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9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新疆圆柏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军  闫明  黄毅  刘涛  赵昱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9):1461-1463
 目的对新疆圆柏新鲜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手段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雪松醇(1)、圆柏香豆素(2)、异柏油酸(3)、茵芋苷(4)、undulatoside A(5)、hypolaetin7-O-β-D-xylopyranoside(6)、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7)、紫丁香苷(8)。结论化合物4,5,6,7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5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2.
两似蟹甲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彩芳  赵昱  李俊平  王娜  张雁冰 《中药材》2008,31(11):1661-1663
目的:对两似蟹甲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对两似蟹甲草的化学成分利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精制,利用各种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该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四种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对映-贝壳杉-16-烯-19-羧酸(1)、13β-贝壳杉-16β-醇(2)、β-谷甾醇(3)及1-甘油醇廿六烷酸酯(4)。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得到。  相似文献   
93.
针对中医在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体系上的缺如,课题组按照“源于实践一理论创新一指导临床”的研究思路,历经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内经》理论,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病位在脾、胃、肝、胆:土壅木郁是中满化为内热的枢机。开郁清热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提高中医糖尿病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94.
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演变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胰岛β细胞功能演变是2型糖尿病是否罹患的关键环节。β细胞正常分泌胰岛素使机体维持正常的葡萄糖代谢,从正常糖耐量(NGT)进展至糖耐量减退(IGT)、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机体β细胞功能不断变化,结合β细胞功能的生理、病理和演变规律,探讨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中医证型的变化,对于准确把握病机、分阶段论治2型糖尿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5.
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综述了近年来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在植物化学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较为全面的双咖啡酰、三咖啡酰和多咖啡酰基奎尼酸的来源、分布及化学结构做了总结。对该类化合物的药理试验证明其具有抗氧化活性、治疗炎症、抑制微生物和病毒活性、酶抑制作用、保肝活性、抗凝血活性等多种生物活性。在植物中的广泛存在以及显著的治疗效果将会使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成为新药开发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96.
六棱菊总黄酮的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六棱菊总黄酮(LAF)的抗炎活性。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甲醛致大鼠足跖肿胀、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致大鼠皮下气囊白细胞游走和角叉菜胶致大鼠皮下气囊肿4个模型分别考察LAF对炎症反应3个不同时相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检测肾上腺中胆固醇和维生素C的含量,了解药物对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结果LAF在50,100和200 mg·kg-1剂量下能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分别为41.0%,52.6%和68.4%。在200 mg·kg-1给药剂量下,能显著抑制甲醛致炎后3,6,12和24 h的足肿胀,抑制率分别为21.4%,33.3%,56.5%和76.2%;能显著抑制CMC-Na致炎后3和6 h的大鼠皮下气囊白细胞游走,抑制率分别为42.5%和54.4%;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皮下气囊肉芽组织增生和炎性渗出,抑制率分别为51.5%和54.0%。此外,LAF对大鼠肾上腺中胆固醇和维生素C含量以及肾上腺指数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LAF对以上3种炎症反应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与2.5 mg·kg-1剂量地塞米松接近;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抗炎活性在50mg·kg-1剂量下强于穿心莲内酯(200 mg·kg-1)和齐墩果酸(200 mg·kg-1);其抗炎机制可能并不依赖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存在。  相似文献   
97.
于荣敏  陈敏青  赵昱 《中药材》2006,29(4):321-322
以HPLC法比较研究何首乌转基因毛状根及何首乌植株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结果显示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含二苯乙烯苷量较高。  相似文献   
98.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皮肤模型是指构建能够模拟人体皮肤结构和功能,并用于研究和评估药物在经皮给药过程中的吸收、渗透及药效等方面的实验模型。该模型可代替传统人体皮肤实验,减少药物开发过程中对人体皮肤的使用,为经皮制剂的研发提供一种便捷、可控且经济高效的方法。针对经皮给药系统的皮肤模型,本文从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出发,对目前常用的动物皮肤模型、人工皮肤模型、重组人体皮肤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优缺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为经皮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