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52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评价定期撑开的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治疗较早发生的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9年3月行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的早发的儿童脊柱侧凸患者,共11例,男1例,女10例。10例采用Isola生长阀,1例采用TSRH Domino延长器。初次手术年龄平均6.1岁(2.1-10.9岁),Risser 征均为0度;胸弯8例,胸腰弯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1例。全部病例平均撑开手术次数为1.8次(1-4次)。术前术后进行X线片上的影像学测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初次术前主弯Cobb角67.64±11.43°,柔韧性为27.00±10.55(%),胸后凸为31.00±22.40°,腰前凸为48.09±14.96°,躯干偏移为2.00±1.73 cm ,T1-S1长度为25.47±6.16 cm(17.1-36.3cm);初次术后主弯Cobb角为34.64±8.26°,胸后凸为23.00±8.06°,腰前凸为38.91±10.74°,躯干偏移为1.49±1.31 cm, T1-S1高度为28.84±5.69 cm。初次手术后的矫正率47.15±16.48(%),初次手术前后T1-S1高度的增加为3.37±1.62cm。最后一次术后主弯Cobb角为36.82±11.76°,胸后凸为27.18±8.97°,腰前凸为41.73±11.13°,躯干偏移为1.11±1.29cm,T1-S1高度为31.29±4.50cm,最后一次术后的矫正率为44.73±19.43(%),最后一次术后与术前T1-S1高度的增加为5.82±2.21cm 。撑开治疗期间T1-S1生长平均1.6 cm/年(1.1-2.7cm/年)。有5例出现并发症(45.5%),3例近端锚定点脱钩,1例近端锚定点椎弓根螺钉脱出,1例断棒。全部进行翻修术同时行撑开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定期撑开的生长阀双棒内固定技术,可以在矫形、控制畸形发展的同时,允许脊柱纵向的生长,对较早发生的儿童严重脊柱侧凸疗效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背景:自King提出对King II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进行选择性胸弯融合的概念以来,关于选择性胸弯融合后胸弯和腰弯均可获得良好矫形的报道很多。同样,对结构性胸腰弯/腰弯和非结构性胸弯患者,选择性胸腰完/腰弯融合也可获得良好的双弯矫形效果,然而这方面的报道很少。我们分析了此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在接受选择性前路胸腰完/腰弯融合后双弯的矫正情况。 方法 回顾行选择性前路胸腰段/腰段融合的AIS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测量分析Cobb角、主弯和次弯的矫形率、冠状面平衡、下融合椎倾斜度、下融合椎下位椎间角和放射学双肩高度。 结果 共40例患者,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为43.9°,术后矫正为8.7°,矫正率为80.6%(P=0.000);胸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为27.2°,术后矫正为14.3°,自动矫正率为50.5%(P=0.000)。;末次随访时胸腰弯/腰弯和胸弯分别为13.7°和17.1°,矫形丢失平均分别为5.0°和2.9°。冠状面平衡术前、术后分别为13.2 mm和11.5 mm,随访时为5.6 mm,明显好于术后(P=0.001)。 下方融合椎(LIV)倾斜术前平均为23.5°,术后为8.3°,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0);末次随访时保持良好,为10.6°。冠状面下方融合椎下位椎间盘开角(LIVDA)术前为3.5°,术后增加到5.5°(P=0.100),末次随访时明显加重,为7.4° (P=0.012). 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双肩高度差分别为7.3 mm、5.6 mm和2.2 mm。随访时的双肩高度差明显优于术后(P=0.002)。结论 前路选择性胸腰弯/腰弯融合与固定,双弯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冠状面平衡和双肩高度差,但下方融合椎下位椎间盘开角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钙调蛋白1基因(CALM1)、雌激素受体1基因(ESR1)多态性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双弯的关联性.方法 67例双弯患者,侧凸Cobb角30~90°.100例对照组.ABI3730测序仪分析CALMI基因rsl2885713(-16CT)、rs5871和ESRl基因rs2234693(PvlJⅡ)、rs9340799(Xba I)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 ESRl基因rs2234693(PvuⅡ)等位基因多态性按双弯、胸弯、Cobb角≥40.和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x2=6.081、5.554、6.1935;P=0.014、0.0128、0.0184).CALMI基因rs12885713(-16CT)等位基因多态性在双弯组和对照组之间有差异(x2=4.478;P=O.034);rs5871等位基因多态性在胸弯组和对照组之间有差异(x2=6.6061;P=0.0102).结论 AIS双弯的发生可能和ESRI基因rs2234693(PvuⅡ)等位基因多态性有一定关联性;对不同SNPs和AIS单弯、双弯或三弯的关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假体均为固定平台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排除翻修病例及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有1 920例患者(2 779例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纳入研究,男性323例,女性1 607例;年龄25~86岁,平均(66±9)岁.骨关节炎1 720例(89.58%),类风湿关节炎168例(8.75%),强直性脊柱炎12例(0.63%),继发骨关节炎20例(1.04%).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的主要系统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及发生的翻修手术及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截至2013年12月,共有1 854例患者(2 693个关节)获得随访,失访率为3.44%.术后平均随访67个月,死亡3例.41例(2.21%)患者出现系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并发症(0.49%,9/1 854)及心血管并发症(0.38%,7/1 854).术后经超声证实的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02% (56/1 854),其中7例发生肺栓塞.术后发生局部并发症24例(1.29%),包括伤口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神经损伤.59个关节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松动(1.19%,32/2 693)和术后关节僵硬(0.37%,10/2693).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最常见系统并发症为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染后松动是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脊柱侧凸(Marfan syndrome and Marfanoid scoliosis,MMS)患者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肺功能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1999年9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以胸弯(冠状面)为主的马方及类马方综合征脊柱侧凸患者共85例,其中年龄为11~19岁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0例(MMS组),男14例,女26例;收集患者术前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PEF),数值采用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分析肺功能指标与年龄、冠状面Cobb角、胸后凸Cobb角、胸弯柔韧度之间的关系。并与同期住院行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的相匹配的80例AIS患者(AIS组)的术前肺功能参数进行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与患者年龄及相关脊柱侧凸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MS组患者中肺功能处于中、重度损害的比例(11/40)显著高于AIS组(5/80)(P0.05)。