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45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80篇 |
内科学 | 15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3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30篇 |
综合类 | 129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药学 | 26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7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子宫血管内腺肌瘤病(IVA)是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罕见变异, 术前缺乏特异性的表现, 易误诊为子宫腺肌病。本文报道1例2023年2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子宫IVA患者, 从该患者的术前检查、术中情况及手术方案决策、病理诊断等方面阐述病史, 并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对IVA的诊治进行讨论。IVL的特征是形态学上良性的平滑肌瘤生长在子宫和子宫外静脉系统内, 可累及右心或肺动脉, 有些也生长于淋巴管内, 多合并子宫肌瘤。子宫IVA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 临床症状可能表现为痛经、绝经后出血或盆腔肿块, 彩超检查可表现为宫旁的不均质回声肿物, MRI检查可表现为子宫肌层内或延伸至子宫外的混杂T2异常信号影。组织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是关键, 应与子宫腺肌病侵及血管以及子宫腺肉瘤等相鉴别。术中应探查血管内肿物的边缘, 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是预防复发的唯一方式。 相似文献
23.
24.
25.
26.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肝气郁结型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肝气郁结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对照组予艾司西酞普兰口服单独治疗,治疗组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针灸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MD评分(9.45±1.72)分低于对照组的(14.50±1.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5%,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肝气郁结型产后抑郁症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从诱导耐药型向持续高产型转变的影响作用。方法筛选携带诱导型菌株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其感染标本,至转化为持续高产型,并对其菌种、基础疾病、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2株诱导型菌株中,68株转化为持续高产型,其中12株阴沟肠杆菌全部转化,转化率达100.0%;脑梗死患者的细菌更易转化(83.3%,OR=7.1);头孢菌素类(95.3%/64.6%)、多肽类(18.95%/15.5%)、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128.8%/276.0%)以及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58.9%/82.3%)抗菌药物的用量对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产生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后两者剂量与转化率呈正相关,前两者呈负相关。结论大剂量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会促进诱导型产酶菌株转变为持续高产型产酶菌株。 相似文献
2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