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了解福建省不同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生态特征,为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调查居民室内外积水容器的种类和幼虫孳生情况。结果白纹伊蚊平均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房屋指数(house index,HI)和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CI)分别为84.5、46.9和43.1;莆田涵江、福州连江、厦门集美、漳州东山、宁德福鼎和南平武夷山的布雷图指数分别为73.1、109.5、87.3、74.7、63.1和61.9;幼虫孳生地类型以废弃的缸、罐、桶、碗等闲置容器为主。结论福建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大大超过登革热流行高危险指数,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分析1例人感染巴贝虫的实验室资料,提高对巴贝西虫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观察外周血中虫体的形态;从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DNA核酸,采用田鼠巴贝虫种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PCR扩增田鼠巴贝虫18S rRNA片段,取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外周血中见大量疑似恶性疟原虫虫体;PCR产物测序结果经过BLAST比对,与田鼠巴贝虫18s核糖体DNA序列有99%的同源性。结论 感染的虫体为田鼠巴贝虫。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尤其是野鼠)存在田鼠巴贝虫感染,是巴贝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3.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系我国学者陈心陶(1933,1935)在广州的家鼠和褐家鼠的肺部中发现命名,1937年在台湾发现该虫,并于1944年在台湾的南部地区证实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的病原体,再后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尼、泰国、越南以及日本等国都有病例报  相似文献   
54.
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 15个尸体标本的视神经和视交叉的形态特征及毗邻关系。结果 :镰状皱襞沿视神经的长度为 0 .4~ 4.6mm ,1/3的视神经前段隆突 ,鞍结节均较平坦 ,多数视交叉后缘位于鞍背后方。视神经主要由垂体上前动脉供血 ,半数有分支沿视神经前行。视交叉的上面多由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供血 ,下面的内侧部多为垂体上动脉供血 ,外侧部多为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分支供血。视神经上面覆有一层蛛网膜 ,再上面为直回下面的软脑膜 ,二膜间多数分开。结论 :国人鞍结节边界不易确定 ,按传统方法将视交叉分型有困难 ,所以宜按蝶棱与视交叉前缘间距判断前置或后置。手术中易损伤沿视神经行走的小动脉 ,电凝须特别小心。贴视神经上抬直回 ,实际上是沿粘着较少的界面分离 ,有半数需离断一些纤维小梁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颈动脉池的解剖特征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28侧尸颅的颈动脉池。结果:颈动脉池包绕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壁为嗅池底壁,下壁为铺于海锦窦上面的蛛网膜,内侧与视交叉池常有纤维网壁相隔,外侧与外侧袭池亦常有网膜相隔。颈内动脉与池内侧壁间常有纤维小梁相连,有的与鞍隔上面蛛网膜粘贴。43%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发出细小的前床突支。结论:翼点入路手术中,抬起眶回及嗅池后部时,亦将覆盖前床突、前岩床皱臂的蛛网膜向上内翻开,形成人为的颈动脉池外上壁。打开颈动脉池时应注意前床突支,可因牵拉而酷似蛛网膜条索。适当的纤维松解有利于颈内动脉的推移。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鳝鱼体内颚口线虫(gnathostoma)感染情况,观察颚口线虫Ⅲ期幼虫形态特征。方法收购闽北浦城县的忠信、水南和永兴等5个乡镇农民自行捕获的165尾鳝鱼,同时采购闽北光泽、顺昌和建瓯等5个县区市售110尾鳝鱼;以压片镜检内脏,消化法检测肌肉;观察和分析颚口线虫Ⅲ期幼虫形态学特征。结果 5个乡镇农民自行捕捞鳝鱼,平均感染率10.3%(17/165);5个县区市售鳝鱼感染率15.5%(17/110),这两类鳝鱼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获颚口线虫Ⅲ期幼虫,经文献资料比对为陶氏颚口线虫。结论本次调查发现,无论是购自农民捕获的鳝鱼还是市售鳝鱼,均有较高的颚口线虫Ⅲ期幼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应提倡熟食鳝鱼,以避免感染。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提高嗜人按蚊卵孵化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群体产卵、单管产卵所得嗜人按蚊卵 ,分别分组下水孵化 ,每天观察各组孵化幼虫数 ,计算孵化率。结果 群体产卵分组孵化率 :搅水组 (74.5 % ) >击盆组 (73 .4% ) >喷水组 (71.9% ) >毛笔刷组 (60 .9% ) >对照组 (3 5 .6% ) ;单管产卵分组孵化率 :击盆组 (92 .5 % ) >搅水组 (88.0 % ) >喷水组 (83 .2 % ) >毛笔刷组 (81.4% ) >对照组 (5 0 .7% )。结论 击盆法、搅水法、喷水法、毛笔刷法均能提高嗜人按蚊卵的孵化率 ,以击盆法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漳州市辖区漳浦等4县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感染情况。方法在漳浦等4县8个调查点采集中间宿主,用肺检法、匀浆法检查其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结果共调查12种贝类1 844份样本,有11种检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感染率12.6%(217/1 723);感染率前3位是高突足襞蛞蝓38.9%(61/157)、褐云玛瑙螺28.3%(86/304)和福寿螺19.7%(34/173),其他种类感染率1.2%~6.8%;不同种类宿主感染率差异较大;4县感染率较接近,漳浦12.9%(58/451)、诏安14.0%(58/415)、平和11.6%(52/448)、长泰12.0%(49/409);靠近居民住宅点的感染率为20.2%(171/845),村外调查点为5.2%(46/878),村外点感染率较低。结论广州管圆线虫对中间宿主的选择性不强,中间宿主种类多,但不同孳生环境和不同宿主感染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人体感染阔节裂头绦虫虫卵、节片及成虫形态特征,并对阔节裂头绦虫病进行鉴别诊断。方法观察虫卵、节片、成虫形态特征,测量所获虫卵并作鉴别诊断;用槟榔南瓜子法驱虫;与既往病例进行病史、驱虫方法和成虫形态等比较。结果驱虫后获得1条具匙状头节,长度约3m阔节裂头绦虫成虫;镜检虫卵近椭圆形,卵壳较厚,有卵盖,另一端有小棘;50个虫卵测量结果的均值,长67.2μm,宽42.6μm;与既往病例比较,发现病例均因食用未煮熟的鱼肉而感染患病。结论阔节裂头绦虫寄生于肠道,多数感染者因无明显症状而被忽视。感染者可引起胆道梗阻、肠穿孔、恶性贫血等严重并发症。近年少见阔节裂头绦虫感染病例,但仍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60.
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α(PvMSP-3α)基因多态性。方法套式PCR分别对PvMSP-3α和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基因进行扩增,并应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对PvMSP-3α的PCR扩增产物酶切进行分析。结果31个PvMSP-3α基因型中Ⅰ型、Ⅱ型和Ⅲ型比例分别占77.42%、6.45%和16.13%。其中云南勐腊24份样本中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79.17%、4.17%和16.17%。PvMSP-3α的Ⅱ型和Ⅲ型均为PvMSP-1的Belem型,而PvMSP-1的Sal-1型均为PvMSP-3α中的Ⅰ型。结论云南分离株的PvMSP-3α存在广泛多态性,PvMSP-3α和PvM-SP-1之间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