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44篇 |
免费 | 311篇 |
国内免费 | 22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篇 |
儿科学 | 68篇 |
妇产科学 | 32篇 |
基础医学 | 255篇 |
口腔科学 | 91篇 |
临床医学 | 828篇 |
内科学 | 303篇 |
皮肤病学 | 30篇 |
神经病学 | 95篇 |
特种医学 | 21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651篇 |
综合类 | 1884篇 |
预防医学 | 571篇 |
眼科学 | 42篇 |
药学 | 718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203篇 |
肿瘤学 | 1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43篇 |
2022年 | 153篇 |
2021年 | 163篇 |
2020年 | 163篇 |
2019年 | 175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135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286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303篇 |
2011年 | 330篇 |
2010年 | 287篇 |
2009年 | 299篇 |
2008年 | 339篇 |
2007年 | 332篇 |
2006年 | 432篇 |
2005年 | 354篇 |
2004年 | 322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238篇 |
2001年 | 214篇 |
2000年 | 210篇 |
1999年 | 142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72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5篇 |
1976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63.
目的 探讨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10年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的51例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手术及复发再手术情况,辅助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后是否接受腹腔化疗的患者复发再手术间隔时间的比较采用双尾t检验.结果51例患者中48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间(135±72) min.34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中16例接受再减瘤手术,再手术次数33次.4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9.7个月(3~ 132个月),25例带瘤生存,16例无瘤生存,4例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良性型-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19例,中间型6例,恶性型-腹膜黏液癌病26例.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38/51)、55%(28/51)和22%(11/51).术后接受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再手术间隔时间分别为(21±4)个月和(10±6)个月,较未接受化疗患者的(19±7)个月和(7±4)个月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7,0.361,P>0.05).良性型-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中间型及恶性型-腹膜黏液癌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6、63、23个月.良性型-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患者与恶性型-腹膜黏液癌病患者肿瘤复发间隔时间分别为(15±5)个月和(7±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3,P<0.05).结论 应该以积极态度实施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减瘤手术,复发患者合理适时选择二次或多次的减瘤手术,可以延长复发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4.
65.
66.
目的构建人分泌的凋亡相关蛋白1(secreted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 1,SARP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为鉴定SARP1基因相互作用蛋白、探讨SARP1基因在瘢痕组织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SARP1的mRNA序列,设计分别带有NdeⅠ和SalⅠ酶切位点的上、下游引物,人工合成SARP1基因片段,扩增SARP1基因片段,构建含pGBKT7-SARP1基因的重组质粒,用NdeⅠ和SalⅠ进行双酶切、PCR,凝胶电泳及测序。用醋酸锂法将序列正确的重组质粒pGBKT7-SARP1(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转化入AH109酵母菌株,在缺陷型培养基上观察pGBKT7-SARP1在AH109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ARP1基因扩增后的片段大小符合预期,并成功克隆入pGBKT7载体中;酶切后凝胶电泳及DNA测序显示pGBKT7-SARP1基因重组载体构建正确,对酵母菌株AH109无毒性,且不具自主激活报告基因的效应。结论成功构建了pGBKT7-SARP1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 相似文献
68.
【摘要】 目的 研究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Nec 1组,每组又根据时间点分为12h、24h、3d、7d四个亚组。采用动脉夹钳夹法制作ASCI模型,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损伤脊髓,模型组和Nec 1组用动脉瘤夹脊髓全横截面1min,缝合伤口。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给予生理盐水,Nec 1组注射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in 1(Nec 1)溶液1μl/kg,1次/d,分别给药12h、24h、3d、7d。给药后以BBB评分对各组大鼠后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完成评分后,取10只给药7d的大鼠脊髓,进行HE染色、Nissl染色、碘化丙啶(PI)染色、Tunel染色;另取10只给药7d的大鼠,取脊髓,用Western Blot检测RIP1、RIP3、Bcl 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和Nec 1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Nec 1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造模7d后,模型组脊髓出现坏死、空洞现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区域面积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尼氏体呈细颗粒状,神经元数量减少、染色浅、排列无序,坏死性凋亡细胞较多;PI红染细胞、Tunel阳性细胞数、凋亡小体数量,以及RIPK1、RIPK3、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给予Nec 1治疗7d后,Nec 1组脊髓坏死组织较模型组少,空洞现象得到改善,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好转,Nec 1组坏死区域面积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尼氏体着色的神经元细胞染色较深,颗粒变粗,存活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I红染细胞数、凋亡小体数,以及RIPK1、RIPK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少于模型组(P<005),Bcl 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 1能通过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下调RIPK1、RIPK3、上调Bcl 2的表达来缩小ASCI损伤面积,缓解炎症浸润,减少损伤周围神经元数量,改善神经元功能,提高损伤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存活率,改善大鼠BBB评分,抑制坏死性凋亡。 相似文献
69.
目的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 6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结合小儿推拿手法(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李教授给予针刺手法与小儿推拿及康复训练手法治疗相结合,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Vojta法、日常生活作业疗法及Bobath法等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安静休息20min,治疗时每次40min,每天1次,1周休息1天,20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2组治疗前后用GMFM量表、Ashworth量表及综合功能改善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6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在降低肌张力、改善患儿肢体痉挛和运动及提高综合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并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 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 00%。结论针刺结合推拿手法对缓解小儿痉挛型脑瘫降低肌张力、改善患儿肢体痉挛和运动及提高综合功能方面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综合临床治疗方法修复老年Ⅲ~Ⅳ期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5月—2016年5月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烧伤整形科对63例Ⅲ~Ⅳ期老年卧床患者压疮患者采用营养支持、微创换药、个体化护理、手术综合临床治疗方法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2例创面完全封闭.39例创面较前明显缩小70%以上,护理难度明显下降,疗效满意,2例因肺部感染并发心力衰竭死亡.结论:营养支持、微创换药、个体化护理、手术综合临床治疗的治疗方法是老年患者Ⅲ~Ⅳ期压疮临床修复中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