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1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153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201篇
预防医学   17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1.
[摘要]目的考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米诺、阿奇霉素4种抗菌药物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稳定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25 ℃下,分别考察4种抗菌药物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外观、pH以及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溶液对兔血管刺激性,是否会产生体外溶血现象,以及观察动物重复注射配伍溶液后所产生的变态反应情况。结果4种抗菌药物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4 h内外观、pH以及含量均无显著变化。配伍溶液对兔血管无刺激性,未产生溶血和变态反应。结论4种抗菌药物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用内标法测定人血浆中头孢羟氨苄浓度的HPLC方法。方法:用c(高氯酸)=10%直接沉淀血浆蛋白。以对氨基苯甲酸为内标,测定血浆中头孢羟氨苄的浓度。结果:血浆中杂质不干扰样品峰和内标峰,20.00、2.00、0.20μg/mL的回收率分别为98.10%、98.70%、91.10%;批内精密度高、中、低浓度分别为3.80%,5.60%,7.30%;批间精密度高、中、低浓度分别为4.10%,6.50%,9.70%,最低检测限为0.10μg/mL,线性范围为0.20~30.00μg/mL。结论:本法稳定、精密度好,准确可靠,适用于头孢羟氨苄血浆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K-ras、053基因突变与胃癌骨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对胃癌患者的门静脉血、外周静脉血分别进行K-ras、p53基因检测,术后随访1.2—3年,了解骨转移情况。结果:6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p53和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8.06%、4.83%和38.71%、33.87%;其中11例发生了骨转移,有无骨转移p53和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81.82%、72.73%和19.92%和13.61%;剖腹后探查前或胃癌探查后门静脉血p53和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38.71%、33,87%和56.45%、62,90%,上述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门静脉血K-ras、p53基因突变对预测胃癌骨转移,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采用适当方法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FDP)以减少其在治疗冠心病时对静脉的刺激反应。方法:接受1,6-二磷酸果糖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4例.年龄。45岁-75岁。男102例.女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前后输注5%葡萄糖50ml,同时局部放置冰袋;对照组为直接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比较两种方法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引起的刺激反应。结果:观察组引起重度刺激0例,中度刺激20例(32.3%),轻应刺激24例(38.7%),有效率67.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改进的方法静脉输注1,6-二磷酸果糖,可避免或有效减轻1,6-二磷酸果糖对静脉的刺激程度。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K-ras和p53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对我院收治的73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K-ras和p53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并与20例非肿瘤疾病患者作对熙.结果 73例胃癌患者中有7例外周血中检测出p53基因突变,阳性率为9.6%;5例检测出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为6.8%.对照组外周血中均未检出K一瑚和p53基因突变.有无肝转移的胃癌患者外周血p53和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的胃癌患者外周血p53和K-ras基因突变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 PCR-SSCP法检测外周血中K-ras和p53基因DNA有助于胃癌肝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56.
张慧岭  张芬梅  李庆升  豆真珍 《河北医学》2007,13(11):1266-1268
目的:观察脉泰颗粒择时给药对胰岛素抵抗(IR)高脂模型家兔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家兔诱导产生IR,对造模后有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G、TC、LDL-C、ApoB明显升高(P<0.01),ApoAI显著降低(P<0.01),HDL-C无明显变化。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TG、TC、LDL-C、ApoB明显减少(P<0.01),ApoAI、HDL-C明显增加(P<0.01)。结论:高脂高糖饮食可造成家兔脂代谢紊乱,脉泰颗粒可有效调节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7.
结直肠癌为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死亡率位于前列。前移结直肠癌早诊窗口, 动态监测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提早干预对改善结直肠癌诊疗结局具有重要价值。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一种快捷无创、可重复取材的液体活检手段之一, 已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 本文系统梳理了CTC计数、蛋白表达(肝再生磷酸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分子表征(结肠腺瘤样息肉基因、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等)、转运RNA表达谱、单细胞测序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研究价值, 以期辅助临床合理应用CTC监测指标, 为改善结直肠癌的预后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8.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切除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4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均采用俯卧位后正中直切口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然后植入螺钉间钛棒系统手术方法。结果: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毕安返病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认真准备手术器械;术中密切观察,熟悉手术的步骤,熟悉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做好预防。严格无菌操作,能提高手术配合质量。  相似文献   
59.
目的 观察不同复温时点的热打击人骨骼肌细胞(HSKMC)损伤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的HSKMC分为热打击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热打击组建立热打击细胞损伤模型后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复温,复温时间分别为0、6、12、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亚型4(TRPV4)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RPV4 mRNA相对表达量。将对数生长期的HSKMC分为HS组、GSK+HS组、HC+HS组和NC组,NC组正常培养,其他三组建立热打击细胞损伤模型,复温时间均为12 h,GSK+HS组、HC+HS组在热打击前0.5 h分别给予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 500 nmol、TRPV4抑制剂HC-067047 5μmo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复温0、6、12、24 h的热打击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P均<0.05);随着复温时间的延长,热打击组细胞存活率依次降低,两两比较P...  相似文献   
6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异基因组织最终分化为特定细胞后,理论上会因MHC及共刺激分子上调而引起组织排斥,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排斥反应。推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组织分化诱导及炎性因子微环境作用下,有可能分化成一种仍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终末细胞,不被机体的免疫识别系统清除掉。 目的:在体外运用成骨诱导及干扰素γ预处理来模拟体内组织分化及炎性因子微环境,观察在此作用下胎儿骨髓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是否能够保持其在自然条件下所呈现的免疫学活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5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完成。 材料:2例骨髓样品取自流产胎儿,由北京回龙冠妇产医院提供。外周血样品取自15~35岁健康志愿者,由北京三○七医院提供。地塞米松等诱导因子和干扰素γ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Ficoll法分离胎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取白环层以上细胞,以1×106/cm2密度接种,贴壁法纯化,采用阴性分选法去除CD45+、GlyA+和CD34+细胞,分离扩增得到Flk-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于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实验及有丝分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用成骨、成脂、成软骨和成内皮诱导液检测其分化潜能,成骨诱导或干扰素γ预处理后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对淋巴细胞增殖及活化抗原CD69、CD25表达的影响,对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分泌水平的影响。 结果:光镜下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均高表达Flk-1,同时高表达黏附分子CD29、CD44、CD105,造血细胞标志CD34、CD45呈阴性;可向成骨、成脂肪、成软骨和成内皮方向分化;低表达MHC-Ⅰ类分子,不表达    MHC-Ⅱ类分子,成骨诱导能上调MHC-Ⅰ表达,干扰素γ预处理可上调MHC-Ⅱ表达。骨髓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7 d或干扰素γ预处理48 h后,仍呈低免疫原性,不激发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效果明显增强(t=2.57,P < 0.05),可进一步抑制CD69和CD25的表达,ELISA检测显示其培养上清分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增强(t=2.66,P < 0.05),但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经成骨诱导后无明显变化,干扰素γ预处理后则明显升高。 结论:经成骨诱导或干扰素γ预处理后,骨髓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仍能保持低免疫原性,且免疫调节活性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