富集CD3 4 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分选前后细胞表面标志 ,经CD3 4 细胞体外增殖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验证分选获得的CD3 4 细胞生物学活性。结果显示 ,所完成的 5例次自体外周血富集CD3 4 细胞时 ,先收获单个核细胞约 ( 3 .5 -6.0 )× 10 10 ,CD3 4 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百分率为 ( 0 .5 5 - 1.2 ) % ;收获的CD3 4 阳性细胞总数为 ( 2 - 3 )× 10 8,纯度为 ( 75 - 85 ) % ,回收率为 ( 4 0 - 65 ) %。体外实验表明 ,在SCF IL 3 FL TPO EPO存在下 ,经过 3 - 4天培养 ,可扩增 2 - 3倍 ;经CFU GM、BFU E集落形成实验显示具有形成集落的能力 ,证实分选后细胞具有造血祖细胞生物活性。结论 :应用Isolex3 0 0iCD3 4 细胞分选仪可以高效大量富集CD3 4 细胞 ,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3.
34.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探讨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29  
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重新修订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努力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医学人才。一、国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1988年 ,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表《爱丁堡宣言》,明确定义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也指出 :“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国的需要。”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35.
香港中文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低密度胆固醇高于206毫摩尔/升的糖尿病病人,患上心脏病和中风的机会,比起低密度胆固醇低于206毫摩尔/升的糖尿病病人,高出205倍。研究显示,大部分糖尿病病人的低密度胆固醇水平不理想,且令他们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热疗、化疗、放疗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人类结肠癌细胞株——HT29移植于裸鼠双侧后肢。于实验室模拟热疗条件(43℃,60rain),并参照人类结肠癌临床化疗及放疗方案。实验共分6组,即热疗、化疗、放疗、热化疗、热放疗及热放化疗组。于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备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细胞膜、细胞浆及细胞核Bcl-2和Bax基因及P53表达的形态学变化。结果6种治疗方法均能不同程度下调P53和Bcl-2、上调Bax的表达。热放化疗组治疗后48hP53及Bcl-2达到最低水平,Bax达高峰。与另外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疗、热化疗及热放疗3组间对P53表达的下调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化疗、放疗组下调明显。治疗后48h热放疗组和热放化疗组Bcl-2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热疗组下调Bcl-2作用最小,与另外5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热放化疗组上调Bax基因表达的作用发生时间最早(2h):作用最强,与另外5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热疗组发生时间最晚(24h),作用最小,与另外5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热疗可能通过增强放化疗对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其增敏作用。热疗联合应用化疗和(或)放疗对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7.
岁序更迭,辞旧迎新。《中国肿瘤临床》又在充实与忙碌里走过了一年。值此新春之际,我代表编辑部向投身于我国抗癌事业的专家、学者,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期刊发展的编委、审稿专家、作者及广大读者们,致以诚挚的新年问候和祝福!剑锋出磨砺,梅香自苦寒。2014年,社会转型变革继续给各个行业带来压力与动力。传统学术出版面临着很多危机与契机。在行业融合、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38.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现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2002,29(12):894-898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胃肠神经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可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以瘤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命名,是一组异质群。这类肿瘤在其激素合成机制、超微结构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但在形态学、内分泌活性和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为正分泌性(激素分泌量高于正常)或异位分泌性(分泌的激素并非源于肿瘤细胞),也可为非功能性的,或是形态学上虽然证实为肿瘤性神经内分泌细胞,但并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正分泌性肿瘤的恶性度低于异位分泌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可治愈神经内分泌…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Ang2)、ephrinB2和内分泌腺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ndocrinegland-derived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EG-VEGF)在肝癌发生和门静脉瘤栓(PVTT)形I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无门静脉主干瘤栓的肝癌标本(A组)54例、伴门静脉主干瘤栓的肝癌标本(B组)9例和肝英化组织(C组)、正常肝组织(D组)各10例。用RT-PCR法检测标本中VEGF、Ang2、ephrinB2和EG-VEGF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皮细胞的标志分子CD34,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比较四组标本中各因子的表达和MVD水平。结果:A、B、C和D组的MVD分别为146·69±77·79、214·07±54·41、32·85±8·49和34·83±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7,P=0·000,且A组的MVD低于B组,P=0·006,高于C组,P=0·000。VEGF165、VEGF189、Ang2和EG-VEGFmRNA在四组标本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VEGF165、Ang2和EG-VEGFmRNA在A、C两组和A、B两组内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都<0·05或0·01)。肝癌中VEGF165、VEGF189、Ang2和EG-VEGFmRNA的表达与MVD正相关,rs分别为0·764、0·510、0·640和0·366,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和0·003。结论:VEGF、Ang2和EG-VEGFmRNA与肝癌发生和MVD相关,并通过调控血管生成,促进肝癌门静脉瘤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0.
40岁以下青年人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青年人直肠癌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一个肿瘤中心10年间经手术治疗的168例40岁以下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影响患者生存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68例中,病理根治术(R0)130例(77.4%),镜下切端阳性(R1)12例(7.1%),大体标本切端阳性(R2)26例(15.5%)。低位前切除术57例,Miles术89例,单纯行乙状结肠造瘘术22例;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期间发生肝转移10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1例。81例患者于术后87个月内死于复发和转移。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7.0±3.8)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3%及37.0%。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式、肿瘤根治度、肿瘤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有肿瘤根治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为术式、肿瘤的根治度、病理类型、肿瘤直径、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其中独立影响因素仅有肿瘤的根治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