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05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46篇
临床医学   116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189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81篇
  2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遗传因素导致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缺陷引起免疫功能缺如或降低,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降低的一组疾病。尽管PID临床表现多样,但均具有易导致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致死及致残率高等特点。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拯救PID患儿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我国优生优育国策指引下,对PID早期诊治愈来愈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重视。对新生儿进行PID筛查,无疑对降低医疗负担、提高人口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评价强化治疗和血糖控制对改善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代谢和神经系统预后的意义.方法46例发生应激性高血糖(血糖超过9 mmol/L)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配对后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糖分别控制在4~6 mmol/L和<11 mmol/L.硬膜外置管动态监测颅内压(ICP)变化,于入院后1周内每日检测脑脊液乳酸浓度和pH值,并行哥拉斯格(GCS)评分评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强化治疗显著降低了恢复期脑脊液乳酸浓度和水肿高峰期颅内压峰值,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治疗并缩短了ICU监护天数和总住院时间.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脑外伤后脑脊液乳酸代谢,降低水肿高峰期颅内压,为神经组织细胞恢复提供稳定微环境.  相似文献   
34.
[目的]调研疾控机构职工继续教育需求(需培训率)的影响因素。[方法]设计专用问卷调查,对全省94个地县级CDC聘任“信息联络员”、开通专用E-mail账户、培训数据库模板应用方法、通过E-mail报送和反馈数据。[结果]疾控机构职工需培训率的促进因素是:已培训者比重大、年轻人比重大、行政管理者比重小、工勤人员比重小、检验用房比重大、人均工作经费多;反之则为消极因素。工作用房面积小、非卫技人员多、工作经费比重小、无学历者比重低、站长为非本科学历、机构中电脑少,可导致较低的职工需培率。[结论]加强对疾控机构的经费投入、注意扩大用房面积、减少行政管理、工勤和非卫技人员比重,是改进疾控机构职工继续教育、提高培训需求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并分析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T)的急救效果。方法:从操作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渗血、气道分泌物和切口愈合等五方面比较抢救成功的24例应用PT术和40例常规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应用PT术呼吸道重建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和术后渗血明显减少,伤口愈合明显加快,但对减少气道分泌物方面,与气管切开术无明显差异。结论:PT术安全可靠、简便省时,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提高急诊急救中呼吸道重建的效率。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电热针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就诊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82例,在保证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电热针治疗)和对照组41例(毫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的1、2、6周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Cumberland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Tymo平衡评估及姿势控制分析和本体感觉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Cumberland量表、AOFAS量表、Tymo平衡评估及姿势控制分析、本体感觉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各项评估指标中比较除了力中心轨道M4各时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指标治疗6周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热针对FAI疗效明确,提升了FAI患者的本体感觉,改善了其功能障碍,有利于FAI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7.
人口老龄化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点,老年卵巢癌越来越多,既往临床上多采用姑息治疗,往往治疗不足.现在,随着麻醉、围手术期处理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率显著改善,应在充分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后尽可能根治性手术,而不要单纯考虑患者年龄.对晚期卵巢癌,术后辅助化疗是必要的.化疗前要充分评价老年人各脏器功能,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和化疗剂量,单药卡铂或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可选择的方案.对复发性卵巢癌,只要一般状况允许,老年人也可以行标准二线化疗.  相似文献   
38.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8岁,体重84kg.因左手拇指屈拇长肌腱术后粘连,拟行肌腱松解术.患者一般状况良好.ASA Ⅰ级.入手术室测血压17.0/12.8 kPa(128/96 mmHg)、心率80次/min.行右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锁骨上法),注入2%利多卡因18 mL,5min后用针尖刺痛法测试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损害(MCI)的认知特征、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特征,为痴呆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MCI患者与认知正常者(NCS)对照,采用神经心理学评价量表评价认知功能,应用中医证候辨证量表进行中医证候调查。结果: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组(44例)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总分显著低于NCS组(75例),计算与注意项二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NCS组平均受教育时间高于aMCI组,平均收缩压低于aMCI组。肾虚、气虚、痰浊证是aMCI和NCS组的常见证候,aMCI患者的复合证候出现比率增加。结论:a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认知损害与高血压病、低文化有关。随着认知损害程度的加重,中医证候表现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数量变化,探讨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前瞻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0例急性期KD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CD3~+、CD4~+及各亚群、CD8~+及各亚群、TCRαβ~+DNT、TCRγδ~+、CD4/CD8、CD19~+及各亚群、CD16~+CD56)的数量,并选取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的变化并分析临床指标与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关系。结果 20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均符合典型KD的诊断标准,与对照组相比,KD组的CD8 naive、TCRαβ~+DNT、CD4/CD8、CD19~+及各亚群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CD4 EM(CD4~+CD45RA-effector memory T cells)、CD4 Temra(CD4~+CD45RA~+effector memory T cells)、CD8~+T、CD8 CM(CD8~+CD45RA-central memory T cells)、CD8 Temra(CD8~+CD45RA~+effector memory T cells)、CD16~+CD56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冠状动脉损害的KD患儿与未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KD患儿相比,TCRγδ~+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CD4 Temra细胞水平有下降趋势。合并呼吸道或消化道系统并发症的KD患儿与未合并呼吸道或消化道系统并发症的KD患儿相比,CD3~+T、CD8 CM、CD8 EM、CD8 Temra细胞水平明显下降(P0.05),Transitional B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期KD患儿的T、B淋巴细胞均处于异常活化的状态,其中TCRγδ~+T和CD4 Temra细胞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相关,CD3~+T、CD8 CM、CD8 EM、CD8 Temra和Transitional B细胞与川崎病合并呼吸道或消化道系统并发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