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83岁。左睾丸肿块进行性增大5年余。患者5年前发现左侧睾丸旁一黄豆大小的肿块,但无明显触痛,当时未予注意。近半年来肿块进行性增大,并出现左侧睾丸坠胀感,偶有左腰部疼痛,体温正常,无纳差、消瘦,无尿频、尿急、尿痛。体检:右侧阴囊及睾丸、附睾无异常。左侧阴囊及附睾正常,左侧睾丸边界不清,  相似文献   
62.
多囊肾腹腔镜去顶减压术后脐切口疝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84岁.因双侧多囊肾腹腔镜去顶减压术后脐旁发现腹内容物膨出1天急诊入院.既往有前列腺增生病史10余年,慢支肺气肿病史20余年,无糖尿病、腹壁疝病史.  相似文献   
63.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0岁,因右阴囊隐痛坠胀不适3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3年前偶然发现右侧阴囊内肿块,直径约2cm大小,不伴明显胀痛。后肿块逐渐增大,出现隐痛、坠胀感,近1月来症状加剧。既往无附睾炎、腹股沟斜疝及多囊肾病史。查体:右侧阴囊明显增大,输精管无明显增粗,右侧睾丸无明显异常,睾丸上方触及囊性肿块,无触痛,大小约10cm×9cm×7cm,透光试验阳性;左侧阴囊及内容物未及明显异常。超声检查为睾丸鞘膜积液。入院后行探查术,术中发现右附睾头部巨大囊肿,囊液清,量约350mL,行囊肿切除,并鞘膜翻转。术后病理示:良性囊肿,囊壁纤维化,囊内有扁平上皮及立方上皮被覆,符合副中肾管囊肿。随访6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改进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ELV)对大鼠睾丸酶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 利用改进的方法建立青春期SD大鼠左精索静脉曲张的模型21只;假手术组SD大鼠15只作对照组.术后3个月,取部分睾丸组织匀浆提取上清液,比色法定量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PCNA的浓度.结果 实验组左睾丸内的LDH、G6PDH活性分别为(8.17±3.47)、(34.00±16.29)U/mg,与对照组同侧(11.98±2.26)、(54.88±20.87)U/mg比较下降,与实验组右睾丸(12.69±3.97)、(78.03±25.28)U/mg比较也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左睾丸内的SDH活性(1.22±0.41)U/mg与对照组同侧(1.74±0.43)U/mg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右睾丸(1.62±0.56)U/mg比较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左睾丸内PCNA(669.10±205.39)mU/ml与对照组同侧(776.81±231.72)mU/ml比较下降,和实验组右睾丸(800.81±172.02)mU/ml比较也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型ELV致睾丸酶活性降底和PCNA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影响生育能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5.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L)临床少见,发病率为0.01%~0.02‰,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发病年龄为40~50岁[1]。本病由Frankel于1886年首次描述,1912年Pick提出将肾上腺髓质来源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嗜铬组织来源的肿瘤为副神经节瘤。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将来源于肾上腺外(通常位于胸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从功能学和形态学两个方面探讨不同性别各种复杂性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及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5月~ 2012年6月因各种复杂性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在我院行影像尿动力检查(VUDS)患者7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19~75岁,平均47岁,均以各种LUTS症状为主诉,合并解剖异常或其他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史,或有手术失败史拟行进一步手术治疗.采用Laborie公司生产的尿动力学分析仪和SIEMENS公司生产的数字化X线检查手术床对患者进行全面VUDS检查(包括自由尿流率测定、充盈期CMG、排尿期PFS和同步影像显像,UPP测定).结果 78例患者中有4例因膀胱测压管置人困难而终止VUDS检查(均为男性),剩余74例中神经源性膀胱8例(脊柱术后、脑梗后或帕金森氏病等),其中DU3例,DO 2例,低顺应性膀胱合并肾积水2例,DESD 1例.非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59例,其中BOO 29例(包括BPO 3例,POP 5例,膀胱颈部梗阻13例,后尿道梗阻3例,失调性排尿5例),DU 13例(8例女性患者有5例因无法排尿未行PFS测定),DO3例,真性尿失禁4例,前列腺术后压力性尿失禁10例.各项指标均正常7例.8例患者行VUDS检查后改变原临床诊断.结论 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复杂性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更精确地了解患者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功能和解剖异常部位,并对下尿路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做出定性定位诊断和相应分类,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结肠黏膜重建尿道治疗复杂性超长段尿道狭窄的应用价值与疗效.方法:对既往已有平均2.5次不成功的尿道修复史的35例患者,采用结肠黏膜一期尿道成形术,治疗其复杂性超长段尿道狭窄.所用结肠黏膜重建的尿道长10~20cm,平均14.6cm.术后分别行尿道造影,检测尿流率,部分患者行尿道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8.5个月.31例术后排尿通畅,最大尿流率大于15 ml/s.1例因结肠黏膜新尿道与前列腺部尿道吻合区血供较差,术后继发尿道狭窄;1例在术后3个月并发尿道外口狭窄,经手术矫正后排尿通畅;2例分别在术后46,20个月时发生与重建尿道无关的球膜部尿道狭窄,采用口腔黏膜尿道成形术后排尿通畅.结论:利用结肠黏膜重建尿道治疗复杂性超长段尿道狭窄或闭锁,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适合在较多常规方法治疗失败者.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影响自体组织替代尿道成形术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2月至2006年5月采用口腔黏膜替代尿道成形术82例,带蒂阴茎皮瓣(含包皮内板)替代尿道成形术34例。对尿道狭窄位置及长度、替代物类型及宽度、术前手术次数、支架管留置时间等与狭窄复发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对116例患者随访5~60个月,平均为(24±6)个月。术后初期排尿通畅95例(81.9%);尿道出现并发症或再狭窄21例,2例经数次尿道扩张、12例经再次手术后排尿通畅;总体成功率为94.0%。结论替代材料对术后短期狭窄复发率无明显影响;在0.8~2.0cm范围内,口腔黏膜条越宽,尿道狭窄复发率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