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再灌注后移植肺组织ICAM 1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4 2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建立大鼠自体左肺模拟原位移植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ICAM 1表达的变化 ,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ICAM 1仅在少量肺血管内皮细胞 (VECs)和肺泡Ⅰ型上皮细胞 (PⅠ )中呈弱阳性表达 (分别为 1.0 8± 0 .0 4和 1.0 8± 0 .0 5 ) ;②再灌注后肺VEC、PⅠ、肺泡巨噬细胞及支气管上皮细胞等均可见大量ICAM 1表达 ,至再灌注 12h达到最高峰 (3.4 3± 0 .6 6 ) ,与再灌注 0h比较 ,P <0 .0 1;③ICAM 1表达呈强阳性部位伴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结论 :再灌注后移植肺组织ICAM 1表达上调 ,可能参与移植肺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2.
背景:对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至今仍主要集中于体外构建上,体内远期结果的研究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脱细胞猪股动脉支架和绵羊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间置于骨髓间质干细胞供体绵羊体内12个月后组织学改变。 方法:将12只成年绵羊随机分为支架组和再细胞化组,支架组将猪股动脉脱细胞后间置于绵羊右侧股动脉;再细胞化组将体外诱导培养的绵羊骨髓间质干细胞种植于脱细胞猪股动脉支架中,经过体外预适应所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直径< 6 mm)间置于骨髓间质干细胞供体绵羊左侧股动脉;将12只绵羊的自体股动脉设为对照组。12个月后切取支架组和再细胞化组的植入物及邻近受体股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植入物和对照组股动脉内皮细胞及中层平滑肌细胞密度,采用邻甲酚酞络合酮法测定2组植入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和受体股动脉组织的钙含量。 结果与结论:支架组和再细胞化组植入后12个月内管腔均通畅,无明显管道扩张与狭窄,无腔内血栓形成,无管壁明显增厚等改变,管道内表面均已内皮化。但2组植入物管壁均有僵硬和搏动性减弱,尤以支架组植入物管壁僵硬更明显;支架组植入物管道组织钙含量最高(P < 0.01);支架组和再细胞化组管道中层平滑肌细胞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 < 0.01)。与支架组植入物相比,再细胞化组植入物组织钙含量较低(P < 0.05),中层平滑肌细胞密度较高(P < 0.01)。说明利用脱细胞猪股动脉支架体外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时,提高中层平滑肌细胞密度有助于改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远期功能。  相似文献   
53.
四分支人工血管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David等[1]报道若未及时治疗,33%的患者发病24 h内死亡,36%~72%的患者48h内死亡.深低温停循环下置换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并在降主动脉内植入支架人工血管,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们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对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仍是心脏外科临床上棘手的问题,仅靠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而外科手术难度及风险相对较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从2002年3月至2012年3月对54例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施行了急诊手术,10例此类患者选择内科保守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观察丙泊酚与异氟烷联合麻醉同单纯异氟烷吸入麻醉用于悬雍垂咽腭弓成形术时、术后清醒及拔管时间及围麻醉期各时点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 36例施行悬雍垂咽腭弓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和异氟烷联合麻醉组(联合麻醉组,n=18)和异氟烷吸入麻醉组(异氟烷组,n=18),观察两组患者术毕至完全清醒各主要指标,记录围麻醉期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联合麻醉组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明显快于单纯异氟烷吸入麻醉组(P<0.001),且全麻苏醒期血液动力学平稳。结论: 施行悬雍垂咽腭弓成形术时,丙泊酚和异氟烷联合麻醉优于单纯异氟烷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的全肺切除术在提高肺癌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2002年55例接受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3.6%;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9.1%;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8%、32.7%、24.6%。结论 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术安全性高,可提高肺癌切除率,延长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癌改良根治术的麻醉效能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0.375%布比卡因 0.5%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试验组使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 0.5%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每组20例。观察指标包括:SP、DP、MAP、HR、SPO2,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范围,麻醉质量,呼吸抑制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范围,麻醉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O.05),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试验组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抑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 0.5%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 0.5%利多卡因都能安全用于胸段硬膜外阻滞,满足乳癌改良根治术的麻醉要求。鉴于左旋布比卡因较短的诱导时间和较低的神经及心脏毒性,用于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9.
心内直视手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发生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手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特点,探讨处理措施。方法2001年1月~2006年1月,连续行1163例心内直视手术中发生鱼精蛋白毒性反应31例,其中轻度反应(血压下降〈30mmHg)26例,中度、重度反应(中度反应血压下降30~49mmHg,重度反应血压下降≥50mmHg)5例;低血压型28例,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型2例,肺血管收缩型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立即停止使用鱼精蛋白或减慢鱼精蛋白泵入速度、补充血容量、抗过敏、血管活性药物或再次体外循环治疗。结果26例出现轻度鱼精蛋白毒性反应者经停止使用或减慢鱼精蛋白泵入速度及相应治疗后,均很快好转;5例出现中度、重度鱼精蛋白毒性反应者,经停止使用鱼精蛋白、抗过敏、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和再次体外循环支持,4例好转,1例死亡。27例门诊随访3个月,恢复正常学习和工作。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发生率高,中度、重度反应者死亡率高。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发生与其用量和使用方法密切有关,充分认识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临床特点,精确鱼精蛋白用量和改进使用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毒性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0.
例1 男,31岁。咳嗽、胸闷、气促1个月。查体心音较弱,双下肢轻度水肿,余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轻度左偏。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率0.56。心脏彩色超声可见右心房内-4.3cm×3.2em强回声光团,附着于右心房顶部,活动度大,心包腔内可见1.0-1.5cm液性暗区,考虑:(1)心脏肿瘤,右心房黏液瘤可能性大;(2)心包积液。腹腔B超示肝脾正常,未见腹腔积液。诊断:心脏肿瘤(右心房黏液瘤)。2005年8月行心脏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心包腔内血性积液,切开右心房游离壁,瘤蒂位于右心房顶部,瘤体充满右心房,约10cm×4cm×3cm大小,阻塞三尖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