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冠心病 (CHD)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1例AMI和 4 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及 3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 (对照组 )的Hp特异性抗体 (HpIgG、HpIgM)浓度 ,并同步观察血浆C 反应蛋白 (CRP)、血清脂质变化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HpIgG、HpIgM阳性率及平均浓度 (或OD值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校正CHD危险因素前、后 ,HpIgG阳性与AMI均具有相关关系。AMI组HpIgG、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明显高于对照组 ;CRP高于对照组及OMI组。AMI组中Hp(+)者CRP、TG明显高于 ,HDL C明显低于Hp(- )者 (P <0 .0 5 )及OMI组中Hp(+)者 (P <0 .0 1) ;并且IgG与CRP、TC、LDL C呈正相关 ,与HDL C呈负相关 (均P <0 .0 5 ) ,调整与CRP相关的CHD危险因素后 ,IgG与CRP仍呈正相关 (P <0 .0 5 )。治疗后AMI组、AMI组中Hp(+)者CRP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5 ) ,且仍与IgG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Hp感染与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与血脂、CRP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合并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经验和住院期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5年6月至2007年2月CTO合并钙化病变接受PCI的患者726例,其中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出624例,经血管内超声(IVUS)检出102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 检出CTO合并钙化病变患者的临床、病变特征和PCI结果 .结果 共处理冠状动脉造影检出624例的728支靶血管和732处靶病变.病例成功率80.6%(503/624),病变成功率80.2%(587/732),失败的121例中87例因导丝通过失败,21例球囊失败,8例发生并发症,5例术后TIMI血流2级,住院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发生率1.1%(7/624).共处理IVUS检出102例的120支靶血管和127处靶病变,病例和病变成功率分别为89.2%(91/102)和88.2%(112/127),均高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患者(P<0.05),失败的11例中7例因导丝通过失败,2例球囊通过失败,发生并发症和术后TIMI血流2级各1例,住院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0%(1/102).结论 CTO合并钙化病变的PCI可通过正确采用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而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和较理想的近期疗效,IVUS检测有助于提高PCI开通率.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北京友谊医院共完成PCI术1186例,有11例术前血小板低于100×10^9/L的ACS患者,占总例数的0.93%,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情况.结果 11例患者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6例(54.5%),非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3例(27.3%),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例(18.2%).5例(45.5%) 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其余6例(54.5%)行择期PCI治疗.造影显示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3例(27.3%),其余8例(72.7%)均为三支血管病变.术后随访(14.4±2.3)个月,期间3例(27.3%)发生出血并发症,3例(27.3%)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本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复杂病变为主,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对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发快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电生理资料的分析,探讨快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阐明其发生机制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8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均因反复头昏、晕厥入院,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窦房结功能正常,经其他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均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手术成功患者术后心动过速未再发,症状消失。结论经各种检查确诊的快慢综合征患者应首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45.
刘大男  李金生  赵慧强 《贵州医药》2002,26(11):966-96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93例冠心病心肌梗死(MI)患者,包括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的Hp特异性抗体(HpIgG,HpIgM)浓度,并同步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栓素B2(TXB2)、血液流变指标变化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同时与3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进行比较。结果:AMI组HpIgG阳性率及平均浓度,HpIgM阳性率及OD值明显高于NC组(P<0.05),与OMI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未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时,HpIgG阳性与AMI具有相关关系(OR为3.047,95%CI 1.055-8.796,x^224.241,P=0.03),校正后二者仍有相关关系(OR为3.262,95%,CI 1.015-10.485,x^2 23.94,P=0.047),AMI组HpIgG,低切全血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NC组(P<0.05),TXB2明显高于NC组(P<0.01),Fg,血浆粘度明显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低于NC组(P<0.001),Fg,低切全血比粘度高于OMI组(P<0.001);TXB2、中切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迹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OMI组(P<0.05),AMI组中Hp( )组Fg,TXB2明显高于Hp(-)组(P<0.05),及OMI组中Hp(+)组(P<0.001),并且IgG与Fg,低切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P均<0.05),调整与Fg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后,IgG与Fg仍呈正相关(P<0.05),结论:Hp感染与CHD(AM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Fg,血液流变指标,TXB2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分析合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长期预后。方法 收集43例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PCI治疗的pSS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pSS患者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对入选患者进行平均3年的长期随访。结果 43例患者中有34例(79.1%)具有≥2个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其中以高血压、高脂血症最为多见。74.4%的患者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30mm),平均SYNTAX 积分为29.6±6.2。入选患者共置入78枚药物涂层支架。术后平均3年随访期间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累积发生率高达23.3%。结论 合并pSS的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弥漫性长病变为主;此类患者接受PCI治疗后以心力衰竭再入院多见。  相似文献   
47.
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作为常用的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具有很高的桥血管通畅率。大多数LIMA桥血管狭窄发生在远端与冠状动脉的吻合口处,罕见开口狭窄。严重桥血管狭窄一般需要再次外科搭桥。再次搭桥手术绝大部分需要再次胸骨正中切开,最近有个案报道经左胸切开手术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药物洗脱支架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血栓呈“蜂窝状”或“藕孔状”机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表现的特点、介入治疗的方法与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冠状动脉造影呈现“蜂窝状”或“藕孔状”征象的血栓机化病变并进行了介入治疗的病例。结果 10例患者中7例有明确的该类病变冠状动脉支配区域的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均在1个月以上(1月~20年);3例无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蜂窝状”或“藕孔状”病变发生于右冠状动脉7例(7/10,70.0%),前降支3例(3/10,30.0%)。10例中8例有心肌缺血依据的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成功7例(成功率87.5%)。7例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最终通过的导丝依次是Runthrough(3例),Fielder XT(2例),Fielder(1例),Pilot 150(1例)。结论 冠状动脉内呈“蜂窝状”或“藕孔状”表现的血栓机化病变多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其介入治疗主要依靠导丝采用滑(sliding)的技术通过病变中的微孔道,应首选亲水导丝。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形成的潜在促发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 从2712例AMI患者中入选的1662例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分为CCC组和非CCC组。分析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CC形成的潜在因素,以及比较住院期间心脏功能、估计梗死面积大小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in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结果 两组之间基线资料总体均衡,CCC组冠心病病史(既往诊断)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高于非CCC组。冠脉状动造影结果提示,CCC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大,各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比例较高。Logistic分析显示,CCC的促发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临床结局方面,CCC组住院日较长,心功能较差,但心肌梗死面积并不比非CCC组大,两组之间MACE事件无显著差异。结论 伴随有CCC的AMI患者,存在冠心病病史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较高,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高;年龄、冠心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是CCC形成的促发因素;CCC不能有效改善住院期间的心功能和减少住院日,但伴随有CCC的AMI患者,其心肌梗死面积和MACE事件不高于无CCC的AMI患者,提示CCC有不全面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0.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常用方法。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是PCI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PCI过程中导丝嵌顿属于罕见并发症,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和医师操作等有关,处理不当可致嵌顿的导丝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