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研究缺氧程度与瘢痕疙瘩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1α)基因表达的量化关系和关联性,进一步探讨缺氧通过HIF-1a途径促进异常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设立不同O2浓度组,在常氧及不同程度缺氧条件下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比较各组间HIF-1α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常氧(20%)、不同缺氧浓度(10%、5%、1%)下.HIF-1α蛋白表达相对含量(HIF-1α/β肌动蛋白)分别为0.007±0.006、0.133±0.006、0.537±0.015和0.903土0.021,表明缺氧系统中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上调。结论缺氧条件促进了瘢痕疙瘩中HIF-1α蛋白的表达,而且表达的量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缺氧通过HIF-1α基因途径与异常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2.
徐庆余  潘光华  郑旭东  武卫  胡永启 《浙江医学》2011,33(6):819-821,824
目的 探讨在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在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将60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就给予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常规治疗组依据传统观念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才输注凝血底物.两组同样积极处理原发创伤,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控制出血,实施恰当的休克复苏,防治低体温和联合使用各种止血药物,并在ICU积极救治"致死性三联征".在术后1h和术后5d,再次检测凝血、纤溶等指标,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恢复及预后.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组凝血、纤溶指标及预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28d病死率较常规治疗组有所降低(40.6% vs 69.8%,P =0.046).结论 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有利于凝血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探讨在急诊科开展多发伤综合救治的优越性.方法 比较多发伤综合救治组(治疗组)40例与分期手术组(对照组)40例的病死率、住院时间等.结果 综合救治组的病死率为7.5%,住院时间为16.3±8.7 d,分期手术组病死率为17.5%,住院时间为27.5±8.5 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急诊科开展多发伤综合救治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并能充分发挥急诊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4.
目的寻找具有优秀活性的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方法设计合成脂溶性更大的含有取代吲哚满二酮-1-乙基的加替沙星衍生物,测定其体外抗分枝杆菌活性。结果共合成了14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和HRMS确证。目标物普遍具有良好的抗分枝杆菌活性(MIC为1.56~6.25μg/mL),但均弱于其母药加替沙星。其中,化合物3h对草分枝杆菌CMCC93201和耻垢分枝杆菌CMCC93202的活性分别是利福平的4倍和2倍。结论脂溶性并非决定喹诺酮类化合物抗分枝杆菌活性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25.
支敏  江孟晓  童有华  郑旭东  支慧 《海南医学》2023,(19):2737-2742
目的 观察轻型创伤性脑损伤(mTBI)小鼠血清外泌体物理特征与外泌体miR-21-5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外泌体的粒径及miR-21-5P表达对脑外伤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8周龄C57小鼠12只,按随机数表法分为mTBI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各6只;采用Feency法制作mTBI小鼠模型。第1天、第7天、第21天后取小鼠外周血,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后对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采用PEG沉淀法提取外周血外泌体,运用纳米颗粒视踪技术(NTA)分析外泌体,采用定量PCR检测外泌体中miR-21-5P的表达水平。结果 m TBI损伤组小鼠外周血外泌体在损伤发生1 d后其生成量为(0.84±0.24)×107particals/mL,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的(10.83±0.7)×107particals/mL,且在损伤发生第28天mTBI损伤组小鼠外周血的外泌体虽然有所增加,但依然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外泌体粒径检测结果显示,m TBI发生后的第一天,m TBI组小鼠外周血外泌体的粒径为(131.1±2.27) nm,明显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