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建立并使用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前牵引角度逆时针减小时其反作用力在颌骨特别是颞下颌关节(TMJ)的应力及位移变化,为正畸临床更好地治疗骨性Ⅲ类错矜,避免对TMJ的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完整的包含TMJ的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牵引矫治器反作用力,直接在颏部施以一定大小的力并逆时针改变施力的方向,测定颌骨和TMJ区应力及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应力方面:①从不同角度加载节点力之后产生最大应力点出现在加载部位颏部,关节窝、髁突头颈部等上下颌接触部位应力也比较集中,且随角度的逆时针变化,最大应力增大;②接触部位(TMJ)应力变化规律:从不同角度施加相同载荷时,上颌骨产生接触应力,角度由37°逆时针减小到22。时,接触应力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下颌骨同样产生接触应力,下颌头处节点的等效应力(如节点24757)随牵引角度的逆时针减小呈增大趋势,下颌颈处的节点(如.4,24301)也是如此。位移方面:①以一定力值不同角度施加载荷后,该模型产生微小的位移变化,位移最大部位产生在加载部位,下颌骨位移沿x轴正方向逐渐减小。牵引角度小于等于37°时,上颌骨位移沿Y轴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减小;②5个节点在x,Y方向的位移可以看出:X轴位移值均为正值,且随着角度由37°逆时针减小,位移基本呈上升趋势(31°位移值最小);Y轴位移值大部分为负值(只有37°时关节窝内节点和34°时关节窝内个别节点为正值)说明37°时下颌即发生了后下方(顺时针)旋转,随着角度逆时针减小,上下颌均发生了后下方(顺时针)旋转,且位移值基本呈增大趋势。结论①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成功建立;②前牵引矫治器在牵引上颌向前的同时,确实对颌骨及TMJ产生反作用力,如下颌的后下旋转,颏部的应力变形等,因此临床上在保证上颌牵引效果的同时,要考虑将其不利的反作用力降到最低;③从作用力反作用力两方面考虑,传统加力方式中的(500g,37°斜向下)角度37°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临床上具体选择哪个角度,还要根据患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分析三联疗法预防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临床及长期随访资料。术前诊断:肝脏继发性多发胆管细胞癌、原发性胆管细胞癌术后,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2天开始1:3服他克莫司及吗替麦考酚酯,1周停用激素,1个月内逐渐撤出他克莫司由西罗奠司代替;术后第1天开始胸腺肽α-1连续皮下注射10d,1.6mg/次,1次/d,以后2次/周;槐耳颗粒:20g/次,3次/d。术后长期维持。定期监测患者术后AFP水平,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生存时间、复发时间,记录分析诊疗经过及术后长期随访治疗。结果患者术后AFP水平较术前(112.81ng/m1)相比明显降低,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1.5年定期测定AFP水平为15.1ng/ml、23.2ng/ml、15.5ng/ml、13.0ng/ml、10.0ng/ml、7.8ng/ml和7.5ng/ml,长期维持在低水平状态,术后AFP平均水平:(13.144±5.472)ng/ml,t=3.798,P=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移植肝血流正常,胆管未见明显狭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腹部超声及肝脏、肺脏cT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迹象。结论预防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三联疗法,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未出现明显排斥反应,未出现肿瘤复发,AFP较术前相比长期维持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23.
背景:既往文献主要针对肝移植后肺部感染进行研究,而肺外感染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肺外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移植后肺外细菌感染方案和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肝移植后发生肺外细菌感染的肝移植患者病历资料,归纳可能的危险因素,总结其发病特点、常见病原菌及治疗方案。 结果与结论:356例肝移植患者共发生肺外细菌感染52例,其中切口感染36例,腹腔感染13例,胆道感染6例,同时发生两个部位感染3例。培养出病原菌37例,其中单一病原菌感染32例,混合细菌感染5例。未发生因肺外细菌感染死亡病例。病原菌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其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移植过程中出血量超过10 000 mL、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再移植、重度腹水、暴发性肝衰竭肝移植等。对于肝移植细菌感染的控制,预防重于治疗,感染发生后,需尽可能去除引起感染的病因,合理应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4.
