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53篇 |
免费 | 1300篇 |
国内免费 | 71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03篇 |
儿科学 | 199篇 |
妇产科学 | 80篇 |
基础医学 | 880篇 |
口腔科学 | 231篇 |
临床医学 | 2717篇 |
内科学 | 1468篇 |
皮肤病学 | 157篇 |
神经病学 | 490篇 |
特种医学 | 67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1967篇 |
综合类 | 5339篇 |
预防医学 | 2399篇 |
眼科学 | 179篇 |
药学 | 2133篇 |
44篇 | |
中国医学 | 2168篇 |
肿瘤学 | 5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1篇 |
2023年 | 671篇 |
2022年 | 820篇 |
2021年 | 884篇 |
2020年 | 601篇 |
2019年 | 609篇 |
2018年 | 599篇 |
2017年 | 386篇 |
2016年 | 485篇 |
2015年 | 526篇 |
2014年 | 1227篇 |
2013年 | 886篇 |
2012年 | 1036篇 |
2011年 | 1153篇 |
2010年 | 1026篇 |
2009年 | 1032篇 |
2008年 | 879篇 |
2007年 | 982篇 |
2006年 | 859篇 |
2005年 | 930篇 |
2004年 | 838篇 |
2003年 | 726篇 |
2002年 | 489篇 |
2001年 | 511篇 |
2000年 | 505篇 |
1999年 | 459篇 |
1998年 | 381篇 |
1997年 | 328篇 |
1996年 | 329篇 |
1995年 | 275篇 |
1994年 | 259篇 |
1993年 | 188篇 |
1992年 | 151篇 |
1991年 | 163篇 |
1990年 | 139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消丹饮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 (急性期 )使用抗生素或中药清热凉血解毒法治疗多可获效 ,但对慢性复发性丹毒用上法治疗则疗效欠佳 ,且反复发作。多年来 ,笔者以自拟消丹饮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5例中 ,男性 5 6例 ,女性 2 9例 ;年龄 30~ 45岁者 2 0例 ,46~ 6 0岁者 40例 ,6 1~ 75岁者 2 5例 ;病程最长者 6年 ,最短者 10个月。诊断标准 :(1)初有恶寒、发热 ,周身不适 ;(2 )皮损多数发生于下肢 ,其次为头面部 ;(3)典型皮损为表面发亮的水肿性红斑 ,边界清楚 ,严重者红斑表面可起水泡 ,红斑迅速向周围发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神经细胞及髓鞘超微结构变化特征。方法将3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脊髓(T9)完全横断伤后8h组、24h组、48h组、1周组、3周组,每组6只。分别在各时间点灌注固定后取材,制备常规HE染色切片及电镜标本,对各组动物脊髓内神经细胞及髓鞘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呈不同形式的死亡,髓鞘肿胀,紊乱。术后8h,损伤中心以细胞坏死为主,损伤周围出现凋亡细胞,以少突胶质细胞为主。随着时间的延长灰质和白质内凋亡细胞增多。损伤后期胶质细胞增生明显。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和髓鞘超微结构随时间变化呈多样性,凋亡是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建立藏药猪血的质量标准。方法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药品质量标准研究方法,对15批藏药猪血样品进行性状、显微、薄层鉴别,对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检查,测定浸出物含量,并采用氮测定法的半微量法进行氮含量测定。结果确定了藏药猪血药材的性状、显微鉴别特征,建立了其薄层鉴别方法;暂定猪血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水溶性浸出物(冷浸法)不少于10.0%,含氮量不得少于7.8%。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猪血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研究强力霉素对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60%水醋酸酸蚀SD大鼠口腔颊黏膜建立大鼠溃疡模型。取36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高低剂量强力霉素及空白凝胶作局部治疗,分别于用药第2天、第4天、第6天每组处死4只大鼠,经过切取标本,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麦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后,于光镜下进行观察。结果用药后,强力霉素高低剂量组较对照组炎性渗出明显减少,充血情况明显减轻,胶原纤维降解、MMP-9的表达明显减少,溃疡愈合更快。结论强力霉素可能是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减少胶原纤维的降解,促进口腔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06.