MMS组患者FEV1、FVC均明显小于AIS组患者(P0.05);PE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S组患者FEV1、FVC与冠状面Cobb角呈显著性负相关(r=-0.444、-0.524,P0.05);FEV1、FVC、PEF与年龄之间呈正显著性相关(r=0.363,0.326,0.348,P0.05);FVC与胸弯冠状面柔韧度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321,P0.05);FEV1、FVC与胸椎后凸角均无显著相关性。AIS组患者FEV1、FVC、PEF等指标与冠状面Cobb角呈显著性负相关(r=-0.338、-0.293、-0.253,P0.05);FEV1、PEF与年龄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286、0.341,P0.05);FEV1与胸后凸Cobb角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238,P0.05)。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与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结论:MMS患者肺功能损害较AIS患者严重,其肺功能主要受胸弯冠状面Cobb角、年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足踝部病变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12年2月,收治血友病足踝部病变男性患者10例(12足)。年龄13~41岁,平均22.6岁。其中甲型血友病9例(11足),乙型血友病1例(1足)。单足受累8例,双足2例;左侧3足,右侧9足。病程5~84个月,平均32.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3.2±21.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5.4±20.0)分。入院后给予凝血因子2 000~3 500 U行预试验,围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治疗。行踝关节融合术4例(4足),单纯跟腱延长/肌腱转移术7例(8足);其中1例左足行单纯跟腱延长术,右足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手术时间65~265 min,平均141.1 min;除1例术中出血400 mL、术中回输200 mL自体血外,其余患者出血量均<50 mL,围术期均未输血。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年3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踝关节完全融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8.8±14.7)分和(75.8±14.5)分,SF-36量表评分总分分别为(76.6±13.1)分和(75.5±13.2)分,两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友病足踝部病变患者,手术治疗可以缓解足踝部疼痛,改善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可降低术后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118例成人单纯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男93例,女25例;年龄18~85岁,平均47.6岁.骨折按Robinson分类:2A2型4侧,2B1型61侧,2B2型55侧,均为闭合性骨折.均行切开复位,用重建接骨板固定,7例于骨折处植骨.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Ellman法)评定术后功能.结果 107例患者术后获6~43个月(平均16.0个月)随访.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3例出现内固定失效.按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Ellman法)评定术后功能:优56例,良47例,可4例,优良率为96.3%.结论 对于成人锁骨中段移位骨折,一期采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疾病,是导致患者疼痛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常见原因之一[1]。超过60岁人群中37%以上患有OA[2]。2004年,因OA行膝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后路截骨短节段融合术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至2011年行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10岁,平均5.9岁;Risser征均为0度。记录患儿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侧凸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距离及内固定的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7例患儿共接受后路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生长棒手术48次,其中41次为撑开术,平均每例患儿经历5.9次撑开术。7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83个月,平均为59.4个月。冠状面主弯度数术前81.4° ,术后40.1° ,末次随访时41.1°。T1~S1从术前23.7 cm增至术后的27.0 cm,末次随访时为32.8 cm,平均年增长率为1.12 cm/年。内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术后为20.5 cm,末次随访时为25.0 cm。坎贝尔的空间供肺比值(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 SAL),术前为0.87,术后改善至0.95,末次随访时为0.97。1例患儿因脊柱生长致生长棒可撑开部分不足接受换棒术。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儿发生并发症。结论 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在维持矫形的同时,保留大部分脊柱的生长潜力,但是该技术创伤较大、手术难度较高、需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对伴有肋骨侵入椎管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后凸(neurofibromatosis kyphoscoliosis type 1,NFK-1)患者行单纯后路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13年4月共收治8例伴肋骨侵入椎管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7~24岁,平均12.9岁。所有病例肋骨侵入椎管内节段均在侧凸顶点附近1个椎体节段,术前肋骨椎管占位比平均32.86%。其中7例接受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1例接受生长棒矫形,均未对突入椎管内肋骨进行直接干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CT、脊髓造影后CT(CTM)或MRI,对侧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同时复习病历,记录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3.3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60ml。固定节段平均为10.1个节段。手术前后胸段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7.00°和34.38°,平均矫形率为48.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62.50°和31.25°,平均矫形率为49.9%。平均随访时间22.9个月,末次随访时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及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35.75°和33.3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35.88mm、15.63mm和14.00mm;矢状位躯干平衡分别为35.13mm、18.13mm和15.50mm。手术前、后椎体旋转度分别为2.25°和1.88°,顶椎偏距分别为49.38mm和35.81mm。7例患者术后复查CT肋骨椎管占位比由术前33.36%减小为术后26.57%;2例肋骨位置未见明显变化,5例肋骨不同程度复位。2例患者术前有胸痛症状,术后胸痛症状均缓解;1例术前右下肢巴氏征(+)、踝阵挛(+),术后3个月随访病理征转阴性,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于无神经损害症状伴有肋骨侵入椎管内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后凸患者,对胸段脊柱直接矫形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