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拇指多指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4年8月~1992年1月共手术治疗拇指多指畸形216例,其中资料完整者176例,均获得半年以上随访,现将 临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42例,女74例,年龄3个月~20岁,平均5岁,其中7岁以上36例。部位:按解剖部位分为Ⅲ型,远节型36例,近节型113例,掌骨型67例。 疗效判断标准。优:外形美观,功能活动与健侧相同,128例,占59.3%;良:外形美观,功能活动接近健侧,肌力4级,75例,占34.7%;差:外观明显畸形,功能受限,有手术并发症,13例,占6.02%。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术前髂内动脉栓塞术联合切刮术治疗骶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了本院2006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例骶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初诊病人,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31.6岁(172012年6月收治的16例骶骨巨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初诊病人,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31.6岁(1748岁),GCT位于S1者1例,S1、2者2例,S148岁),GCT位于S1者1例,S1、2者2例,S13者7例,S13者7例,S14者2例,S2、3者2例,S24者2例,S2、3者2例,S24者2例。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1 d行髂内动脉栓塞术,术中低位肿瘤部分切除、高位肿瘤局部刮除术。根据MSTS93(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保肢术后功能评价标准对患者术前及最近一次随访时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3.5个月(124者2例。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1 d行髂内动脉栓塞术,术中低位肿瘤部分切除、高位肿瘤局部刮除术。根据MSTS93(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保肢术后功能评价标准对患者术前及最近一次随访时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3.5个月(1284个月),期间无患者死亡及肿瘤肺部转移。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3 450 ml(1 60084个月),期间无患者死亡及肿瘤肺部转移。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3 450 ml(1 6004 250 ml),6例(37.5%)出现肿瘤局部复发,3例(18.7%)出现不同程度神经根损伤症状,4例(25%)出现切口并发症。2例(12.5%)出现脑脊液漏。术前患者MSTS93总体平均评分为15.4分(44 250 ml),6例(37.5%)出现肿瘤局部复发,3例(18.7%)出现不同程度神经根损伤症状,4例(25%)出现切口并发症。2例(12.5%)出现脑脊液漏。术前患者MSTS93总体平均评分为15.4分(421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MSTS93总体平均评分为26.3分(1621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MSTS93总体平均评分为26.3分(1630分),术前、术后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为87.6%。[结论]对骶骨GCT患者应根据肿瘤累及的区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术前髂内动脉栓塞联合切刮术是治疗骶骨巨细胞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尽量保留双侧S1、2及至少单侧S3神经根加上骨盆重建术能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基于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构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 研究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7月—2023年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实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干预前(2022年7—12月, 对照组)与干预后(2023年1—6月, 干预组)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的差异。 结果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干预组为41 577例, 对照组为27 052例, 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学送检正确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分别为74.2% VS 62.8%、90.3% VS 8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病原学送检率目标达成率为237.5%, 进步率为18.2%。病原学送检正确率目标达成率为104.0%, 进步率为9.5%。过程指标中, 干预组病原学标本送检诊断符合率、病原学标本采集正确率、病原学标本转运及时率、病原学标本接收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果指标中, 干预组指向性指标送检率、血培养标本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体液标本送检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 血培养标本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8.5%提高至干预后的2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可以提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送检正确率, 改善指标的管理质量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