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目的:建立牙槽嵴裂实验动物模型,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髂骨松质骨在修复牙槽嵴裂中成骨效能的差异。方法选择7只小型猪,以人工造裂的方式建立牙槽嵴裂,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髂骨组及空白组,分别采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含载体)、自体髂骨松质骨、载体修复牙槽嵴裂,然后比较不同修复材料组织相容性的差异,以及不同修复材料成骨效能的差异。结果人工造裂术后3个月牙槽嵴骨缺损自行修复不明显。所有实验动物牙槽嵴裂修复术后伤口均为甲级愈合。牙槽嵴裂修复术后3个月实验组成骨效能明显优于髂骨组(P<0.001)。结论成功建立牙槽嵴裂实验动物模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牙槽突裂的成骨效能大于自体松质骨,且较自体松质骨表现出更为持续的骨诱导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多隧道、多层次游离移植矫治额颞部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3-08/2004-12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通过注射麻醉液预先估计填充量,受区皮下预处理形成多个隧道.以注射器吸取腹部脂肪颗粒,经纯化后,分皮下和肌肉内,超量30%注射充填额颞部凹陷.随访1年观察患者凹处陷脂肪颗粒移植效果.结果:2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额颞部凹陷处脂肪颗粒移植效果:术后未发现有感染、坏死及液化等症状.除6例进行二次注射外,其余均为一次性注射.充填后原凹陷部位丰满,局部无硬结,质感和外形好,与周围组织无界限.结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矫治额颞部的凹陷,塑型容易,其形态质感与周围组织一致,无明显界限,且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干细胞的概念分类。当前的研究进展及人类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成功的技术突破,分析介绍了干细胞在修补细胞、器官移植、治疗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提出了有待研究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儿童瘢痕性秃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997年至今共收治儿童瘢痕性秃发26例,采用软组织扩张器行头皮扩张修复秃发区。介绍了儿童头皮扩张的特点、方法及其手术原则。结果 术后效果满意。随访时间3~12月,扩张区头发和正常区头发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儿童癍痕性秃发的修复方法中。应首选软组织扩张术。  相似文献   
15.
快速成形技术基本原理及其在颅颌面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制造业高新技术快速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将其应用于颅颌面外科的临床,以及组织工程的支架的制备,并分析其在颅颌面外科应用的可能性与前景。方法:从1998-12/2005-02选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外科中心入院的31例患者,运用快速成形技术制备模型及山羊组织工程试验的支架,首先使用CT扫描,CT图像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最终的数据转换为快速成形机所能接受的文件格式,成形机通过“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原理制造出三维模型;相同方法快速成形技术用于制造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结果:①利用三维模型,完成了31例患者的三维测量、临床诊断、模拟手术和骨缺损修复体的术前预制,提高了诊疗质量。②制造的骨支架材料,其内部结构是由400μm大孔与5μm小孔组成的,孔隙率80%,能够设计、制作出类似天然骨组织内部的三维孔腔结构。结论:利用快速成形技术制造的仿生模型及修复体是颅颌面外科不可替代的工具;构建的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在颅颌面外科领域的应用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颗粒状β-磷酸三钙(β-TCP)修复牙槽嵴裂,观察其临床效果,探寻一种理想的可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的人工材料。方法将24例先天性牙槽嵴裂患者分成A、B两组,A组(10例)用自体骼骨松质骨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B组(14例)用颗粒状β-TCP修复牙槽嵴裂隙。术后7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于术前、术后4~6个月,采用锥形束CT(CBCT)及三维重建的方法观察牙槽嵴裂骨缺损新骨形成的情况,比较两种植骨材料的植骨效果。结果术后1周,A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裂开及排异反应。术后4~6个月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两种材料植入后均可形成新骨,与原裂隙两侧骨组织部分或完全连续。两种材料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的临床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颗粒状人工材料β-TCP的成骨效果与自体骼骨骨松质无显著差异,可以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  相似文献   
17.
幼龄猪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幼龄猪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中国实验用小香猪6头,自下颌骨角前切迹至颏孔后0.5 cm完整截取3.0 cm×1.5 cm大小下颌骨体部外板,对侧作为自身对照。术后24周处死动物,进行下颌骨大体形态测量、咬合关系的观察、下颌骨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术后双侧下颌升支高度及下颌体长度无显著差异;下颌骨体部厚度的测量:术侧内板变厚,外板变薄,总的厚度变薄。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术侧与对侧无明显差异,但是,部分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偏颌。结论幼龄猪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对下颌骨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实验中,部分动物出现“偏颌”,应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在颌面部Le Fort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电子束CT对27例所致颌面部复杂性Le Fort骨折进行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手术验证重建准确性。结果 EBCT成像技术能够立体、详尽和精确地显示颌面部骨骼的三维结构和相邻关系,可清楚显示各型LeFort骨折及移位情况,为准确掌握病情、诊断及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经手术复位及坚强内固定后,患者最大程度达到解剖学和功能上的恢复。结论 EB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和评价颌面部复杂Le Fort骨折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颅颌面双侧不对称畸形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及发育性一侧颜面发育不良或萎缩所致颅颌面双侧不对称畸形的综合手术治疗。方法 针对患者的畸形情况,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案以重建患侧的外形及功能。骨骼畸形不明显而主要为软组织萎缩凹陷者,可采用软组织移植的手段予以充填修复;对同时伴有颅面骨骼发育不良的患者,首先重建面部的骨骼支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成软组织的修复。结果 1998年9月至2004年8月,共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双侧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42例,其中单侧颅面短小畸形22例,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16例,肿瘤切除后放疗导致的邻近区域软组织及骨骼的发育不良4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16~38岁,平均24岁。2例肿瘤术后放疗患者,因局部软组织条件差,发生钛板及植入骨外露,1例单侧颅面短小畸形患者采用自体下颌骨外板及肋骨行下颌升支重建后发生感染,致手术失败,其余患者双侧不对称畸形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单侧颜面发育不良或萎缩所致颅颌面双侧不对称畸形,是临床上常见且治疗难度较大的一组畸形,畸形轻重程度不等,涉及软组织和骨组织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手术方案,综合运用整形及颅颌面外科技术分期手术重建,方可达到最大程度改善外形、恢复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巢蛋白在人胚胎胰腺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胚胎胰腺中干细胞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阳性细胞的分布。方法 用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6周胎龄人胚胎胰腺中巢蛋白、胰岛素、胰升糖素和导管上皮标志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6周人胚胎胰腺中可检测到巢蛋白阳性细胞,分布于胰岛以及胰导管和腺泡结构中,并且以腺泡结构和小导管中的数目为多。部分胰岛素和CK19染色强阳性的细胞中巢蛋白染色为弱阳性,胰升糖素强阳性的部位则未见巢蛋白染色阳性的细胞。结论 人胚胎胰腺中存在巢蛋白表达的细胞;巢蛋白阳性细胞可能是胰腺组织中一个特殊的细胞亚群,代表了一群未成熟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