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1801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2114篇
综合类   136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423篇
  2011年   382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广义地涵盖了自腹主动脉至全下肢主干动脉的闭塞病变,治疗对策主要是依靠外科重建血流。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治疗手段包括各种外科转流手术、动脉内膜切除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等。笔者经广泛查阅近10余年相关的临床报道,对治疗该类疾病的各主要术式的疗效、预后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2.
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 CVLU)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常见并发症.许多CVLU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形成难治性溃疡,成为临床治疗中的辣手问题.笔者就近年来CVLU病因学研究进展,分期疗法和个体化治疗方法进行评价及综述.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肝脏肿瘤精准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0例肝脏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CT影像资料上进行术前评估,拟定手术方案;观察组患者术前经CT检查后对影像资料进行肝脏3D重建,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1:0.6的肝脏物理模型,然后分析肝脏解剖、进行术前模拟,确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71 min vs.83 min)、肝门阻断时间(50.1 min vs.54.7 min)、估计出血量(103.9 mL vs.121.2 mL)、住院时间(18.9 d vs.20.4 d)均明显减少(均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6.7%vs.20.0%)明显降低(P0.05),且肝功能指标方面也有明显优势(均P0.05)。随访1~12个月,1例患者出现肺部转移,余患者均无进展生存。结论:3D打印技术能有效帮助肝脏肿瘤患者进行精准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94.
淋巴示踪剂导引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米炭示踪剂引导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间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1)观察组,21例。用纳米炭作为淋巴示踪剂引导行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2)对照组,40例。常规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组;(3)开腹D2根治手术组,48例。结果3组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平均(156±102)mL,少于常规腹腔镜组的(182±109)mL和开腹手术组的(230±112)mL;观察组平均住院日为(11.9±5.8)d,少于开腹手术组的(17.5±9.4)d。结论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具有良好的靶向性,能增加淋巴结清除数目,减小手术创伤,术后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995.
影像学检查技术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CT和MRI最有实用价值,现已成为临床肝脏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MRI因为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性并且由于多种造影剂的使用,使得其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笔者就MRI的特异性造影剂普美显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下调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2(GPSM2)表达对胰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GPSM2低表达的胰腺癌MIA-PaCa-2细胞并鉴定;将16只裸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皮下接种GPSM2低表达与自然表达的MIA-PaCa-2细胞构建荷瘤模型,两组中分别一半注射吉西他滨(100 mg/kg),一半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3次/周,共注射4周),绘制瘤体生长曲线,并于末次注射后第3天处死裸鼠,测量肿瘤体积。结果:成功构建GPSM2表达下调的MIA-PaCa-2细胞。移植瘤的生长速度与体积大小的趋势均表现为GPSM2自然表达+生理盐水组GPSM2自然表达+吉西他滨组GPSM2低表达+生理盐水组GPSM2低表达+吉西他滨组。析因设计分析结果显示,单独吉西他滨或单独下调GPSM2基因表达对于抑制裸鼠瘤体生长的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吉西他滨联合下调GPSM2基因表达对于抑制裸鼠瘤体生长的交互效应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73);但吉西他滨联合下调GPSM2基因表达对于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对于单独吉西他滨或单独下调GPSM2基因表达的单独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3)。结论:下调GPSM2基因表达是否有增强胰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尚不确定,但下调GPSM2基因表达的同时予以化疗对胰腺癌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强于两者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行根治性PD治疗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采用ERAS措施,记录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再入院情况等。结果: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行常规尿管拔除,2例因前列腺增生再次留置,22例(52.4%)患者下床活动,10例(23.8%)达预定活动标准;术后第2天,常规拔除胃管,5例因发生胃排空延迟重新留置胃管,30例(71.4%)耐受流质饮食;术后第3天,35例(83.3%)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第4天,33例(78.6%)固体饮食。术后胰瘘3例,胆汁漏1例,出血1例,腹腔积液3例,胃排空延迟4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1.0%,均经对症治疗治愈,无死亡病例。中位住院时间10(8~35)d。术后30d再入院3例(7.1%),其中胃功能不全1例,腹腔积液并感染1例,胆道感染1例。结论:ERAS理念在PD围手术期的应用安全可行,能缩短住院时间的同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胆总管一期缝合联合经腹腔顺行放置鼻胆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13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5例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通过腹腔放置鼻胆管引流并行一期缝合(鼻胆管组),93例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放置T管引流(T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138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鼻胆管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与T管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肠功能恢复时间、胆道引流放置时间、住院所用时间及住院费用,以及术后补液量、第2、3天胆汁引流量均低于T管组(均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鼻胆管组恶心、厌食、呕吐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发生率低于T管组(P0.05)。结论:鼻胆管引流补充了胆总管一期缝合的适应证,缩短了带管及住院时间,减少了水电解质紊乱,未增加胆汁漏、胆道狭窄等并发症,较T管有一定优势,但需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程序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178例采用ERAS处理行肝切除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ERAS组)和2009年1月—2012年12月218例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行肝切除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常规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常规组比较,ERAS组术后肝功能指标恢复较好(部分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提前、体质量下降明显减少、治疗总费用明显下降(均P0.05)。两组术后总并发症与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中采用ERAS程序安全、可行,既加速患者术后器官功能的恢复,又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一期缝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医院接受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2例术中行一期缝合(研究组),38例行T管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BMI和胆总管直径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13.92 min vs.95.92 min,P=0.032),但结石残留率明显降低(0 vs.6.0%,P=0.002),而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00 d vs.5.11 d,P=0.088);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8.1%vs.5.3%,P=0.701),观察组发生1例A级胆瘘与2例B级胆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两组均无中转开腹与死亡病例;均获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均无结石复发及有症状的胆道狭窄发生。结论:对选择性病例实施一期缝合具有良好的短期与长期的临床效果。与T管引流术比较,一期缝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避免T管的使用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