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近年来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伤椎组与跨伤椎组,每组34例,其中伤椎组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结合自体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跨伤椎组患者采取同种异体骨结合自体骨植骨联合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伤椎前移复位程度、Cobb角、伤椎前后缘高度、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随时间逐渐减少,且各时间点伤椎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跨伤椎组(P0.05),伤椎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跨伤椎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伤椎前后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伤椎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伤椎组患者的Cobb角明显小于跨伤椎组(P0.05)。伤椎组患者椎体内出现吸收现象及空洞形成的例数以及矫正度丢失的例数明显少于跨伤椎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满意,较常规跨伤椎节段钉棒固定更有利于伤椎的复位和愈合,显著缓解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能够较好的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1月~2008年6月治疗的17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男10例,女7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5.8岁,结核病灶位于胸段8例,腰段3例,胸腰段6例,其中8例合并脊髓压迫,Frankel分级D级3例,A级1例,C级4例,术前均行脊柱X片,MRI及CT扫描,根据影像学改变拟定手术方式.对前柱受到病变破坏,中柱大部分完整的节段,行病灶清除,颗粒植骨;对前、中柱均受到严重破坏的节段行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内固定;对前、中柱均受到严重破坏伴后突畸形的节段行病灶清除,矫形,自体肋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内固定术,伴有脊髓压迫的同时行脊髓减压.根据病变节段破坏的程度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的组合,一期清除所有病灶.随访根据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脊柱X片或CT扫描检查脊柱畸形矫正和病灶愈合;红细胞沉降率,一般情况观察整体的转归.结果 1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5月.手术后1年,1例患者扶拐行走Frankel分级D级,其余患者脊髓功能均恢复正常,后凸畸形平均矫形72.5%,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4.3月,结核症状消失时间平均3.6月.结论 多节段脊柱结核各节段结核病灶的特征具有明显不均一性,根据病变破坏的范围、是否产生脊髓压迫、是否出现后凸畸形等重要特征对各节段病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一期对所有病灶进行处理,结合规范的抗结核化疗与充分的术前准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临床骨科松质骨区手术中有较多红骨髓随术区出血而浪费丢失。目的:分析从脊柱手术出血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可行性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与收集血液时间和年龄的关系。方法:入选3例腰椎退变不稳和16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0~30岁4例、30~40岁5例、40~50岁5例、50~60岁2例,64岁1例、65岁1例、67岁1例,均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中手锥钻开椎弓根拔出手锥后立即收集0~5min时段的钉道出血标本4例各5mL,用于细胞鉴定。另15例拔出手锥后0~5min、5~10min、10~15min3个时段,取椎骨出血标本各5mL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6孔板,培养3d后全量换液除去未贴壁细胞、苏木精原位染色并计数。结果与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显示贴壁细胞细胞膜抗原CD34、CD14表达阴性,CD44、CD29表达阳性。0~5min时间段的椎骨出血标本中的贴壁细胞数为262.47±172.20,5min以后出血标本中的贴壁细胞数极少甚至没有。0~5min时间段组血液标本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