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整骨手法联合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ecompression,PECD)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29例CSR患者,所有患者经6周以上保守治疗,疗效欠佳,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先予PECD治疗,常规护理4周后再予整骨手法治疗4周。共23例患者完成随访,男14例,女9例;年龄29~78(50.30±12.28)岁;病程3~24(9.74±5.76)月。涉及节段:C4,5 4例,C5,6 13例,C6,7 6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和稳定性情况,以及不良事件。随访时间点为术前,术后1 d,术后1、3、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法治疗4~8次。29例中23例患者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手术时间80~120 min,中位数90 min;术中出血35~80 ml,中位数50 ml。PECD术后各个时期的颈部及肩臂部VAS、N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整骨手法治疗后,NDI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部和肩臂部VAS、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整骨手法联合PECD方案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不但能快速改善神经根性症状,而且可以安全有效缓解PECD术后残余症状,且短期内不会使颈椎邻近节段出现加速失稳的征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自然平视状态下头颅姿势的差异与颈椎曲度分型及相关颈椎力学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调阅2015年1月至12月于骨伤科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其中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5±10.9)岁。进行颈椎曲度分型,测量McGregor倾角、C_2下终板倾角、T_1倾角、头颅重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G-C_7SVA)、C_2椎体中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_2-C_7SVA),使用Spearma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颈椎曲度分型与C_2下终板倾角、C_0-C_2夹角(C_2下终板倾角与McGregor倾角的和)、CG-C_7SVA、T_1倾角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度分型与McGregor倾角无关(P0.05)。另外CG-C_7SVA与C_2下终板倾角(r=0.77)、C_2-C_7SVA(r=0.87)呈一定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头颅在自然平视状态下的姿势与颈椎曲度一定程度上相关,头颅重心随着仰头向后移动,后移仰头者提示其可能伴有相对正常的生理曲度。部分曲度异常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轻微低头的姿势,对于该类人群进行姿势、锻炼的健康宣教对恢复其颈部的平衡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并分析应用改良试剂瓶对提高生化试剂开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试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生化试剂,对照组为普通试剂,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改良试剂瓶对生化试剂钠(Na+),肌酐(Cre),脂蛋白a[Lp(a)],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等进行开瓶稳定性等试验,观察其实验结果。结果经检测,Na+1的正常值混合血清及病理值混合血清分别为(134.6±4.23)mL和(154.8±5.54)mL,Na+2为(129.1±1.5)mL和(149.1±1.35)mL,TBA l为(4.66±0.43)mL和(36.67±3.17)mL,TBA 2为(5.53±0.21)mL和(41.67±1.13)mL,Cre l为(108.5±5.9)mL和(336.8±19.0)mL,Cre 2为(115.1±1.9)mL和(349.7±4.12)mL,ALP l为(148.3±6.7)mL和(324.7±11.9)mL,ALP 2为(153.6±1.6)mL和(331.2±4.6)mL,Lp(a)1为(183.0±5.4)mL和(401.9±21.4)mL,Lp(a)2为(201.1±6.5)mL以及(429.1±10.2)mL。结论改良试剂瓶对于提高Na+,Cre,Lp(a),ALP,TBA等生化试剂开盖后的稳定性、有效期等效果显著,试剂配方成分无改变,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可替代传统试剂瓶并广泛应用于生化自动化分析,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介绍詹红生教授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包括:未病先防,贵在日常;既病防变,及时诊治;瘥后防复,巩固疗效。其经验可应用到颈椎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每一个环节,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的关系。方法通过7个大型疾病数据库(CTD、Disgenet、TTD、OMIM、GeneC ards、Drugbank、KEGG数据库)对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的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筛选,并对筛选结果进行基因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网站对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共同靶点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通过疾病数据库筛选分别选出与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相关基因1 782个、429个。通过基因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相关通路集中在PI3K-Akt、Longevity调控、FoxO、AGE-RAGE、HIF-1、AMPK、JAK-STAT、MAPK、Insulin、TNF以及Apoptosis过程。结论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均为复杂代谢性疾病,涵盖众多差异表达基因,但两种疾病发病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高度重合的差异基因表达,其可同时对两种疾病进行调控作用。这提示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之间发病机制存在密切关联,共同靶点基因可作为同时干预两种疾病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手法是治疗颈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短期缓解颈痛症状上有一定优势。近年来,运用不同类型的力学传感器及影像学设备配合计算机软件,研究人员发现了颈痛患者与正常人在颈椎活动方面的区别,分析了手法作用于颈椎的运动学、力量大小及相关结构应力应变等力学参数。对于这些生物力学问题的研究揭示了颈痛所导致的活动功能异常,反映了颈椎调整手法的安全性,并解释了患者颈椎的异常应力以及手法的调整作用。相对而言,这些研究与临床的结合度较低,而对组织内部应力应变的分析也较为有限,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认识颈痛、规范化手法治疗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詹红生教授“筋主骨从、筋为骨用”的学术思想,阐述筋主骨从是筋骨和合之本;认为筋骨失和是非特异性腰痛发病之因,筋为骨用是防控之策;强调非特异性腰痛从筋论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原无偿献血者招募困难原因,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使无偿献血机构能造福于广大民众。方法选取我地区血站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抽取的440名不愿意进行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不愿意献血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档案资料分析本组不愿意献血的群众招募困难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结果在进行无偿献血自愿者招募时,招募方式、招募人员等因素等能对招募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在一部分献血者认为献血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另由献血者认为无偿献血制度不够完善,自己所捐献的血液会用作非法牟利。结论根据现存的无偿献血招募困难问题,制定规范、有效的招募方案能促进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并使献血者对血站产生信赖感,使血站工作能顺利、高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病的核心病机[1-3],詹红生教授以此为理论基础,完善了手法诊治颈椎病的诊断、分型、精准施术及练功疗法的临床诊疗技术方案,其创立的寰枢关节定位定向旋扳法是整复筋出槽骨错缝的代表性手法[4-6],可使筋归槽,骨合缝从而达到筋主骨从,筋骨和合的正常状态.现将其寰枢关节定位定向旋扳法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20.
背景:脂肪干细胞取材方便、增殖旺盛、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有望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成为新一代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然而,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仍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 目的:优化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鉴定其成骨分化潜能。 方法:选取200 g成年雌性大鼠1只,无菌环境下切取大鼠肾脏、子宫周围及腹后外侧白色脂肪组织,多次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消化,低糖培养基培养脂肪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增殖能力。采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对第3代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并采用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脂肪干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增殖活跃呈旋涡状生长。经成骨诱导10 d后,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成骨诱导28 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提示采用多次酶消化法得到的大鼠腹腔源性脂肪干细胞在体外易于分离培养,可以稳定传代。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采用以上方法进行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可以为组织工程提供大量、优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