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3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57篇 |
内科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29篇 |
综合类 | 84篇 |
预防医学 | 32篇 |
药学 | 17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构建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及其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创伤后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4-10/12在昆明医学院外科总实验室进行。8~10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抽取6兔,进行预实验,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将20只兔用创伤后肢体深静脉血栓造模装置进行创伤无骨折造模。造模后3h随机抽取6只兔对击打部位拍摄X射线片和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左下肢有无骨折及股静脉受损。第7天随机抽取6只兔行左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大体及光镜观察股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进行各项指标检测时,每次随机抽取6只兔(可重复使用),进入结果分析6只。①造模后兔左下肢X射线片结果:未显示骨折。②兔左下肢大体观察结果:可见大部分股静脉发生血栓。③兔左下肢光镜观察结果:股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0%。⑧兔左下肢股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造模后3h,6只兔均未显示股静脉受损;造模后第7天5只可见股静脉血栓形成,1只无血栓形成。⑤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观测结果:左下肢屈髋屈膝位血流速度显著慢于伸直位时[(0.0229&;#177;0.0107),(0.0637&;#177;0.0152)cm^3/s,P&;lt;0.05];左下肢屈髋屈膝位血管内径也显著小于伸直位时[(0.10&;#177;0.04),(0.16&;#177;0.04)cm,P&;lt;0.01]。结论: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经过随机抽样检测结果表明,能成功模拟出具有骨科临床特点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过程,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创伤能量易于量化,而且血栓发生率稳定。 相似文献
262.
目的:在已有的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创伤后兔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昆明医学院外总教研室进行。8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骨折、创伤、固定和空白4组,造模前用高频彩色超声机观测左下肢伸直位和屈髋屈膝位时股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变化,造模后第7天分别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血栓、静脉内皮和内膜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DVT发生率骨折组为78,95%与创伤组80.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固定组(30.00%)和空白组(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固定组与空白组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光镜与电镜检查显示骨折组、创伤组静脉内皮和内膜受损程度较固定组严重,固定组又较空白组严重;血栓栓塞部位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③彩超显示左下肢伸直位时血流量为(0.0637±0.0152)cm3/s,屈髋屈膝位时为(0.0229±0.0107)cm3/s;左下肢伸直位时血管内径为(0.16±0.04)cm,屈髋屈膝位时血管内径为(0.10±0.04)cm,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④Logistic回归OR创伤=6.000。结论:创伤、固定和体位在兔创伤性肢体DVT的发生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创伤因素尤为关键;炎症与DVT有一定关系,但这 相似文献
263.
脂肪乳的临床不良反应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脂肪乳系由大豆加入一定量的磷脂酰胆碱 (卵磷脂 )乳化而成的脂肪乳剂 ,是一种静脉营养药 ,临床主要用于肿瘤及其他恶性病和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经胃肠道摄取营养的患者 ,以补充适当热量和人体必须脂肪酸[1] 。随着脂肪乳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不良反应屡有报道。笔者通过查阅清华同方数据库系统和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 1994年 1月 2 0 0 4年 1月公开发表的文献 32 2 0篇 ,收集有关脂肪乳不良反应文献 13篇共 2 6例 ,本文对其不良反应类型、临床症状及处理方法综述如下。1 不良反应类型及分布本组应用脂肪乳引起不良反应 2 6例 ,其中发生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264.
265.
儿童中、上胸椎可容纳椎弓根钉直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儿童脊柱畸形矫形术中,中、上胸椎可容纳椎弓根螺钉直径。方法对32例特发性及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儿(年龄为6-12岁,平均9.2岁),均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后路矫形固定。术中置钉时,在确保钉道完全位于椎弓根内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螺钉直径,体会不同直径螺钉置入时手感的差异,据此确定螺钉直径。结果本组病例中,中、上胸椎(T1-8)共置入螺钉206枚:186枚椎弓根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90.3%);内壁穿破6枚(2.9%);外壁穿破14枚(6.8%)。置入螺钉直径为4.5-5.5mm。术后无神经及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变形、断裂及拔钉。结论在确保螺钉轴线完全位于椎弓根内的基础上,儿童中、上胸椎可容纳较大直径螺钉;而螺钉最适直径的选择需结合术前CT测量结果和术中置钉手感共同确定。 相似文献
266.