背景:肝肾联合移植以来,肾功能不全甚至肾功能衰竭已不再是肝脏移植的禁忌症。 目的:探寻肝肾联合移植适应证及移植时机,以利合理应用稀缺的实体器官供体。 方法:收集接受肝肾联合移植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其移植前状态与移植后移植肾及原肾恢复情况间的状态。 结果与结论:入组15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均手术顺利,至今存活,随访1.5-8(3.6±1.2)年。入组患者中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行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2周后肾功能逐渐恢复;1例移植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 4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移植后2个月行肾图检查提示原肾功能恢复正常;另2例移植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超过6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移植后行肾图提示原肾功能未恢复;伴有原发肾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移植前24 h尿蛋白> 500 mg、肾小球滤过率< 30 mL/min或经穿刺活检证实肾小球硬化率> 30%,肝肾联合移植后行肾图提示原肾逐渐失功。移植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超过6周的肝肾综合征患者,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移植前伴有原发肾病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如果24 h尿蛋白> 500 mg、肾小球滤过率< 30 mL/min或经活检证实肾小球硬化率> 30%,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吞噬体外光化学法(PUVA)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树突细胞(DC)对抗原特异性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体外诱导作用。方法分离LEW大鼠骨髓细胞,经大鼠重组IL-4和GM-CSF共同诱导培养制备骨髓来源的LEW大鼠DC。分离DA大鼠脾淋巴细胞(SP),制备经PUVA处理的DA大鼠脾淋巴细胞(PUVA-SP)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在体外将DA大鼠的PUVA-SP或SP与LEW大鼠骨髓来源的DC共同培养,得到PUVA-SPDC和SPDC,以Luminex液相芯片法检测PUVA-SPDC和SPDC培养上清中IL-10、IL-12的含量。以CFSE标记PUVA-SP,流式细胞仪检测LEW大鼠DC对DA大鼠PUVA-SP的摄取情况。将LEW大鼠CD4+25-T细胞与PUVA-SPDC或SPDC混合培养5d,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形成的CD4+ CD25+ Foxp3+ T细胞,同时分离培养体系中的CD4+ CD25+ T细胞,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PUVA-SPDC诱生的CD4+ CD25+ T细胞对LEW大鼠CD4+ CD25- T细胞(效应性T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前器官移植已获得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终末器官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移植术后如何减少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解决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方法在于诱导受体对供体细胞组织或器官产生免疫耐受.体外光化学疗法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调节疗法,可诱导器官移植负向免疫调节,减轻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从而使患者产生免疫耐受.体外光化学疗法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多种免疫系统疫病.但其确切机制目前尚未清楚.但其在治疗过程中可明显减轻药物的毒害作用,应用安全性高且范围广泛,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该文就体外光化学疗法在临床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探讨吞噬经体外光化学法(PUVA)处理的同种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对脂多糖(LPS)介导的树突细胞(DC)激活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经小鼠重组白细胞介素4(rmIL-4)和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共同诱导培养制备骨髓来源的C57BL/6小鼠imDC.分离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SP),经PUVA处理制备成PUVA-SP.在体外将BALB/c小鼠的PUVA-SP与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imDC共同培养,获得PUVA-SP DCs.在上述imDC和PUVA-SP DCs中分别加入10ng/ml LPS刺激24h,获得LPS DCs.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10和IL-12的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MHC-Ⅱ、CD40、CD86和CD80的表达水平.结果 LPS刺激后,PUVA-SP DCs表面分子CD80、CD86、CD40的表达分别为21.26%、38.50%和39.78%,远远低于imDC经LPS刺激后的表达(50.58%、66.29%、71.20%,P<0.01).LPS刺激后PUVA-SP DCs和imDCs MHC-Ⅱ的表达分别为67.29%和6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刺激后,PUVA-SP DCs和imDCs分泌IL-10的水平分别为435.6±13.9pg/ml和132.6±2.8pg/ml,与刺激前相比均增高,但前者增高的水平要显著高于后者(P<0.01).LPS刺激后,imDCs分泌高水平的IL-12,其p70和p40的表达量分别为192.1±5.9和999.8±26.9pg/ml,而PUVA-SP DCs分泌IL-12的水平分别为p7018.56±1.3pg/ml,p40 15.22±1.2pg/ml,显著低于imD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UVA-SP DCs虽然表达不成熟表型,但其功能不同于imDC,对LPS刺激具有抑制作用,适用于诱导体内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29.
远端胆管狭窄的病人通常伴有狭窄部周围病变,只有通过术中超声的引导才获得足够的活检组织以确保正确的诊断.该研究将超声造影剂Levovist注入胆总管,利用超声激发声发射成像技术(SAE),经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胰腺组织活检(CDUS-IPB).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combined liver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CLKT)的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案.方法 对我院15例CLKT患者原发病的分析及肝肾功能评估,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患者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应用方案.结果 15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1.5-8(3.6±1.2)年.其中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经床旁RRT治疗2周后肾功能恢复.1例术前RRT 4周,术后2个月肾图显示原肾脏功能恢复.免疫抑制剂为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激素三联方案,肝肾联合移植应用激素和霉酚酸酯的时间与单肝脏移植相同,明显短于单肾脏移植,他克莫司在术后早期及术后6个月的用量与单肝脏移植患者相似,均明显低于肾脏移植患者(P<0.05和P<0.01),其排斥反应发生率与单肝脏移植和单肾脏移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肾综合征患者术前RRT时间>6周,需施行肝肾联合移植;术前患肝功能衰竭并伴有原发肾脏疾病患者,如果蛋白尿>500mg/d、GFR<30ml/min或活榆证实肾小球硬化>30%,需实施肝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参考单纯肝脏移植方法即可达到满意疗效,激素和霉酚酸酯可在6个月停,他克莫司用量可低于单肾脏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