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式,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12例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7例可复性脱位患者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4例难复性脱位或复位后脊髓前方存在压迫的患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1例难复性脱位患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枕颈融合术,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8±15个月(12~60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1例短节段融合固定患者颈部屈伸活动功能良好,轴向旋转稍受限;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内固定断裂及寰枢椎脱位,行后路翻修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其余患者均在术后6.0±2.5个月(3~12个月)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9.6±1.4分提高到16.2±0.7分。结论: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儿童齿状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难复性脱位患者或复位后存在软组织对脊髓构成持久压迫的患者需联合前路经口咽减压。  相似文献   
12.
人BMP2及VEGF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双基因腺病毒穿梭质粒。方法 对pCU-CAGGS-hVEGF165的目的基因亚克隆并引入新的酶切位点,定向连入腺病毒穿梭载体pShuttle-CMV,将质粒pcDNA3.1-BMP2及pIRES酶切后,将BMP2和IRES片段定向连入pShuttle-CMV-hVEGF165,构建可同时表达两个目的基因重组质粒pShuttle-CMV-hBMP2-IRES-hVEGF165,进行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结果 酶切分析及核酸序列测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结论 成功构建了BMP2及VEGF双基因腺病毒穿梭质粒;为联合基因治疗骨缺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疾病(LDD)包括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及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是骨科常见病,也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麻下可视化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科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其中,常规组30例,采用局麻、常规定位和椎间孔镜操作;可视化组64例,采用全麻,可视化定位与操作技术。评估患者的术中疼痛、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均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伤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常规组患者多数术中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可视化组患者因全麻术中无疼痛,常规组术中射线曝露时间明显长于可视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2±3.24) s vs (1.06±0.18) s,P0.05]。两组患者平均随访6~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和ODI均显著减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下可视化椎间孔镜技术可显著减轻患者术中疼痛,减少术中X线透视量,提高患者围手术期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Seventy-three patients with spinal nerve sheath tumor who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years 2004-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with respect to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urrence of the tumor and occurrence of kyphotic deformities. Preoperativ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data, surgical records and follow-up results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follow-up duration was 12-60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32.0 months. Out of the 73 cases enrolled, 69 had gradual recovery of sensation, motor and sphincter functions 1 week to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orty-six cases had incomplete paralysis, whos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grades, however,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4 cases had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no change in ASIA grade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Two cases had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the tumor. There were no deaths, no spinal instability, and no kyphotic malformations found in any cases.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tumor is important for good recovery, and an ideal surgical method may reduce the recurrence of the tumor or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腺病毒表达载体,体外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相关特性。方法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技术快速构建Ad-VEGF165腺病毒重组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包装成为重组Ad-VEGF165腺病毒,并进行电镜观察及滴度测定。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VEGF165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结果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证实重组腺病毒质粒含有hVEGF165cDNA,电镜显示包装细胞中有大量病毒颗粒存在,测定包装的病毒滴度为6.3×1010TCID50/ml。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有VEGF165的转录和表达。结论构建的VEGF腺病毒表达载体可有效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高效表达,为将表达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左旋盐酸苯环壬酯片中左旋盐酸苯环壬酯的溶出度.方法溶出度以桨法测定.溶出介质250ml 0.1M盐酸溶液.取溶液滤过,取续滤液置pH3.0磷酸缓冲溶液的分液漏斗中,依次加溴甲酚绿溶液、三氯甲烷,振摇,静置使分层,分取澄清的三氯甲烷层,照分光光度法,在414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结果左旋盐酸苯环壬酯在2.0~10.0u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 =1(n=3),平均回收率98.76%(n=5),RSD为1.57%.片剂30min时取样测定,主药溶出80%以上.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该制剂的溶出度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基于5G的混合现实影像云平台,实现多方实时交互、立体影像呈现和全息手术导航等功能,以覆盖术前、术中、术后的应用场景,实现医院内外部影像数据的使用共享,提高手术服务的精准化程度,优化医患沟通方式,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可及、均衡发展,开创了国内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远程手术指导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IX型胶原基因与腰椎间盘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疾病(LDD)包括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及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是骨科常见病,也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通常认为其病因与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年龄增长或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飞速发展,通过孪生子和家系研究已证实基因和遗传因素在LDD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腰椎间盘疾病遗传因素的研究集中于Ⅸ型胶原基因。本文将综述Ⅸ型胶原基因突变和LDD发病的相互关系。1椎间盘疾病的遗传学发现Matsui等[1]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手术患者的家族史与椎间盘变性的发展之间有明显的联系。Bat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10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的23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9例为特发性,14例为先天性,侧凸及后凸顶椎均位于同一节段。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分别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及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采用SRS-22问卷评分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手术时间270~570 min,平均387 min;术中出血量900~2 700 mL,平均1 701 mL。所有患者随访 24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110.6°±23.4°,术后24个月41.4°±12.0°,矫正率为62.6%。后凸Cobb角术前91.5°±27.8°,术后24个月33.1°±14.7°,矫正率为63.8%。冠状面偏移术前(30.3±17.0)mm,术后24个月(19.6±15.1)mm;矢状面偏移术前(34.0±42.2)mm,术后24个月(10.3±15.9)mm。术后24个月SRS-22问卷各项得分及总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由于痰液阻塞出现肺不张,8例胸腔积液。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顶椎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良好,能够实现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