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评估踝上弧形截骨联合关节牵伸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骨二科治疗的8例内翻型踝关节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35.2±9.1)岁(27~45岁)。其中有踝部骨折史者5例,骨骺损伤后遗踝内翻畸形3例。应用踝上胫腓骨弧形截骨矫正踝内翻后安装Ilizarov踝关节牵伸器,术后行踝关节牵伸,维持关节间隙至5~8 mm行走3个月以上。根据病人手术前后胫骨远端关节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及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8例病人随访时间为(31.5±17.9)个月(12~72个月),外固定佩戴时间为(29.4±5.1)周(20~32周)。拆除外固定时截骨处均达到临床骨愈合标准,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82.0±7.7)分(76~90分),TAS角度为91.1°±2.4°(89.6°~95.0°),与术前比较[(47.6±3.7)分(41~65分),82.9°±4.7°(7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术后均出现局部针道感染,5例给予局部酒精敷料缠绕包扎,3例拔出感染固定针后感染控制。2例固定针折断,去除外固定装置时给予拔除,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踝上弧形截骨术联合踝关节牵伸成形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矫正踝内翻效果满意,避免植骨内固定,截骨愈合良好。结合Ilizarov外固定牵伸,允许术后全负重行走锻炼,显著改善病人足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患者女,6岁.出生4个月时因车祸致左下肢严重毁损伤,实施左股骨高位截肢,右小腿下端与外踝部损伤,创面瘢痕愈合.查体:左股骨残端16 cm,难以安装髋关节下合适的假肢.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回顾性分析35年中应用肢体延长术治疗的下肢短缩畸形及不等长患者数据,探讨肢体延长术应用对象的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 通过对矫形外科病例数据库进行资料提取,选取1983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下肢延长术治疗的257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556例(60.45%),女1018例(39.55%);年龄3~58岁,平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组织牵伸结合有限截骨矫治成年人下肢外伤后严重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问题。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2月共治疗17例成人足外伤后严重的马蹄内翻足畸形。Dimeglio分型:Ⅲ型,严重畸形13足;Ⅳ型,畸形非常严重4足。牵伸矫形器由胫骨外固定器和特殊形状的足部外固定器构成,在畸形状态能适应牵伸器顺利安装情况下,仅选择距下关节融合。如果畸形超出牵伸支架的可调空间,选择有限截骨三关节融合术,部分矫正足的内翻、内收畸形,至能顺利安装牵伸支架,残留的畸形通过牵伸逐渐矫正。结果治疗结束时所有病例的马蹄内翻足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14例随访半年至3年,平均11个月;5足轻度复发,马蹄畸形均未大于20°,仍能跖行;踝关节活动度部分有一定改善。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的评分系统:优3足,良9足,可2足,差0足。结论组织牵伸结合有限截骨矫治成年人下肢外伤后严重马蹄内翻足畸形,便于外固定器的安装,更好地预防畸形复发、减少牵伸的时间,发挥Ilizarov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25.
Ilizarov技术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的手术方法、术后管理程序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7年5月,根据Ilizarov张力一应力法则,应用自行研制的外固定矫形器治疗伴有皮肤瘢痕挛缩的足踝畸形12例,其中马蹄内翻足10例,马蹄外翻足2例。9例同期实施足跗骨的有限截骨术,3例实施足部肌腱转移肌力平衡术,1例同期实施胫骨延长术。术后5d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拉杆,对器械进行三维空间的缓慢调整,足内翻者先矫正前足内收和后足内翻,后矫正足下垂畸形,直至达到矫形要求的标准,足外翻者牵拉矫形的方向与内翻足相反。在矫形的过程中定期进行x线检测,以防止发生踝关节前后移位。治疗期间鼓励患足负重行走。术后平均牵伸78d,停止牵伸后在外固定器维持下患足负重行走平均69d,拆外固定器后配矫形鞋行走2~3个月。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2年4个月(平均1年5个月)。8例足畸形获满意矫正,能全足底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满意。4例足下垂畸形出现部分复发,其中3例再次安装足踝牵伸器矫正。最终疗效11例满意,1例可。僵硬的瘢痕组织经牵拉后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瘢痕变软。无一例发生严重针道和皮肤切口感染,未并发踝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的Ilizarov微创技术能有效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合并骨性畸形者应配合有限截骨手术,但牵拉过程必须缓慢。足踝畸形达到矫形要求后,患足全负重行走不少于8周再拆除外固定器,可避免或减少畸形反弹。皮肤瘢痕组织在张应力作用下,可出现血液循环改善与组织再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26.
