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福建省不同地理环境白纹伊蚊rDNA ITS2基因序列特征。方法在闽东福鼎市、闽北武夷山市、闽中涵江区和闽南东山县分别现场采集5个点的白纹伊蚊幼虫,实验室饲养,收集羽化成蚊,用75%酒精-20℃保存,PCR特异扩增白纹伊蚊rDNAITS2,用生物信息系统进行白纹伊蚊rDNAITS2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结果 PCR特异扩增福建省4个不同地理环境白纹伊蚊rDNA ITS2,在琼脂凝胶电泳上获得500bp左右的扩增片段。序列分析福建不同地理环境的白纹伊蚊在rDNA ITS2表现了基因的多态性,其rDNA ITS2基因单核苷酸存在转换、颠换和缺失,而同一地理环境的5只白纹伊蚊rDNA ITS2基因序列没有差异。结论福建省不同地理区域的白纹伊蚊在rDNA ITS2区表现的遗传多态性,可能与蚊虫生态环境如海拔高度、气温、降雨量和湿度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2.
垂体柄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垂体柄的显微解剖特点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1 5个成人尸颅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垂体柄的大小、形态及周围关系。结果 :垂体柄上粗下细 ,平均长度约为 1cm ,血管丰富 ,有径直、“V”形和螺旋状三种形态。其上端含有漏斗隐窝 ,隐窝下端呈圆顶状而非锥状。垂体柄常通过一些纤维小梁与周围结构相连 ,上端前面与视交叉间的连系尤为紧密。结论 :垂体柄中点均较基底动脉细 ,是影像判定垂体柄增粗的重要指标。在视交叉池内操作时 ,对纤维小梁网的处理要轻柔 ,防止垂体柄的粗暴牵拉损伤。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内推视交叉利于垂体柄的显露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分析和总结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为输入性锥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吉氏染色显微镜下进行虫体观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 发热病人的外周血涂片检出锥虫,经基因扩增和测序,为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布氏罗得西亚非洲锥虫病;脑脊液检查未检出锥虫,且白细胞≤5 mm3,判定为病程第一阶段,采用苏拉明抗锥虫治疗;疗程结束病人症状体征消失,多次复查血液,均未检出锥虫,痊愈出院。结论 该例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应加强输入性寄生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94.
疟疾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近年来国内外疟疾流行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及时发现病人,防止疫情回升,按照卫生部和福建省卫生厅制订的疟防规划,在“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开展疟疾监测与管理,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现将2003年福建省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态势进行分析,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疟疾监测与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5.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2 8侧标本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解剖结构。结果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位于蝶骨嵴后下方及额、颞叶之间 ,顶壁为后眶回下面的软膜 ,底壁为颞叶上面 ,后极为上下壁软膜的反折线。池内侧端最宽大 ,57.%同颈动脉池间存在象片性的隔膜。池内静脉变异较大 ,大脑中浅静脉多行走于池的前上部 ,大脑中深静脉行于M1段后下面或穿行于池中。池内纤维小梁少者仅 1 0余条 ,多者纵横交错达 30~ 50条。 35 .7%池的上、下壁在M1段中 1 /3前方 ,通过短而密的纤维片膜相粘合。结论 :经翼点入路手术中 ,切开大脑外侧窝池前壁时 ,不易伤及M1段主干。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列脉约 1 /4有蛛网膜鞘包裹 ,勿当作蛛网膜切断 ,可以其饱满的管状鞘膜索样鉴别。分开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上、下壁时 ,小区域粘合处宜沿切线方向锐性切开。大脑外侧窝池与颈动脉池间的隔膜不是池内侧端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比较直接组织匀浆法和肺检法检测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检出率, 寻找简便快捷适合不同场境的检测方法。方法 在前辈报道已确认的疫区的水塘、沟渠、河流边等环境,捕捞收集福寿螺。每只螺逐只称重后,分别解剖成螺肺囊与肌肉两部分,先用肺检法镜检每只螺肺囊内是否有结节进行初筛,把结节用解剖针挑出单独压片用显微镜查找虫体,并在显微镜下鉴定虫种,然后再把肺囊和螺肉一起用组织匀浆法复检。