背景:不论是传统的单纯前路凹侧支撑、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还是近年来较多学者提倡的经后路脊柱闭合楔形截骨等方法,均不能有效治疗临床严重僵硬脊柱侧后凸畸形。
目的:总结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应用于严重角状侧凸或/和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观察该方案以及钛网置入对患者脊髓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0/2008-12采用全脊椎切除治疗的脊柱畸形病例中,畸形呈角状的侧凸或/和后凸,主弯角度在冠状面或/和矢状面上测量>100º,且畸形的柔韧度小于10%的15例患者。脊髓功能2例Frankel 评分为D,余均为E级。采用肋骨横突切除入路显露,结扎顶椎区节段血管,置入椎弓根钉,完成全脊椎切除后采用交替换棒技术,并置入钛网,以此获得矫形。治疗过程中未使用感觉或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治疗后随访普通X射线片Cobb角矫正与神经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平均术中切断(3.8±1.4)支节段血管。治疗后测量侧凸及后凸畸形矫形率分别为60.8%和72.9%。随访6~48个月,至随访终末所有病例Frankel 评分E级,部分患者治疗前存在的肌张力增高及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均恢复正常,内固定物无脱落、松动等。提示严重且僵硬的角状脊柱畸形患者,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矫形效果。在稳定的力学环境和直视保护下,脊髓可耐受一定范围的短缩、成角和旋转位移。通过对脊髓的环周减压,保持脊髓等张或短缩状态的矫形,利于病态脊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67.
分析Ca2 通道相关关键基因在大鼠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该信号通路在此病理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 双后肢石膏固定的方式,对150只SD大鼠造模,建立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应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 2.0芯片,检测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8种不同生物学状态下(正常对照、创伤即刻、血栓形成初始期、高峰期血栓形成、高峰期血栓不形成、血栓消退、血栓不消退、血栓不形成)股静脉RNA表达情况,筛查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pathway分析。重点关注高峰期血栓形成与不形成两种生物学状态下C,a2 通道相关关键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高峰期血栓形成组与不形成组比较,Ca2 通道中CaMK、IP3 3K、CaN等多个关键基因表达均呈现下调,可能使包括内皮细胞在内的多种血管细胞,增殖、分化、代谢等功能受到抑制,并影响下游信号通路,引起组织细胞功能失调,最终导致血栓发生。因此,推测Ca2 通道功能受抑制可能与TDVT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68.
背景:不论是传统的单纯前路凹侧支撑、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还是近年来较多学者提倡的经后路脊柱闭合楔形截骨等方法,均不能有效治疗临床严重僵硬脊柱侧后凸畸形。
目的:总结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应用于严重角状侧凸或/和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观察该方案以及钛网置入对患者脊髓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0/2008-12采用全脊椎切除治疗的脊柱畸形病例中,畸形呈角状的侧凸或/和后凸,主弯角度在冠状面或/和矢状面上测量>100o,且畸形的柔韧度小于10%的15例患者。脊髓功能2例Frankel 评分为D,余均为E级。采用肋骨横突切除入路显露,结扎顶椎区节段血管,置入椎弓根钉,完成全脊椎切除后采用交替换棒技术,并置入钛网,以此获得矫形。治疗过程中未使用感觉或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治疗后随访普通X射线片Cobb角矫正与神经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平均术中切断(3.8±1.4)支节段血管。治疗后测量侧凸及后凸畸形矫形率分别为60.8%和72.9%。随访6~48个月,至随访终末所有病例Frankel 评分E级,部分患者治疗前存在的肌张力增高及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均恢复正常,内固定物无脱落、松动等。提示严重且僵硬的角状脊柱畸形患者,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矫形效果。在稳定的力学环境和直视保护下,脊髓可耐受一定范围的短缩、成角和旋转位移。通过对脊髓的环周减压,保持脊髓等张或短缩状态的矫形,利于病态脊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69.
肝癌中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讨巨细胞凋亡基因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肝癌中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促细胞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结果:bcl-2以及bax的个体阳性率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肝癌组中bcl-2和bax的表达呈正相关,但无显著性。结论: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导致肝癌发生;bax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使肿瘤维持在高殖状态 。 相似文献
270.
目的:观测分析初期病程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测结果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从2010至2014年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等5所医院经住院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407例中,筛选腰椎穿刺前未曾使用任何抗生素的足月儿38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测结果,分别计算各参数在不同病程时间段中位数,以分析在无抗生素干扰情况下脑脊液检测结果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①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30/38,78.95%),仅约1/3病例具有神萎嗜睡(14/38,36.84%)和(或)抽搐(12/38,31.58%)等中枢神经受累表现。②起病24 h内患儿脑脊液各项主要指标大多仍在正常范围内,但随病程进展呈现一动态变化过程。即在起病一周内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及蛋白逐日升高,在感染后的第3天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脑脊液中糖的浓度逐渐降低,在感染后第3天出现最低值,继后上升。而脑脊液中的氯化物水平仅在感染第3天略有升高。结论:腰椎穿刺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关键性实验依据,但对起病早期患儿要警惕脑脊液检测假阴性可能性,病后2~3 d复查常可获得更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