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7.5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24例,合并明显脊柱后凸畸形(SI>15°)者38例.CT或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有明显的骨质破坏和不同程度脓肿形成,无巨大脓肿的患者.术前给予2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研究观察的指标包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神经功能的恢复、成角畸形的矫正及植骨融合率等.[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251 min,平均失血量780 ml.后凸畸形矫正率79%,矫正角度平均25°,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1.2°.神经功能改善率90.1%.术后3个月内ESR及CRP恢复至正常水平.植骨融合率100%,治愈率为100%.无脊髓功能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术式能满意地清除病灶,安全地进行椎体间植骨,脊柱稳定性能得到有效重建,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前路病灶切除,并进行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椎体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方入路行病灶清除、钛网植骨、钛板置入内固定及重建治疗18例下颈椎椎体转移瘤患者.采用Frankel、VAS进行评分,根据X线片评价椎体间高度及病椎段Cobb角的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1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5.2个月).末次随访Frankel、VAS进行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椎体间高度及Cobb角有明显恢复.局部肿瘤无复发,无术后感染及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等.术后1例出现声嘶,4例因多处转移、多器官功能损害、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经前路切除病灶、钛网植骨、钛板置入内固定及重建是治疗下颈椎椎体转移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预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与传统组织块培养法分离的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纯度和活性的差异。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大鼠颅骨骨片,分传统法和预消化法进行培养。预消化法先以0.25%胰蛋白酶/0.02%EDTA预先消化,再按传统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观察细胞移出时间,采用Gomori钙钴法对原代细胞及纯化后细胞进行鉴定,对比两种方法获得的成骨细胞纯度。并测定第1、2代成骨细胞培养第10d胞浆内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预消化法约第3d开始细胞自骨片移出,传统法约第5d开始细胞移出。两种方法分离的原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7.83±2.34)%以及(82.88±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化后成骨细胞染色阳性率分别为(90.71±3.15)%以及(90.17±2.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获得的第1、2代成骨细胞培养第10d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消化组织块培养法细胞移出时间早,且所分离的原代细胞中成骨细胞纯度高。经纯化后成骨细胞纯度和活性与传统组织块培养法相似。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骨碎补的有效成分柚皮甙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将骨碎补的有效成分柚皮甙以及成骨诱导液(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与hMSCs共同体外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的毒性和增殖作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von kossa钙结节染色。结果50μg/L柚皮甙对细胞无毒性、能促进hMSCs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von kossa钙结节染色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柚皮甙对hMSCs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其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35.
ZPLATETM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椎体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和评估ZPLATETM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术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 :对 10例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进行前路减压、植骨 ,以ZPLATETM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内固定。结果 :10例患者无术中、术后并发症 ,术后进行 6~ 2 6个月 (平均 14个月 )的随访 ,6个月植骨融合率 10 0 % ,未见钢板、螺钉的松动和断裂现象。结论 :ZPLATETM前路钢板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 ,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特点 ,使固定节段具有内在的高度稳定性 ,适用于胸腰椎前路椎体切除需重建脊椎稳定性的手术  相似文献   
36.
具有立体固定作用的三维接骨板与加压接骨板及角翼接骨板进行生物力学比较。结果显示:三维接骨板的抗轴压力和抗扭转性能明显优于加压接骨板和角翼接骨板(分别高59.2%,42%和29.2%,13.1%);抗弯性能优于角翼接骨板。临床应用85例骨折病人,无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病例。三维接骨板是一种能对长骨骨折产生立体固定作用的新型接骨板。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经榷弓根短节段内固定(SSPI)并椎间/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3月~2009年10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32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一期后路SSPI并椎间/椎体植骨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骨折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狭窄指数、cobb角度数、胸腰背功能及脊髓神经功能的改善等情况进行比较,观察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骨性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4个月,损伤节段骨性融合率为100%.其中,骨折椎椎体前缘高度从术前的(13.8±4.2)mm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26.4±5.6)mm;后凸角从术前的(23.4±7.2)°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5.5±2.9)°;cobb角度数从术前的(21.3±6.4)°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5.3±2.7)°;椎管狭窄指数全部恢复为0;胸腰背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神经功能(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情况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一期后路SSPI并椎间/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骨性融合良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特别是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更具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8.
背景:近年研究者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还可以诱导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但目前尚未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及在此过程中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相互作用的报道。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可能性及在诱导分化中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相互作用。 方法:获取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以2×105 cells/cm2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使用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无胰岛素软骨诱导剂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2周后获取细胞,制备细胞爬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内高硫酸化的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着色情况。RT-PCR检测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及Sox9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加入诱导剂后,甲苯胺蓝染色显示3个诱导组细胞呈多角形,胞浆及胞膜呈蓝色异染。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个诱导组细胞胞浆及胞膜呈棕黄色着色。RT-PCR检测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组Ⅱ型胶原蛋白、aggrecan、Sox9 mRNA的表达均显著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和转化生长因子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和转化生长因子组显著强于对照组,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与转化生长因子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以单独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表达软骨细胞特异性细胞表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并发症少的最佳取髂骨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间获得随访的取髂骨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取髂骨术式分成三皮质取骨组(45例)、双皮质取骨组(39例)、单皮质取骨组(35例).结果:三皮质取骨组有5例发生取骨区疼痛,2例发生髂前上嵴骨折,1例发生髂腹股沟神经损伤,1例发生取骨区深部血肿,1例发生取骨区疝.双皮质取骨组有3例发生取骨区疼痛,2例发生取骨区疝,1例发生取骨区髂腹股沟神经损伤,1例发生取骨区深部血肿.单皮质取骨组有2例发生取骨区疼痛.结论:切取髂骨的并发症发生率因切取方式不同而显现出差异,单皮质取骨方式较三皮质取骨方式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0.
AO非扩髓肱骨交锁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O非扩髓(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加自体松质骨植骨在肱骨干骨折不愈合中的应用。方法 20例患者手术取出原内固定,行正向或逆向插入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在不愈合部位行丰富的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后进行影像学观察和疗效评定。结果 20例患者有15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9~23个月(平均13.8个月),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2个月)。除1例在12个月时仍未愈合予再次植骨后6个月获得愈合外,其余均在一次手术后获得愈合,优良率为90%。结论 AO—UHN肱骨交锁髓内钉加自体松质骨植骨是治疗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