结果 共检测330只福寿螺,组织匀浆法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的福寿螺63只,检出率为19.1%(63/330),肺检法查见结节的福寿螺52只,检出率为15.8%(52/330),其中肺检法查见结节并查到幼虫的福寿螺36只,其匀浆法也全部阳性,符合率100%(36/36);肺检法查见结节但未查到幼虫的福寿螺16只,其中有6只匀浆法阳性,10只匀浆法阴性,错检率19.2%(10/52 );肺检法未查见结节福寿螺278只,但用匀浆法检查有21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漏检率7.6%(21/278)。匀浆法与肺检法(以查见结节判定阳性为标准)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P= 0.26,P>0.05)。匀浆法与肺检法(以查到幼虫判定阳性为标准)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03,P<0.01)。两种方法对不同体质量的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检出率比较,结果显示肺检法2种判定方法在检测大螺(≥25 g)时与匀浆法比较其检出率之间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7;χ2=2.58,P=0.108),但在检测小螺(≤10 g)方面与匀浆法比较其检出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P=0.02)。结论 肺检法的检测效果与组织匀浆法相比, 在检测大螺方面方法简单所需仪器设备更少,其检测速度更快, 适合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现场调查。而直接组织匀浆法灵敏度高,能直观地显示虫态与活度,虫体活力强,检出率高,更适合用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  相似文献   
97.
目的 了解福建省食用螺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采集福建省5个片区水产批发市场、农产品集市或餐饮场所出售的食用螺以及野外螺,用匀浆法检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 共采集4 470只食用螺,41只螺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0.9%(41/4 470);检获Ⅲ期幼虫434条,感染度10.6条/只(434/41);其中福寿螺278只,感染率9.4%(26/278),获幼虫297条,感染度11.4条/只(297/26);褐云玛瑙螺90只,感染率16.7%(15/90),获幼虫137条,感染度9.1条/只(137/15);铜锈环棱螺3 782只、中国圆田螺320只,均未检出Ⅲ期幼虫。不同螺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褐云玛瑙螺感染率最高(16.7%);市售螺类未见感染Ⅲ期幼虫,野外螺感染率11.1%(41/368);不同片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有所差异,其中闽中感染率高达21.5%(14/65,χ2 =14.32,P<0.05)。结论 福建省野外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中检到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存在人群...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目的 了解南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 评价寄生虫病防治规划效果,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以分层整群抽样法, 分别于规划前的2007年和实施防治规划的2011-2014年, 抽取行政村开展人体肠道寄生虫病 调查, 并在每个调查县内抽取幼儿园调查儿童蛲虫感染情况。 结果 结果 2007年南平市共粪检9 851人, 查出寄生虫感染者 896人, 总感染率为9.10%, 儿童蛲虫感染率18.56% (328/1 767)。2011-2014年共计粪检4 679人, 查出寄生虫感染者 190人, 总感染率为4.06%, 儿童蛲虫感染率3.87% (33/853)。实施防治规划后南平市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下降趋 势, 总感染率和钩虫感染率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χ2 = 49.03、 53.58, P均< 0.01)。 结论 结论 南平市实施寄生虫病防 治规划后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有所下降, 但仍处较高水平, 需继续加强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福建株白纹伊蚊对登革2型病毒的易感性。方法 用C6/36细胞培养登革2型病毒,白纹伊蚊人工经口感染病毒混合液,14 d后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和RT PCR检测蚊体内的登革2型病毒。结果 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感染登革2型病毒的白纹伊蚊,福建株白纹伊蚊感染率为44.6%(25/56),头部感染率为32.1%(18/56);用RT-PCR方法扩增出511 bp片段,感染率为53.9%(14/26)。结论 福建株白纹伊蚊对登革2型病毒易感。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绦虫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及虫种的鉴定。方法对就诊的2例绦虫病患者给予吡喹酮等口服治疗,对驱出虫体的头节和孕节进行观察鉴定。结果 2例绦虫病患者均于服药3h后排出虫体,经鉴定,证实为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加强对市场肉类食品的卫生监督,从源头上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