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血WBC、HCT、肝肾功能、PO2等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SAP痊愈患者AP复发主要与住院期间的感染发生情况和治疗措施相关.  相似文献   
42.
胆石病的分类有多种方法,至今尚无统一完善的分类法。198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专业委员会召开了胆石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分类问题的讨论,并对分类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内容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则是简单、实用、有利于选择和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疾病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治疗高脂血症性轻型急性胰腺炎(HLM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HLMAP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7例行常规治疗,B组27例行常规治疗+LMWH治疗,C组21例行常规治疗+血液净化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24h后的TG、血淀粉酶(AMY)、TG治疗达标时间,以及凝血功能、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3组治疗24 h后TG、AMY均降低,但以B、C组降低明显(P均<0.05),B、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TG治疗达标时间高于B、C组(P均<0.05),B、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各时间点的凝血与肾功能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MWH在降低血清TG水平、治疗HLMAP方面疗效确切,与血液净化治疗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对患者的凝血与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4.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并比较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其他原因所致急性胰腺炎相比,其脂肪肝、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P〈0.05),甘油三酯升高明显(P〈0.05)。结论:及时清除血浆中高浓度的三酰甘油,降低血脂,将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症状缓解,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创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中的有效性。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人全部按照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规治疗,出现局部并发症75例。随机分组进行了开放性手术(37例)或微创清创引流术(38例),并比较开放性手术与微创清创引流患者的病死率、手术次数、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指标。结果:死亡率相比,微创引流组患者死亡率(2.6%)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10.8%)(P0.05);手术次数两组相比,微创组穿刺引流次数(3.33±0.58)多于开放手术组(2.52±0.82),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两组相比微创组有增加趋势[(53.3±37.6)d,(44.5±28.5)d],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费用两组相比微创组(37 661.36±21 732.00)元显著低于常规开放手术组(54 423.83±45 263.06)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微创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46.
18 079例胆石病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所收治胆石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全国胆石病临床调查表,对我院6年期间(2000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8 079例胆石病患者分为:胆囊结石组、胆总管结石组、肝内胆管结石组、胆囊 胆总管结石组、胆总管 肝内胆管结石组、胆囊 肝内胆管结石组、胆囊 胆总管 肝内胆管结石组,进行分组统计.观察各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经计算机整理后应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胆囊结石的比例显著升高(81.77%),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胆囊结石病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69岁,占胆囊结石总例数的76.8%;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以及单纯胆总管结石的发病高峰年龄为70~79岁,占该两组病人数量的31.29%;肝内胆管结石的高发年龄为40~59岁,占该组的55.94%;胆囊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高峰年龄为60~69岁,明显高于全国的统计数字,与饮食习惯及人口老龄化关系密切.不同部位胆石病男女比例明显不同,女性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结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胆石病的病种构成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胆石病占我院住院病人的比例较高,其中胆囊结石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胆石病患者,所收治患者中在发病高峰年龄、性别、职业构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7.
中药及组方对常见厌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探讨中药对厌氧菌的作用,我们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功用的五十种常用中草药及12株临床常见厌氧菌,进行了体外抗菌实验。在体外中药抑菌作用的初步筛选实验基础之上,我们选用了有较强抗厌氧菌作用的黄连、黄岑、木通、大黄、加上活血化瘀药物丹参,组成方剂,并暂定名为“厌氧灵”。本实验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厌氧灵及组成的五种单味药物分别进行了抑菌实验,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五十种中草药中,黄连、黄岑、大黄、五味子、木通对六种以上的脆弱类杆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8mm、22mm。厌氧灵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六种厌氧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三种需氧菌亦有较好的抑菌作用。黄连、黄芩、木通、大黄、丹参和厌氧灵对脆弱类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62g/ml、0.500g/ml、0.031g/ml、0.125g/ml、0.500g/ml、0.031g/ml。说明厌氧灵在体外可同时抑制某些厌氧菌和需氧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48.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住院死亡因素的早期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评估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因素,重点讨论血清胆固醇对SAP预后的影响.方法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回顾性分析南开医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间诊断为SAP的住院患者33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2 h内收住院,将患者按照死亡与否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两组,且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均抽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CT检查,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同归分析.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与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浓度≤3.67 mmol/L相比,TC浓度3.67~4.37 mmol/L,OR=0.664,P=0.412;TCA.37~5.23 mmol/L,OR=0.144,P=0.021;TC≥5.23 mmol/L时,OR=1.013,P=0.018,血CRP浓度随着血TC浓度的上升而下降.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70时,OR=7.074,P=0.031;血白蛋白(albumin,ALB)≤30时OR=7.224,P=0.029.结论ClIP,ALB,TC均可早期预测SAP患者住院病死率;血TC4.37~5.23 mmol/L为降低死亡优势的保护性因素,TC≤3.67 mmol/L或TC≥5.23 mmol/L为增加死亡优势的危险因素;高CRP血症、低ALB血症为增加死亡优势的危险因素,低ALB血症的危险性高于高CRP血症;血胆固醇适量增加可以对抗炎症反应,提高住院患者存活率,进而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49.
患者,女,19岁。因间断性左上腹部胀闷不适50d住院。体检:左上腹局部隆起,可触及约11cm×9cm的包块,质软,边界不清,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超声:胰腺切面形态失常。胰尾体积增大,回声不均,在胰尾部可见约7.76cm×6.08cm×9.86cm的肿块图像,形状呈圆形,内部为混合回声,分布不均质,周边可见血流回声,脾轻度肿大,超声诊断:胰尾囊实性占位病变,性质待查,脾轻度肿大。CT平扫诊断:胰腺体尾部肿物,性质待查。  相似文献   
5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early evaluation in predicting the onset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38 patients with SAP who had been admitted to Tianjin Nankai Hospital from January 1998 to September 200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MODS group (n = 163) and control group (n = 175)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did or did not have MODS. Risk factors causing MODS were analyzed by t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MODS included white blood cells count≥ 16 ×109/L, serum creatinine≥ 180 μmol/L, serum calcium≥2.5 mmol/L, c-reactive protein≥ 120 mg/L and pH value of blood≥7.35 (χ2 = 51.720, 21.421, 12.393, P < 0.05). The total cholesterol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when it was 3.67-5.23 mmol/L. Conclusions Infection, renal insufficiency and hypercalcinemia are early predictive factors for MODS, and infection is the strongest predictive factor. Appropriate elevated total cholesterol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