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2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08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32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提出一种使心脏四腔在同一层面显示的MR斜切面定位方法,并探讨其实用价值和可行性。材料和方法:同时采用四腔切面定位方法和普通横切面方法对5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心电图门控SE序列MR成像,以比较和评价两种不同方法的切面图像对同时显示心脏四腔的能力和对房室瓣、房室间隔及主、肺动脉MR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四腔切面定位方法成像在同时显示心脏四腔的能力方面较普通横断面大大提高,在层厚10mm的条件下,四腔显示层面从平均只有106个层面提高到322个层面,并可获得垂直于室间隔的左心室长轴切面像,对显示二尖瓣、房间隔有改善作用,对三尖瓣、心壁等的显示无甚影响,但主、肺动脉断面形态有时呈轻度椭圆形改变。结论:心脏四腔切面成像方法可显著改善MR显示心脏四腔的能力,提高MR对房室瓣和房室间隔的显示能力,由于操作简单,优点较多,值得在心脏MR检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对大鼠肝右叶坏死和凋亡的动物模型进行磁共振T1WI、T2WI、DWI和ADC等检查,观察形态和信号变化特点,探索MRI新技术对肝脏组织坏死或凋亡的鉴别诊断能力。材料和方法:78只大白鼠随机分成13组,每组6只,A1、B1、C1、D1、E1、F1六组动物同时结扎肝动脉右支和门静脉右支。A2、B2、C2、D2、E2、F2六组动物单独结扎门静脉右支,另6只大鼠为假手术对照组。各组实验大鼠于手术后3h、12h、24h、3d、7d、14d进行MRI检查,然后处死动物并取得肝脏标本,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透视电镜等病理检查。每例均进行常规MRI和DWI、ADC图成像。结果:动物麻醉和结扎手术成功率93.8%。右侧肝动脉与门静脉分支均结扎后,病理显示肝右叶发生凝固性坏死。单独右侧门静脉分支结扎后,3h即出现凋亡细胞,24h达高峰。坏死肝组织在DWI上早期即呈高信号,中晚期呈长T1和中等T2表现。单纯门静脉右支结扎的A2、B2、C2组大鼠肝右叶在T1WI上呈特征性较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72h后出现斑点状高信号,DWI上早期呈信号减低改变,后期呈等信号或小片状高信号。结论:肝组织细胞坏死和凋亡在T1WI和T2WI上有明显的信号差异表现。结合DWI和ADC检查表现,可以区分肝脏细胞发生坏死或凋亡的不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152例子宫肌瘤DSA血管造影的表现,总结子宫肌瘤血供特点和子宫动脉与主干的分叉角度,指导介入栓塞操作。方法子宫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病例152例。术前均经B超、CT或MRI证实。肿瘤位于肌壁间74例,黏膜下32例,黏膜下和肌壁间共存46例。股动脉穿刺成功后行腹主动脉下端造影,其中91例进行旋转DSA快速造影。分别测量子宫动脉起始部分叉类型及其与主干的分叉角度,比较两侧子宫动脉供血的优势类型和各时相的表现特点。结果插管和DSA造影技术成功率100%。子宫动脉分叉成角小于30°者81例(53.3%),30°~60°者52例(34.2%),大于60°者19例(12.5%)。子宫动脉血管粗细和分支多少两侧不等者112例(73.7%),大量供血动脉包绕肌瘤者98例。实质期子宫肌瘤染色者124例(81.6%)。91例旋转DSA造影清楚显示子宫动脉开口达到89例(97.8%)。结论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动脉大多明显增粗,两侧不对称常见。子宫肌瘤大多为富血供肿瘤,但是造影剂染色时间较晚。部分子宫动脉起始部与主干分叉角度较大,需在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时注意。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肺癌MRI信号强度与DNA倍体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6例肺癌患者,术前用Resonex0.38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横断面SET1加权,GR序列成像,增强后行SET1加权成像.术后标本用ICM-100细胞图像分析仪,测定该例肺癌的DNA含量及SPF值.结果T1加权平扫二倍体肿瘤信号强度比(病变/椎体)显著小于异倍体肿瘤的信号强度比.二倍体肿瘤的SP值也显著小于异倍体肿瘤的SPF值.但肿癌MRI信号强度比不能反映其SPF值.结论MRI信号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倍体情况,即可间接地反映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头颅柔性12通道线圈(AHC12)改善MRS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招募30例健康受试者,采用相同MRI扫描仪及头颅硬质常规16通道线圈(HNC16)、硬质24通道线圈(HC24)、AHC12线圈行MRS成像。采用LCModel软件计算各代谢物与肌酸(Cr)+磷酸肌酸(PCr)的浓度比值,估计标准差值(SD%),并利用联影工作站获得代谢产物峰值、半高全宽值、图像SNR进行客观评价。采用主观评分法评价谱线基线、谱线线型及伪影。