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根据病例人选标准选择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患者126例,分成2组。其中抗凝预防组64例,联合采用基本预防、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对照组62例,除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外,未用物理预防与药物预防。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患者出血量;(2)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3)脑出血、硬膜外血肿出现的神经症状;(4)术前及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5)双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结果抗凝预防组DVT共8例(12.50%),对照组DVT共2l例(33.87%),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高(33.87%),联合应用LMWH和IPC能有效降低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发生率,并发症少,在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DVT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测定中青年人股骨近端转子间区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及骨密度( BMD)值,明确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8~50岁新鲜尸体的股骨标本31个,男性组16个,女性组15个.应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量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氏三角区的BMD值.于标本的股骨近端转子间区按统一标准切取2 cm×1 cm×1 cm的骨柱,检测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骨小梁面积百分率(%Tb.Ar)、骨小梁宽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小梁结点与游离末端比(N/F)],并对股骨大转子BMD值与各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股骨颈的BMD值均显著大于大转子及Ward氏三角区(P值均<0.05).两组间各项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组的股骨大转子BMD与%Tb.Ar(r值分别为0.818、0.803)、Tb.Th(r值分别为0.672、0.696)、Tb.N(r值分别为0.834、0.912)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Tb.Sp(r值分别为-0.656、-0.785)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男女性中青年人股骨近端转子间区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参数无明显差异,股骨近端转子间区的BMD值及显微结构决定着骨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影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可行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06月67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35例,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结果较对照组的好,评分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适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的功能,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4.
患者女 ,2 4岁。因左上臂扪及肿块并感疼痛 2 0余天入院。体查 :左上臂皮肤无异常 ,于肱二头肌内侧缘扪及 1 5cm× 1 0cm肿块 ,质地较硬 ,活动度不明显 ,有压痛 ,疼痛无放射。X线片报告距左肘关节上 12cm处软组织内有 1 5cm× 0 8cm淡薄钙化影 ,与肱骨分离。彩色多  相似文献   
25.
对78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折复位后维持皮肤牵引,配合早期功能锻炼,中药内服、外洗方法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平均在3个月后达到骨折骨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认为骨折复位后利用上肢重量及持续皮牵引,极少发生骨折重新移位;早期功能锻炼可避免长期外固定引起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中药外洗可加速血液循环,并有消肿、松解粘连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开放性Pilon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5月-2010年1月收治开放性Pilon骨折患者36例,平均年龄35.8岁(22~60岁)。按照Rnedi—Allgower分型其中Ⅱ型16例,Ⅲ型20例;合并腓骨骨折32例。胫骨骨折I期钢板固定20例,Ⅱ期钢板固定4例;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目定12例。腓骨骨折均使用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经4~26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按Mazur评分标准:优16例,良13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约80%。结论术前对软组织损伤的准确评估,正确选择内固定方法,关节面的复位是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手术后的三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颈椎标本12例,模拟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术式,随机分2组,每组6例,A组行单开门,椎板开口间距为5mm;B组行双开门,棘突开口间距为5mm。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获得三维稳定性和抗疲劳性数据。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单开门术式组手术前、后与双开门术式组手术前、后颈椎的活动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双开门术式在疲劳测试前后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术式的三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无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术者的熟练程度选择。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解剖学特点分型,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3年07月至2015年05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9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根据不同的内固定分为PFNA组:44例,DHS组:48例。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变化情况和并发症进行测量记录、比较分析。 结果 DHS组的较PFNA组的平均放射时间更短,平均隐性出血量更少,而PFNA组的较DHS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更少。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中如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DVD)、近端螺钉头颈部切割及髋内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近端螺钉退钉、髋外侧或大腿部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骨折的分型选择PFNA或DHS内固定手术治疗,各有优缺点,但只要达到有效的固定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患侧髋关节活动功能均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科在2007年1月~2009年1月应用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 LPHP)治疗26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按Neer分型,3部分骨折19例,4部分骨折7例,均为新鲜骨折。结果 术后随访24例,随访时间9~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以Neer评分评估其功能,优良率达83.33%。结论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稳定牢固,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0.
椎间盘镜联合生物蛋白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联合术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84例经CT或MRI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盘镜联合术区注射生物蛋白胶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84例患者经6~24个月随访,根据改良MacNab评定标准,优46例,良34例,优良率为95.2%。结论:椎间盘镜手术联合术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具有脊柱后柱损伤小、恢复快、疗效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