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小儿下尿路结石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在治疗小儿下尿路结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我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33例小儿下尿路结石患儿,其中男32例,女1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29个月,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有27例.膀胱结石17例,尿道结石16例,其中前尿道结石6例,后尿道结石10例,结石大小8 mm~25 mm,平均13 mm.所有患儿经B型超声、泌尿系CT等检查,均无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先天性畸形.全身麻醉、电视监视系统下应用Wolf输尿管镜(Wolf 6~7.5F,工作通道F4.0)气压弹道碎石术(碎石杆直径1.0 mm)治疗,观察碎石成功率、术后有无尿道损伤、膀胱穿孔、有无发热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33例患儿均1次碎石成功,碎石时间15~60 min,平均(26±9)min,术后2d~7d内结石清除率100%,4例患儿术后第一天体温超过38.0℃、无“石街”、无尿道狭窄、无尿道损伤、无膀胱穿孔和排尿异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2~3 d,平均2.4d.随访2~24个月,无结石复发.结论 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小儿尿路结石安全简便、效果确切、结石清除率高,且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可作为小儿下尿路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 利用气传花粉播报平台进行花粉浓度播报及AR防治措施普及,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为患者对疾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于2019及2020年的3~10月进行花粉采集及阅片计数,通过播报平台进行花粉浓度日播报,统计同期AR患者门诊就诊情况及平台用户流量,分析以上数据寻找本地区花粉分布规律与AR患者就诊相关性,为今后指导患者预防治疗打好前期工作基础。结果 呼和浩特地区花粉浓度存在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期,浓度变化趋势与门诊AR就诊人次及平台用户流量呈正相关。结论 借助本地区建立的气传花粉播报平台,在发布实时花粉浓度预警的同时可以指导AR患者及时采取预防性治疗,对减轻症状,降低严重并发症起到较好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导丝硬头引导的经皮肾通道扩张法在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完成PCNL的肾及上段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导丝硬头引导的经皮肾通道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52例患者作为A组,采用导丝软头引导的通道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67例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既往手术史、肾积水程度及S.T.O.N.E.评分等术前基本资料,以及一次建立通道成功率、中转开放手术情况、建立通道时间、通道严重出血发生率、术后血红蛋白(Hb)较术前下降值、死亡及患肾切除情况、其他通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中转开放或二期开放手术探查,无死亡及患肾切除病例。A组一次建立通道成功率高于B组,建立通道时间短于B组,术后Hb较术前下降值低于B组(均P<0.05);两组通道严重出血率及其他通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导丝硬头引导的经皮肾通道扩张法在PCNL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可提高一次建立通道成功率,缩...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通过高频超声技术测量面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度。方法 自2022年2月至2022年7月,蚌埠医学院采用切面宽度为12.8 mm的23 MHz高频探头,对30名健康的中国汉族成年人面部的32个部位进行扫查,将每个部位的切面3等分,对其中点的皮肤厚度进行测量,共获得2880个测量数据。对于同部位3个测量数据接近、无统计学差异的列为“一致区”,计算出平均厚度;对于同部位3个测量值差异较大、有统计学差异的列为“差异区”,将3个测量值的平均值分别列出。结果 高频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面部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各层结构。面部大部分区域属于“一致区”,而上睑、下睑、鼻背、鼻尖、鼻唇沟部、人中、颏部等7个部位属于“差异区”。上睑下缘的皮肤最薄处为(0.238±0.043)mm,鼻尖部的皮肤最厚处为(2.244±0.341)mm;额部的皮肤由内向外逐渐变薄、由上向下逐渐变厚;颊部的皮肤以内侧中央部位最厚;男性的皮肤厚度(1.120±0.162)mm>女性(0.952±0.080)mm,P<0.05。不同的BMI、不同的年龄,其皮肤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成人面部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