结果: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中,使用HC24及AHC12线圈MRS图像的Cr与Cr+PCr比值、N-乙酰天冬氨酸(NAA)及Cr的SNR均高于HNC16线圈,Cr的SD%值均小于HNC16线圈(均P<0.05);HC24与AHC1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中,HC24及AHC12线圈MRS图像的谱线基线、谱线线型评分均高于HNC16线圈(均P<0.05),HC24与AHC1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RS成像中,改良的AHC12线圈可获得与HC24线圈相同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建立大鼠种植性肝肿瘤模型,并研究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方法(1)选择体重约250~300g SD大鼠50只,将肿瘤细胞混悬液种植到大鼠肝叶中;(2)肝肿瘤形成后进行磁共振各序列(MRI,DWI,MRS,PWI)检查;(3)肿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及电镜检查;(4)将磁共振与病理学检查对照分析。结果(1)大鼠肝肿瘤种植成功率100%;(2)HE染色肿瘤组织呈岛状,内见小片坏死灶,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表达阳性,CD34染色微血管数增多,电镜清晰显示肿瘤的超微结构;(3)T1WI呈低信号,T2WI及DWI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减低;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谷氨酸(Glutamate,Glx)、乳酸(Lactate,Lac)及脂质(Lipid,Lip)峰均明显增高;PWI示肿瘤血供丰富,最大相对信号强度增减率(MRSI)明显增高,并与VEGF及CD34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肿瘤细胞混悬液种植可成功制备大鼠肝肿瘤模型,磁共振成像检查肿瘤有特异性表现。 相似文献
48.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导管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 3例子宫肌瘤 ,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和栓塞治疗 ,栓塞剂为聚乙烯醇 (PVA)和明胶海绵。 67例栓塞后随访资料完整 ,并对造影所见、治疗后反应、症状变化和肌瘤大小改变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造影表现为子宫动脉增粗、扭曲及肿瘤染色。治疗后数月内月经增多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肌瘤均有缩小 ,肌瘤缩小程度随时间延长而显著。结论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对控制症状、缩小肌瘤体积有显著作用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肺部感染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尿毒症长期血透治疗患者和肾移植术后致免疫功能低下肺部感染患者87例,分析比较CT上不同病原体的肺部感染病灶的形态、分布、密度等特征和动态变化的规律。并与病原学诊断结果对照。结果:本组87例肺部感染患者中,细菌性肺炎37例(42.53%),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4例(16.09%),卡氏肺囊虫肺炎6例(6.89%),肺结核19例(21.84%),真菌性肺炎11例(12.64%)。CT表现为弥漫性斑片状和磨玻璃样伴点状或网状阴影共20例;表现为小片状或大片状阴影41例;其他表现为散在小结节、斑片状或条状不规则阴影。结论:本组病例中以细菌性肺炎最多见,其次为肺结核。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不同肺部感染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和卡氏肺囊虫肺炎主要表现为伴有肺间质增厚;细菌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主要表现为肺实质渗出性病变;肺结核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粟粒影。CT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0.
【摘要】目的:通过与头颅16通道硬质线圈(HC16)比较,评价头颅12通道柔性磁共振线圈(AHC12)的颅脑成像效果。方法:首先对二个线圈进行物理测试,之后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同一磁共振仪、同一成像序列,先后采用AHC12和HC16线圈进行头颅成像,成像序列包括横轴面T2WI 、矢状面3D T1WI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两组中各序列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及计算图像信噪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HC12线圈组中T2WI、3D-T1WI、DWI图像的信噪比均高于HC16线圈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HC12线圈组T2WI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明显高于HC16线圈(4.77±0.43 vs. 4.41±0.50,P<0.05);两个线圈组中T1WI和DWI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君无统计学意义(4.82±0.39 vs. 4.64±0.49,4.70±0.47 vs. 4.40±0.50;P均>0.05)。结论:高场强下AHC12 柔性线圈可获得优于HC16硬质线圈的图像质量,可应用于临床常规头颅MRI检查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