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56篇 |
内科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21篇 |
综合类 | 65篇 |
预防医学 | 22篇 |
药学 | 27篇 |
中国医学 | 13篇 |
肿瘤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LyS127-285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胞外区片段BLyS127-285,并进行表达和纯化.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BLyS127-285,测序后构建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及Ni-NTA纯化,以SDS-PAGE和Western印迹法进行鉴定.结果:RT-PCR扩增出一个480 bp的DNA片段,序列分析与GenBank中报道的人BLyS127-285的cDNA序列一致,该胞外区片段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49.8%,纯化后纯度可达97.0%.结论:成功地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出人BLyS127-285,并获得高效表达,其纯化产物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开发与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通过比较NSP-2与其同源异构体NSP-1和NSP-3在乳腺癌细胞中诱导抗雌激素耐药和信号途径的异同,揭示NSP-2诱导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细胞计数器计数细胞来检测乳腺癌的ICI 182,780耐药性;以Western blot检测Phospho-AKT、Phospho-JNK、Phospho-ERK 和Phospho-p38的表达;以荧光素酶活性实验检测cyclin D1启动子活性和TCF/LEF的转录活性。结果 与同源异构体NSP-1和NSP-3相比,只有NSP-2能激活cyclin D1启动子,诱导乳腺癌细胞的抗雌激素耐药。NSP-1、NSP-2和NSP-3都能激活磷酸化Akt,NSP-1、NSP-2和NSP-3都不能激活磷酸化形式的JNK、ERK 和p38。只有NSP-2能诱导乳腺癌细胞TCF/LEF的转录活性。结论 NSP-2可能通过激活乳腺癌细胞中TCF/LEF的转录活性,来发挥其诱导cyclin D1启动子活性和抗雌激素耐药。 相似文献
104.
105.
现就我科治疗的一例多发性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般资料XX,男,30岁,因车祸致伤于1997年7月7日诊断为右股骨上段及右胫腓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入院。入院后即行牵引治疗,检查病人见胸前发现出血点,即高度怀疑脂肪栓塞,经会诊后确定诊断。伤后7小时出现昏迷,伴抽动及尿失禁表现,即转入监护病房。检查:T37℃,P136次/分,R24次/分,BP17.3/11.9KPa,SaO294%,神志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胸式及腹式呼吸存在,胸前出血点,下睑结膜可见出血点。诊断;脂肪栓塞(完全… 相似文献
106.
脑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有效措施,具有创伤小和疗效肯定的特点。随着支架置入治疗脑动脉狭窄病例日益增多,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为避免术后并发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2007—04~2009—04我科对49例脑动脉狭窄支架置人治疗的患者,针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避免了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探讨肿瘤异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及血清肿瘤标记物包括胚胎型抗原标记物CEA、黏蛋白抗原类标记物CA15-3和CA125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上是否有意义。方法:对接受新辅助化疗(部分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的68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化疗效果将其分为病理完全缓解(pCR)、部分缓解(PR)、病灶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其中pCR+PR定义为反应组,SD+PD为无反应组。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及手术前均进行了TAP、CEA、CA125及CA15-3的检测,比较其在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的数值差异及数值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化疗前后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中各肿瘤标记物数值进行比较,除TAP在化疗后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化疗前后两组中各标记物升降变化情况进行比较,TAP及CA15-3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EA及CA125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及CA15-3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方面可能存在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建立心脏不停跳大鼠单肺体外循环(CPB)肺损伤模型,为研究CPB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保护措施提供实验平台。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单纯开胸组(T组)、单纯CPB组(C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每组8只。T组仅开胸,C组开胸后建立CPB,IR组建立CPB期间行左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在CPB前(T1)、开放左肺门即刻(T2)及实验结束时(T3)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红细胞压积(Hct)、血乳酸(Lac)和肺功能的变化。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剪取左肺组织,观察左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CPB后Hct下降(P?<0.05)。与T组比较,实验结束时C组和IR组肺功能下降,Lac和肺损伤评分较T组高(P?<0.05);上述变化在IR组中最为突出。IR组中血液和肺组织的IL-1β、TNF-α含量最多(P?<0.05)。结论 该自创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成功,能模拟临床CPB肺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对CPB肺保护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了解我国军、地医院创伤院前救护能力现状及延时现场救护(prolonged field care, PFC)认知及能力准备情况,为相关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2月—6月,采用分层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东北、西南、中部、东南以及珠三角地区242名军队及地方医护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中国创伤院前急救及延时现场救护(PFC)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借助于问卷星平台进行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结果 (1)部队三甲医院年均院前救护任务显著多于地方二甲医院(P<0.05),道路交通伤在所有伤型中占比最高;(2)“途中持续监护和复苏预案”是制定最多的院前救护预案,“转运时间过长”是反映最多的问题;(3)PFC知晓率仅为35.1%;(4)“现场处理能力”和“复杂伤情评估”被分别认为是军、地医院创伤院前急救培训中最急需和最缺少的能力。结论 当前我国军、地医院救护人员对创伤院前急救措施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对各类预案了解不足,PFC概念知晓度普遍较低,缺乏复杂伤情评估和决策能力,亟待完善培训策略,提升整体创伤院前救护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