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1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9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23.
天津市红桥区2001年度小学生蠕虫便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蠕虫感染是当前危害我国学生建康的常见病之一 ,此次通过对本区 3万多名在校小学生进行便检 ,摸清了本区蠕虫的感染情况 ,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天津市红桥区 43所全日制小学一至六年级 3万多名在校小学生中实际验便 2 7852人 ,占应检学生总数的 87 0 %。检验方法采用改良加藤法。结果 :蠕虫感染率为 1 3 % ,男生组感染率 (1 4% )高于女生组 (1 2 % )。三年级与五年级男生组感染率最高(1 8% ) ,最低为二年级男生组与女生组 ,均为 0 6 %。各学校学生人数不同 ,最少的为 1 64人 ,最多的为 2 62 2人。各学校蠕虫的感染率最少为 0 ,最多…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腹部深刺联合穴位贴敷共同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药组,治疗组深刺取双侧天枢、腹结穴,贴敷取神阙穴;西药组服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每日30 mL,1次服用,3 d后维持在15 mL,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比较两组总有效率、PAC-SYM评分、便秘症状积分评估表及安全性差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23/25),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4.00%(21/25),两组总有效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第1、2疗程后,PACSY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PAC-SYM评分在第1疗程结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疗程结束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便秘症状积分评估表结果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均能降低便秘症状积分(P<0.01),且当疗程较长时,治疗组较西药组的优势会更加明显(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较好安全性。结论 ... 相似文献
25.
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组织IRS-1基因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基因表达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关系,以及针刺对T2DM大鼠肝组织IRS-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食源性肥胖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5 mg/kg)造模成T2DM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格列本脲组和模型组,处理4 w后,用快速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用放免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用实时RT-PCR法检测肝组织IRS-1 mRNA表达,并与正常组大鼠进行对照.结果 模型组FPG、FINS明显高于正常组;针刺组FPG、FINS明显下降,接近正常组水平;格列本脲组FPG明显下降,接近正常组水平,FINS有所下降,和模型组有差异;模型组IRS-1 mRNA相对含量是正常组的1/4,针刺组为正常组的2.83倍,格列本脲组为正常组的1.23倍.结论 T2DM大鼠存在肝组织IRS-1 mRNA表达低下,针刺和格列本脲均可上调T2DM大鼠肝组织的IRS-1 mRNA表达,针刺对T2DM大鼠肝组织IRS-1 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优于格列本脲.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总结介绍杨骏教授针灸治疗慢性耳鸣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临证学习,查阅古籍及文献,记录杨教授运用调神通窍法治疗慢性耳鸣的临证经验,对其学术观点、选穴思路、特色疗法加以总结归纳,并举验案一则以佐证。[结果] 杨教授认为慢性耳鸣与情志内伤关系密切,情志不调、气血不畅、经脉不通导致耳窍失养从而发为耳鸣,治疗上以“通督调神、活血开窍”为治则,调神与通窍并举,妙用冰片灸,增强宣通耳窍之力。所举验案中患者诊断为气滞血瘀型慢性耳鸣,治疗上以调畅情志、理气活血、通络开窍为总则,使瘀血得化、耳窍得养,耳鸣声息。[结论] 杨教授针灸治疗慢性耳鸣,注重形神一体同治、调神通窍方法并举,善于通督调神、启闭开窍,针药并用,妙用冰片灸,疗效显著,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运用现代统计学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内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并探讨经筋理论在其中的运用.方法 通过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资源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建立中风后...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基于神经电生理与调控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及梳理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4个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VIP、CBM)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文献,建立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SPSS 21.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规律。结果 经过筛选共有1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出200条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共涉及穴位88个,总频次1 143次,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选穴位置以胸腹部为主,任脉穴位使用次数最多。通过关联规则技术得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内关-中脘-足三里。结论 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组方具有规律性,且与单纯性呃逆的选穴规律的差别体现在选穴部位和穴位配伍上,中风后呃逆更注重脑腑协同作用及神经功能的调节,本研究为临床上使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提供理论支持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夹脊穴普通针刺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IA运动功能(M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S评分、ADL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朱氏头针结合夹脊穴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