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1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9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周围性面瘫病人与正常健康志愿者的针刺前、针刺中以及针刺后fMRI的对照研究,探讨针刺合谷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神经生理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2组,面瘫组35例,正常对照组24例.2组采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前、中、后3个静息态和1个针刺任务态的功能数据.利用AFNI程序分析任务态的针刺脑激活区,以及静息态的PCC、SI(左侧和右侧)、MI(左侧和右侧)以及SⅡ(左侧和右侧)的功能联系区.对所有fMRI数据进行组内分析和组间分析,并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校正.结果:任务态组内分析显示2组均可见多个脑区激活;静息态组内分析显示针刺前、中、后2组的PCC、SI、M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针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的影响。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n=40)和优降糖组(n=40),针刺组辨证施治12周,优降糖组根据血糖调节剂量持续12周,比较治疗前后体重、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和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评价胰岛素抵抗状态。结果治疗前针刺组和优降糖组的体重、BMI、FPG、GHb、FINS明显高于正常范围,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PG、GHb及HOMA-IR均明显下降,ISI明显回升,而针刺组体重、BMI均显著下降(P<0.01),优降糖组体重、BMI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针刺组FINS下降明显,优降糖组FINS有所上升。治疗后针刺组降低FPG、GHb水平与优降糖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降低FINS的作用明显优于优降糖组(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针刺对体重、FPG、FINS的调节可能是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对SD大鼠主动脉氧化应激的影响以及针刺抑制氧化应激的机制.方法:17只刚断乳的SD大鼠经高脂喂养16周后,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针刺组(9只),干预4周后检测血清TG、TC、HDL-C、LDL-C、NO、MPO和主动脉NO、tNOS、iNOS、cNOS、SOD、MDA,设普食对照组(9只).结... 相似文献
105.
<正>糖尿病是一种以长期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大量研究发现,糖尿病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而血脂异常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肥胖症关系密切,因此,治疗和预防血脂异常有重要意义。为探讨血脂与2型糖尿病血糖的关系以及针刺对2型糖尿病血脂的影响及意义,笔者检测了80例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运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的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大脑皮质Bax、Caspase-3、Bcl-2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其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90只.造模组大鼠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1个月后,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MWM)筛选出认知障碍大鼠20只,按照血糖值与MWM数据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大鼠针刺足三里、内庭及胰俞,其中足三里和内庭加电针刺激,每日治疗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只固定不治疗.治疗4周后,测定大鼠随机血糖值;MWM测定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 blot(WB)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大脑皮质Bax、Caspase-3、Bcl-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值和MWM逃避潜伏期明显增高,MWM通过平台次数减少,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模型组与电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随机血糖值及MWM逃避潜伏期明显升高(均P<0.05),MWM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Bax、Caspase-3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均P<0.001);Bcl-2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均P<0.001),神经细胞的凋亡数显著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随机血糖值明显降低(P<0.05),MWM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MWM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5),Bax、Caspase-3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降低(均P<0.001);Bcl-2蛋白及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均P<0.001),神经细胞的凋亡数明显减低(P<0.001).结论:电针可以改善大鼠2型糖尿病造成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抗细胞凋亡作用完成.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21例第1年采用1号药膏治疗,第2、3年采用2号药膏治疗;对照组19例3年均采用1号药膏治疗。2组均于2015、2016、2017年的头伏、二伏、三伏的第1 d各贴敷1次。2组每年治疗结束后均于次年头伏第1 d治疗前随访1次,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CT)评价3年哮喘控制情况,比较2组3年肺功能指标[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及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并观察穴位贴敷治疗期间皮肤反应。结果 2组随访时哮喘控制率逐年升高,其中试验组第3次随访控制率高于第1次随访(P0.05);试验组第3次随访时哮喘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第1、2、3次随访时FEV_1%、FEV_1/FVC、PEF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第2、3次随访时FEV_1%、FEV_1/FVC、PEF均高于第1次随访(P0.05);试验组第3次随访时FEV_1%、FEV_1/FVC、PEF均高于第2次随访(P0.05)。试验组第2、3次随访时FEV_1%、FEV_1/FVC、PEF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第2、3次随访时急性发作次数均低于第1次随访(P0.05),第3次随访时急性发作次数低于第2次随访(P0.05)。2组第1次随访时急性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3次随访时试验组急性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2组第1、2、3年皮肤红斑、水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可改善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肺功能,减少每年急性发作次数,随着贴敷药物剂量增加效果更加显著,且不会加重皮肤刺激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高脂饮食对sD大鼠主动脉脂联素信号的影响以及针刺能否对该影响发挥调节作用,探讨针刺的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喂养17只刚断乳的sD大鼠12周后,根据体重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模型组,干预4周后,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实时荧光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主动脉脂联素受体1、2基因和蛋白,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bcI-2和bax,硝酸还原酶法测主动脉一氧化碳(N0)含量,精氨酸催化法测主动脉一氧化碳合酶(NOS)活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丙二醛(MDA)含量。并设普通饲料对照组。结果模型组血清adiponectin、主动脉AdipoR1/2mRNA和蛋白、N0、结构NOS(cNOS)、bc1-2和SOD明显低于对照组,MDA和bax明显高于对照组。针刺组血清adiponectin、主动脉AdipoRl/2mRNA和蛋白、NO、cNOS、bc1-2和SOD明显高于模型组,MDA和bax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高脂饮食造成了sD大鼠主动脉脂联素信号转导障碍,针刺通过增加脂联素受体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增加了主动脉脂联素信号的传递,保护了主动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AdipoR的不同亚型在高脂饮食机体主动脉表达的变化以及针刺对该变化的影响。方法将高脂喂养12周的SD大鼠检测血脂、一氧化氮(NO)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根据体重随机分为模型和针刺组,干预4周后检测血脂、NO、MPO、主动脉AdipoR1和AdipoR2基因表达,并设普食对照组。结果干预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TG、TC、MPO明显升高,NO明显降低。干预后,模型组TG、TC、MPO、NO无明显变化,主动脉AdipoR1和AdipoR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针刺后TG、TC和MPO明显降低,NO明显回升,主动脉AdipoR2基因表达明显上调,AdipoR1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高脂饮食造成机体主动脉AdipoR1和AdipoR2基因表达低下,影响了脂联素信号对主动脉的保护作用;针刺能够上调脂联素信号保护高脂对主动脉的损伤,其作用主要通过AdipoR2介导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