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1801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4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2114篇
综合类   135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423篇
  2011年   382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6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CD4和Foxp3(调节性T细胞标志)的表达,以42例女性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组织为对照,分析Tregs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乳腺癌组织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T细胞与Foxp3~+T细胞(Tregs)的数量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CD4~+T细胞与Foxp3~+T细胞数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但仅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Tregs的浸润数量与Ki-67表达之间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微环境存在免疫抑制,Tregs浸润数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但与肿瘤增殖无关,提示Tregs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策略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腔内治疗的7例合并冠心病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76.2(64~86)岁,术前主动脉CT和冠脉CT确诊主动脉病变和冠脉病变并存,术中造影确认主动脉和冠脉病变均符合介入治疗指征后,实施"一站式"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附近皮下瘀斑2例,其中合并血肿1例,后者因血色素下降予以输注浓缩红细胞2 U治疗。1例主动脉弓降部溃疡患者以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其左侧肱动脉穿刺点出现假性动脉瘤,予以外科修复。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7(6~10)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改善,无再次手术或死亡。结论:PCI联合EVAR"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早中期疗效满意,切口或穿刺部位出血性并发症应予警惕。术后药物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冠心病的治疗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93.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他们可以在表观遗传、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节基因的表达,并协调和整合多种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稳态和器官发育。研究表明,lncRNA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等,从而对预防和减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起到作用。笔者就lncRNA与血管疾病关系及机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12月间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治疗的31例血液透析用AVF狭窄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27例,桡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2例;均接受球囊扩张技术治疗。28例(90.3%)获得技术上的成功,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动脉穿刺处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术后出现AVF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前臂皮下血肿,其他所有患者AVF恢复通畅并能够以正常流量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3、6、12个月初次通畅率分别为92.9%,75.0%,50.0%。结论:球囊扩张成形术处理AVF狭窄性病变微创、安全,是AVF狭窄性病变的合理治疗方法,但其中长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IV期胆囊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34例IV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采用姑息切除术44例(姑息手术组)、采用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56例(根治性手术组)、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34例(引流组),比较3组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 结果:对于IVa期胆囊癌患者,3组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治性手术组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手术组和引流组(17.2% vs. 0.0% vs. 0.0%,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14个月)和引流组(12个月)(χ2=12.094;14.876,均P<0.05)。对于IVb期胆囊癌患者,3组术后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9个月)和引流组(9个月)(χ2=8.741,χ2=8.839,均P<0.05)。 结论:IV期胆囊癌患者早期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术(PPDG)治疗妊娠中晚期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5年10月47例妊娠中晚期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PDG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PDG,治疗后腹痛、发热等症状迅速缓解,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转氨酶、总胆红素、降钙素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除1例患者置管后7 d导管脱落,其余患者均常规拔管或带管分娩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时拔管。47例患者28例自然分娩,19例剖宫产,新生儿均正常。结论:超声引导下PPDG是治疗妊娠中晚期急性结石胆囊炎有效、安全和简便的方法,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替吉奥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7例根治术后的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42例接收术后替吉奥化疗(化疗组),45例不接受化疗(非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效果及远期预后差异。结果:化疗组化疗后的血清KL-6蛋白、CA19-9、CA125水平较本组化疗前及非化疗组均明显降低(均P0.05);化疗过程中主要毒副反应为消化道不良(35.71%)、贫血(14.29%)、色素沉着(14.29%),均为轻度;两组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化疗组术后3年的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非化疗组(28.57%vs.11.11%;42.86%vs.22.22%,均P0.05);化疗组患者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3.7、21.5个月,均明显长于非化疗组(9.8、16.4个月)(均P0.05)。结论: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后采用替吉奥进化疗对于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8.
EST是ERCP检查中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操作,EST术后乳头切缘出血发生率为2%~9%[1-2].内镜下止血是其首选治疗方案.如内镜下治疗不能控制出血,则需行动脉栓塞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创伤和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镜下控制EST术后出血的方法是金属夹夹闭出血灶和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3-4].但这两种治疗方法均难以控制EST术后活动性出血,因此,临床上需要更简便有效的内镜下止血措施.近年来,笔者应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full covered self-expandable metal stents,FCSEMS)控制EST术后出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应用FCSEMS治疗4例EST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ST术后出血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
汤礼军 《消化外科》2014,(12):926-930
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胰腺损伤的主要方法,血清淀粉酶检测在胰腺损伤诊断中作用不确定.不能忽视剖腹探查在诊断胰腺损伤的作用,尤其是急诊行剖腹探查的创伤患者.胰腺损伤的分级在其诊断与治疗间起着桥梁作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手术治疗是治疗胰腺损伤的重要方法,应遵循损伤控制和分级手术的原则.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在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与胆囊穿刺造瘘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治疗老年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9月接受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治疗的3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保胆取石组)和胆囊穿刺造瘘后行Lc治疗的30例老年结石性胆囊炎(Lc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等。结果60例均穿刺置管成功,带管时间14d-2个月,平均30d。4~8周后,保胆取石组30例成功行胆道镜取石,结石取净率100%,取石过程中无出血、漏胆、继发胆总管结石、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LC组28例三孔法完成LC,2例因粘连组织难以分离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保胆取石组术中出血量(8.8±1.7)ml,显著少于LC组(18.9±1.2)ml(t=-25.968,P=0.000);保胆取石组住院时间(4.4±0.6)d,显著短于LC组(5.6±0.5)d(t=-8.243,P=0.000)。保胆取石组术后随访3、6、12个月,B超检查1例复发,5例有上腹部不适、腹泻、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16.7%(5/30),LC组术后21例有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70.o%(21/3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7.376,P=0.000)。结论超声引导双通道胆囊穿刺造瘘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操作简便,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远期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胆囊造瘘后行L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