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目的 评价后路钉板系统在Hangman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院脊柱外科2004年11月~2006年12月共有10例采用后路钉板系统治疗的Hangman骨折.Levine-Edwards Ⅰ型骨折2例,Ⅱ型骨折5例,3例Ⅲ型骨折.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颅环弓骨牵引.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俯卧住,Mayfeild头架固定.行后路开放复住,后路侧块钉板系统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6~32个月的随访(平均16个月),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加重征象,无明显颈椎畸形遗留,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折愈合或植骨融合;所有患者行内固定取出术后,基本恢复头颈旋转功能.结论 后路钉板系统可使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坚强的固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内固定方案.  相似文献   
192.
氯诺昔康与曲马多治疗骨折术后疼痛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氯诺昔康与曲马多在治疗骨折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和对照实验,将骨折术后疼痛患者1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7例,对照组78例。治疗组给予氯诺昔康16mg肌注,对照组给予曲马多100mg肌注,采用感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给药8h内疗效进行评估,并比较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给药8h内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0%,12.82%(P〈0.05)。结论氯诺昔康治疗骨折术后疼痛与曲马多相比较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可作为术后镇痛的一种新型高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3.
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缺血预处理对肢体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分别给予兔后肢一次或多次短暂的缺血预处理 ,然后于持续缺血 4h ,再灌注 1h后行股静脉穿刺 ,抽血检测血清肌磷酸激酶 (CPK)、谷草转氨酶 (GOT)、乳酸脱氢酶 (LD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含量 ,并取腓肠肌病检。结果 :缺血预处理各组再灌注后肌细胞内酶释放减少 ,病理切片也发现骨骼肌坏死和梗塞灶减少 ,血清MDA含量下降 ,而SOD活力升高。不同次数的缺血预处理结果之间存在差异。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以影响体内的自由基代谢 ,对肢体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且这种保护作用与预处理次数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4.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999—08/2003—07采用前路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对19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进行治疗,术前术后均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Frankel分级评估。结果:术后随访5.3~27个月(平均16.4个月),3~6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病例植骨融合,术后后凸Cohb角由术前平均17.5&;#176;恢复到6.6&;#176;,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瘫痪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手术减压彻底,采用钢板内固定稳定性可靠,植骨融合快,能有效促进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截瘫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5.
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诊断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的方法。方法 回顾2004年8月-2005年3月该科收治颅脑外伤合并颈椎和颈髓损伤患者19例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和进行影像学检查情况。结果 该组有7例患者首诊时漏诊颈椎和颈髓损伤,漏诊患者中重型颅脑外伤4例,中型颅脑外伤2例,轻型颅脑外伤1例。结论 颅脑外伤合并的颈椎和颈髓损伤易被漏诊。在接诊颅脑外伤患者时应警惕是否合并颈椎和颈髓的损伤,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对疑有颈椎和颈髓损伤而没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尽早予以颈部有效制动,同时行颈椎正侧住及张口位X线检查,张口困难的患者应行寰抠椎CT检查;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建议常规行颈椎正侧住X线片检查及寰枢椎CT检查。对怀疑有颈髓损伤的患者应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6.
椎管储备间隙减少的过伸性颈髓损伤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椎管储备间隙减少的过伸性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Ⅰ组,23例)以及后路减压、植骨、Vertex内固定术(Ⅱ组。29例)共治疗52例过伸性颈髓损伤患者。所有病例均经MRI提示为原有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对其术前、术后X线、CT、MRI等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平均时间为26(3~49)个月,除了4例术后脊髓功能无改善外,其余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手术疗效判定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JOA评分改善率Ⅱ组明显高于Ⅰ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Ⅱ组JOA评分改善率为51.4%,Ⅰ组为48.1%;术后6个月Ⅱ组JOA评分改善率为55.6%,Ⅰ组为50.5%;术后9个月以上Ⅱ组58.7%。Ⅰ组为51.9%。【结论】后路减压,Vertex固定,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具有前后方均减压彻底,可重建颈椎稳定性,远期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7.
三种术式治疗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术式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66例,均为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分别采用A组:肘后侧经肌入路内固定(35例),B组:肘外侧入路内固定(24例),C组:肘后侧经骨入路内固定(7例)。术后3~4d开始功能锻炼。随访6~36个月。【结果】根据Flynm临床功能评定标准,A、B、C三组优良率分别为82.8%(29/35),79.1%(19/24),71.4%(5/7)。经X^2检验,A、B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A、C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术式术后畸形严重,C术式可能影响尺骨鹰咀的发育及退行性肘关节痛。仍主张采用传统A术式治疗Gartlandm型肱骨髁上骨折。  相似文献   
198.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7例髋臼骨折病例按骨折分类选用不同手术入路显露后,单独或合并使用加压螺钉、可吸收螺钉、重建钢板等内固定,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40例,平均3.5年(5月-8年),采用美国矫形外科医生学会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和MattaX线评定分级标准评定,优良率81.3%。结论: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是提高复位质量、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9.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3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后,分别采取髂骨植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随访时间平均10.2个月,采用Zdeb 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功能评价:术前平均为(11.91±2.62)分,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分别为(14.82±1.89)分,(14.97±1.73)分,(15.10±1.61)分,(14.96±1.90)分,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平均改善率为88.14%,其中优34例,占44.73%;良18例,占23.68%;中15例,占19.73%;无变化6例,占7.89%;差3例,占3.94%。结论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植骨融合手术操作简单,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外固定时间,有助于防止植骨块塌陷,保持椎间高度及颈椎的生理前曲,这将有利于提高手术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0.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1等生长因子的调控下可被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然而,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存在引起趋化性、激发炎症反应、造成局部损伤、有效成分容易被稀释或丢失、半衰期短、缺少理想的转运蛋白等缺陷。因此,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使种子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软骨组织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的构建方法,并观察其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全长基因的PCR产物与克隆载体pT7Blue连接,并用大肠杆菌筛选阳性重组体构建真核表达质粒,采用XboⅠ、Hind Ⅲ双酶切及测序方法对质粒进行鉴定;将已经纯化的pcDNA3.1-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和空载体pcDNA3.1质粒分别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试剂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G418抗性筛选后扩大培养,同时用pcDNA3.1-绿色荧光蛋白观察转染效率。 结果与结论:重组质粒经XboⅠ、Hind Ⅲ双酶切后出现1.35 bp和5.4 kb 2条带,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所包含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全长碱基序列完全正确,绿色荧光蛋白显示其转染脂肪干细胞的转染效率> 80%,且转染细胞后有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提示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成功构建能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