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观察皮质骨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加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trajectory,TT)结合卫星棒、远端固定至S1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月在我院采用长节段融合CBT+TT结合卫星棒、远端固定至S1矫形固定治疗的11例ADS患者的资料。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C7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与骶骨中垂线(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的相对距离(C7PL-CSVL)和脊柱矢状轴(sagittal vertebral axis,SVA)。结果:1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73岁(64.36±7.63岁),手术时间247.64±44.96min,术中出血量1118.18±464.37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延长引流时间、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肌力减退,给予口服甲钴胺2周,于术后3个月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60个月(33.87±14.36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00±0.89分,末次随访时为0.91±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51.09±7.83)%,末次随访时为(5.45±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9.10°±11.51°、12.05°±3.78°、13.06°±3.38°,C7PL-CSVL分别为27.27±17.61mm、12.20±8.04mm、12.40±8.05mm,SVA分别为25.33±18.21mm、8.60±5.31mm、9.75±6.94mm,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C7PL-CSVL、SVA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征象。结论:CBT+TT结合卫星棒矫形远端固定至S1长节段腰骶融合可增强脊柱骨盆固定强度,治疗ADS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2.
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9~61岁,平均42岁.后凸畸形Cobb角31°~63°,平均47°;病史8~63个月,平均29个月.根据后凸角度大小、椎管狭窄程度和压迫来源采用经椎弓根椎体闭合楔形截骨术. 结果患者获得平均40.2°的矫正,平均矫正率85.8%.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无重大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5个月(6~41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无明显矫正丢失和内固定物失败并发症,X线片和动态X线片显示骨性融合,融合率100%. 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迟发性后凸畸形,Ⅰ期后路经椎弓根截骨术是理想选择,单节段截骨控制在55°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3.
MRI对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早期精确的评估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MRI能反映组织的多个参数 ,可直接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等多平面成像。随着表面线圈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 ,MRI是目前研究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最简单、最精确的检查手段。1 椎间盘在MRI检查中脉冲序列的选择及成像基础为更好地区分病变和正常的椎间盘组织 ,在MRI检查中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是非常重要的。自旋回波 (SE)成像最常用于临床检查和动物实验研究。在SE序列上组织的信号强度取决于 3项组织参数和 2项仪器参数 ,前者包括氢离子浓度、T1和T2弛豫…  相似文献   
34.
退行性腰椎滑脱外科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退行性滑脱也称“假性滑脱”,是由于腰椎椎间盘和腰椎关节退变引起的存在完整神经弓的椎体滑移.多数行保守治疗有效,大约30%的滑脱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包括:持续性或反复的腰骶部疼痛或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最少3个月的保守治疗无效,影响生活、休息、睡眠或学习等;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有膀胱和直肠症状等.现就其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观察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成骨蛋白-1(OP-1)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双基因体内转染对兔退变椎间盘的影响.方法 针刺损伤法制作兔退变椎间盘模型,于4周后,分别于造模椎间盘髓核内注射20μl双基因混合液(1∶1)、重组AAV(rAAV)-OP-1、rAAV-SOX9、rAAV-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磷酸盐缓冲液(PBS),于转染后9周行MRI观察椎间盘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Ⅱ型胶原mRNA及蛋白多糖mRNA的变化.结果 MRI显示双基因组T2加权像信号强度明显恢复,与SOX9、OP-1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证实双基因组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单一SOX9及OP-1组(P<0.05).结论 SOX9及OP-1双基因联合转染治疗退变椎间盘组织具有明显作用;双基因治疗椎间盘退变具有协同效用.  相似文献   
37.
Gen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types IX and X in the lumbar dis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study gen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typesIX and X in huma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duringaing and degener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ollagentypes IX and X in disc d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38.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腰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 ,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病理过程是引起下腰痛的最常见原因 ,因此了解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对正确了解下腰痛至关重要 ,为此 ,国内外学者对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1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病因1.1 年龄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关系目前为止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化的描述还无统一的标准 ,原因在于难以区分与年龄有关的改变和退行性改变。所有的椎间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组织衰老的改变 ,但不是所有的椎间盘会发生退变 ,组织的衰老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改变的积累 ,而椎间盘的退变是随…  相似文献   
39.
1280例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合并骶前盆壁大出血30例(2.2%)。正确掌握盆腔脏器的解剖特点是预防术中大出血的关键,针对骶前静脉丛,骶椎静脉,盆壁血管,前列腺或阴道后壁大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纱布压迫,图钉按压,结扎髂内动脉,缝扎止血等方法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齿状突Ⅱ型骨折(C0-3)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方法 将CT体层扫描图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上颈椎三维模型重建,横行去除齿状突基底部骨质,模拟齿状突Ⅱ型骨折.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 9.0进行分析计算.模型中韧带以非线性的弹性元素建模,分为弹性区和中性区,分别定义元素性质,韧带的起止点及横截面积根据文献确定.在枕骨底施加40N的预载荷和1.5 Nm的力矩使其产生前屈、后伸、旋转、侧屈运动,将模型的活动度(ROM)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体外实验结果对比进行验证.结果 模型有229 047个节点和152 475个单元,寰枢节段运动范围:屈伸38.3度,侧屈20.4度,旋转74.2度,与体外实验结果相符合.结论 建立的上颈椎齿状突Ⅱ型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以用于生物力学分析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