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循证实践能力包括循证医学知识、实践技能和实践态度,是临床医师必备的素质。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阶段。提高医学实习生的循证实践能力,是培养他们成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关键。以医学实习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循证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医学实习生循证实践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2.
循证实践是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循证实践技能和循证实践态度在临床决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医学实习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循证实践技能和循证实践态度,探讨提高实习生循证实践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恢复不良的情况及其原因。 方法 分析3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AO分型 C型)病例,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在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后)凸Cobb角;根据术后力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恢复良好组(A组)和力线恢复不良组(B组),并分析螺钉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恢复的影响。 结果 33例患者中,力线恢复良好占60.6%(20 例),力线恢复不良占39.4%(13例)。两组患者固定节段和使用椎弓根螺钉总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椎体椎弓根螺钉数目A组为(1.7±0.3)个,B组为(1.3±0.4)个,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严重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恢复不良并非少见,固定节段、螺钉使用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 RNRs)的形态,了解RNRs与节段椎管狭窄的关系,探讨RNRs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4例,行仰卧位MRI检查,观察矢状位椎管内马尾神经走行及形态,分为RNRs(+)和RNRs(-),并测量狭窄节段椎管正中矢状径、有效矢状径、椎管有效截面积,统计学比较分析RNRs(+)与狭窄节段狭窄程度的关系。 结果 13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61例,女73例,年龄24~80岁(平均54.4±13.6岁),RNRs(+)43例,RNRs(-)91例,RNRs形态分为“藤索”型29例(67.44%,29/43),“葡萄串珠”型6例(13.95%,6/43),“蛇纹石”型8例(18.60%,8/43)。RNRs(+)组椎管有效截面积明显小于RNRs(-)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正中矢状径、有效矢状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马尾神经冗余征见于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发生与椎管绝对性狭窄有关,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25.
背景:腰椎传统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入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入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入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 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入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入路和传统入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应用Clavien-Dindo(C-D)并发症分类系统对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因脊柱结核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12例,女75例;年龄18~85岁,平均45.7±16.0岁。7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术前存在合并症29例。病变部位依次为胸椎40例(21.4%)、胸腰段51例(27.3%)、腰椎74例(39.6%)和腰骶椎22例(11.8%)。采用前路手术55例、后路手术98例及前后联合入路手术34例。使用C-D分类系统对患者术后住院期间(≤30d)并发症进行分级评估,先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年龄、性别、吸烟史、术前ASIA分级、术前合并症、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病变部位、病变范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血沉、手术入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并对P0.2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7.4%(70/187),按照C-D并发症分类,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1%、8.0%、2.7%、2.1%和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病变范围、术前血红蛋白和术前白蛋白与总体并发症相关,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前抗结核时间、术前白蛋白和手术时间与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白蛋白低为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4),而术前合并症和手术时间长为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和P=0.015)。结论 :CD并发症分类系统简单、可以提示并发症严重程度,是评估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术前白蛋白低是胸腰骶椎结核术后早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合并症和手术时间长是脊柱结核术后早期发生C-D分级Ⅱ级或以上级别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7.
目的:统计X线透视引导下穿刺活检在原发性脊柱感染患者中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析影响穿刺培养阳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1年8月因原发性脊柱感染在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和南方医院增城分院骨科行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病例,共纳入179例患者,男性110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54.63±13.70岁。按穿刺培养结果分为培养阳性组(n=100)和培养阴性组(n=79)。计算培养阳性率,探讨人口统计资料、抗生素干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数据、穿刺操作、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对培养阳性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培养阳性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穿刺活检培养阳性率为56%,100例穿刺培养阳性标本共培养出36种119株微生物,其中培养出单一微生物81例(81%);主要微生物包括:结核分枝杆菌(n=24)、表皮葡萄球菌(n=16)、金黄色葡萄球菌(n=12)、大肠埃希菌(n=8)、布鲁氏菌(n=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穿刺部位、穿刺节段对穿刺培养阳性结果无影响,高血压(OR 0.139;95%CI:0.0...  相似文献   
28.
背景: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目前希望能提高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来促进神经的修复再生。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体内植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2008-05在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 材料:无菌条件下取2月龄F344雄性大鼠股骨、胫骨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构建好的慢病毒载体PNL-BDNF-IRES2-EGFP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 方法:将60只成年SD大鼠经钳夹制作成右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在损伤处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2 μL,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L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L。 主要观察指标:在术后2,4周,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损伤侧L4,5脊髓前角存活的神经细胞数目,通过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观察大鼠损伤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应用荧光激发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损伤侧L4,5脊髓前角细胞的存活数目多于磷酸盐缓冲液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并且神经功能恢复也比其他两组好。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可观察到神经损伤处有较多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并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比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多。 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9.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参与调控宿主细胞生长、迁移和免疫应答等过程。寄生虫感染宿主后,宿主可产生MIF参与同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寄生虫也会分泌虫源性MIF,共同参与调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本文将对寄生虫感染后MIF基因的表达调控、MIF在寄生虫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中的作用,以及MIF介导免疫反应的重要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入路进行相关影像解剖学研究,并观察其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腰椎MRI图像资料,男27例,女23例,年龄37.1±8.2岁。在PACS系统上选择L3/4、L4/5、L5/S1各一幅T2W1轴位图像进行测量,包括棘上韧带宽度及厚度,胸腰筋膜、骶棘肌总腱膜于棘上韧带附丽部及多裂肌间隙部的厚度。在2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手术入路。临床应用改良腰椎后正中手术入路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1.5±8.0岁。单节段14例,双节段7例,三节段1例。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切口长度、切口显露时间、出血量及术后腰痛程度。结果:胸腰筋膜、骶棘肌总腱膜附丽于棘上韧带。于L3/4、L4/5、L5/S1层面,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线间距分别为16.32±6.56mm,27.43±6.36mm,33.65±4.77mm;腰筋膜附丽部厚度分别为0.81±0.17mm,0.88±0.15mm,0.87±0.14mm,与其肌间隙部厚度差异不显著(仅L4/5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骶棘肌总腱膜附丽部厚度分别为1.76±0.51mm,1.71±0.40mm,1.78±0.50mm,同层面肌间隙部厚度分别为0.95±0.18mm,0.99±0.22mm,0.98±0.20mm,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尸体模拟手术示骶棘肌总腱膜深面与多裂肌之间存在潜在间隙,可无损伤分离至棘突旁,组织牵开张力小。所有22例均按手术方案完成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显露良好,视野清晰,单节段、双节段切口长度分别平均4cm、6cm。结论:棘上韧带之骶棘肌总腱膜、胸腰筋膜附丽部均强大。保留棘上韧带附丽的改良腰椎后正中入路合理可行,可缩短切口长度,减轻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