足趾短缩主要的原因是跖骨发育不正常,除了影响美观,由于5个跖骨头的负重区域发生应力性改变,易发生跖骨头疼痛性胼胝。作者2004~2006年6月手术3例共5个足趾,均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1临床资料本足3例,全为女性,年龄19~25岁,第1跖骨短缩3个,第4跖骨短缩2个,其中双侧第1跖骨短缩1  相似文献   
27.
矫形手术治疗下肢脑性瘫痪(附68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1985~1992年间用矫形手术治疗下肢脑性瘫痪685例,共进行1666次手术,391例获得随访,平均3年6个月,优良率60.6%,有效率达89%。文中讨论了脑瘫术前全面检查与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介绍了髋、膝及足关节畸形矫正的经验和某些改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统计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30年间治疗四肢畸形所应用的骨外固定器械(包括Ilizarov器械)数据,探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矫正四肢畸形的应用指征、个体化器械构型选择策略等。方法依据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肢体畸形矫形手术病例数据库,回顾性统计分析1988年1月—2017年12月外固定器使用情况,分别从外固定器总体使用情况,不同性别、不同手术时间段、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种外固定器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外固定器总体使用情况及不同外固定器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113例患者手术中应用了骨外固定器,其中双下肢手术同时应用者69例,共应用8 182套外固定器。其中组合式外固定器4 725套(57.74%)、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3 388套(41.41%)、单臂外固定器64套(其中包括Orthofix器械)(0.78%)、Taylor空间外固定器5套(0.06%)。男4 487例(55.31%),女3 626例(44.69%)。从不同时间段分析显示,外固定器使用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后应用数量突破性增多。患者年龄以11~30岁为主,其中21~25岁使用最多,达1 819套(22.23%)。外固定器应用部位几乎涵盖了四肢所有区域,其中踝足趾部位最多,达4 664套(57.00%);上肢最少,共152套(1.86%)。8 113例中治疗的疾病涵盖了十余个学科、超过150个病种,其中使用外固定器治疗最多的前5位疾病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后遗下肢畸形、创伤后遗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结论 Ilizarov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血管、淋巴、神经、皮肤、内分泌等疾病导致的肢体畸形、残疾以及骨科疑难杂症,其手术适应证远超出了骨科学范围。国产外固定器及其安装工具基本能满足各种治疗的要求。骨外固定技术已全面进入了应力控制下的牵拉组织再生,自然修复组织创伤与残缺、重建肢体功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结合髓内钉进行股骨延长治疗股骨短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71例股骨短缩畸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采用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结合带锁髓内钉进行股骨延长)和对照组(35例,采用单纯Ilizarov技术进行股骨延长)。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股骨短缩原因、股骨短缩长度、股骨合并畸形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延长速度、外固定器佩戴时间、针道感染例数、截骨愈合时间、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1个月。试验组1例1针、对照组7例9针发生针道感染,均经更换固定针、积极换药、使用抗生素及加强护理后治愈;两组针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5,P=0.022)。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外固定器佩戴时间、截骨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延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1,P=0.153)。结论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结合髓内钉进行股骨延长虽然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但显著缩短了患者佩戴外固定器的时间,减少了针道感染概率,改善了术后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内外结合固定在股骨下段畸形治疗中的优势和对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治疗的股骨下段畸形患者共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14~58岁,平均26岁;膝外翻6例,股骨下段内翻4例,内翻伴旋转畸形2例,膝反屈3例,屈膝畸形23例。均采用股骨髁上截骨钢板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改良的Dimeglio临床评价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38例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病例股骨下段畸形获满意矫正,未发生膝关节活动受限、畸形矫正不足、过度和截骨端移位、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19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结论:股骨髁上截骨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下段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克服了单纯使用内固定或外固定的缺点,并将二者的优点相结合,有效地避免了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