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骨肉瘤组织中 H19基因的特异性表达模式,探讨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并筛选出2009年至2010年就诊的骨肉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30例,采集临床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大小、Enneking分期、组织病理学分型、有无肺转移及术后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应用PCR、RT-PCR及限制性内切酶( AluI )酶切等方法,检测30例骨肉瘤组织中H19基因的印迹状态,分析H19基因印迹丢失及其与骨肉瘤各临床病理因素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 H19基因印迹丢失率在骨肉瘤组织中为41.67%,瘤近旁组织中为16.67%,瘤远旁组织中为8.33%。Kappa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不同组织中 H19基因印迹丢失的发生频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H19基因的印迹丢失与骨肉瘤患者 Ennecking 分期、肺转移灶的存在与否有关( 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大小和病理分型无关( P>0.05)。(3) 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 H19基因印迹丢失、肿瘤分期、病理学分类及转移灶的存在与否和骨肉瘤患者预后相关( P<0.05),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与患者预后无关( P>0.05)。H19基因印迹丢失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肉瘤组织中H19基因印迹状态的改变,对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起重要作用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可能成为预测患者预后情况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骨形态构建蛋白-7基因(BMP-7)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n=10)。对照组(组Ⅰ)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组Ⅱ)可逆性阻断冠状动脉造成缺血10min后再灌注;异丙酚组(组Ⅲ)则在缺血过程中以1mg·kg-1·min-1静脉输注异丙酚。所有大鼠心肌组织标本行RT-PCR检查以确定BMP-7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 组ⅠBMP-7 mRNA表达的丰度为1.14±0.08;组Ⅱ其表达有明显降低(丰度为0.90±0.05,P<0.05),组Ⅲ的BMP-7 mRNA表达(丰度为1.00±0.08)与组Ⅰ相比有明显降低(P<0.05),但与组Ⅱ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使BMP-7mRNA表达明显减少,提示BMP-7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异丙酚通过改善BMP-7mRNA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传统桡骨开口截骨植骨术与闭口式截骨术治疗桡骨远端畸形愈合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取矫形截骨治疗的47例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4例失访,1例死亡,共42例纳入研究,分为桡骨开口式截骨植骨术组(A组)和闭口式尺桡骨截骨术组(B组).A组22例,其中男5例,女17例,年龄25~75岁;B组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19~79岁.根据放射学结果和功能评估结果评估临床效果,包括腕关节活动度、握力、疼痛分级评估,Mayo腕关节评分及DASH评分.结果:A组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12~101个月),B组患者平均随访28个月(12~87个月).A组掌倾角由术前(27±8)°(20°~38°)改善至术后(14±6)°(9°~22°),B组掌倾角由术前(26±5)°(20°~32°)改善至术后(10±5)°(3°~15°).A组尺骨变异术前(7±2) mm(0~10 mm),术后减小至(3±2) mm(-1~7 mm);B组由术前(6±2)mm(1~8 mm)减小至术后(0.2±0.7)mm(-1~2 mm);B组尺骨变异恢复优于A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A组由术前(74±30)°(30°~142°)提高至术后(108±23)°(65°~159°),B组由术前(95±35)°(30°~175°)提高至术后(154±16)°(115°~180°),B组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改善优于A组.术后Mayo腕关节评分A组78±10(55~100分),B组86±7(70~95分),B组优于A组;术后DASH评分A组14±12(0~44分),B组13±14(1~6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闭口式尺桡骨双侧截骨术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并在恢复尺骨变异、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评分方面优于开口式截骨术.  相似文献   
34.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再生是脊髓损伤治疗领域一大难题。近年研究发现,受损神经元细胞再生的关键在于众多细胞因子调控,其中碱性螺旋-环-螺旋(bHLH)转录因子家族中A、E两族广泛参与调控神经系统分化发育过程,在神经祖细胞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就近年bHLH转录因子A、E两族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I-R(I组)和rhBMP-7处理组(B组),B组于血流阻断前10min股静脉给予rhBMP-7250μg/kg,C组和Ⅰ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血流再灌注后24h取血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CPK)含量,心肌匀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TT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学变化。结果rhBMP-7处理组大鼠心肌I-R24h后。其心肌酶含量、氧自由基MDA、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低于Ⅰ组;SOD活性增加(P〈0.01)。心肌细胞的坏死程度也明最轻于Ⅰ组。结论rhBMP-7缩小梗死面积,对心肌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抗氧化酶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弥漫性脑损伤大鼠额叶的表达和血浆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Mamarou的弥漫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于伤后不同时间收集额叶脑组织和静脉血,分别以RT-PCR法和放免法测定脑组织中IL-6和TNF-α的mRNA和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变化。结果:在弥漫性脑损伤的额叶脑组织中IL-6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在损伤后6h达到高峰;血清中IL-6的表达也较对照组升高,在12h达到高峰。而TNF-α mRNA的表达在12h明显高于对照组,24h达到高峰;血清中的TNF-α水平在24h内逐渐升高。结论:在弥漫性脑损伤中,IL-6和TNF-α在脑组织和血清中升高,在疾病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多根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1996年2月~1998年8月对3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多根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随访38~68个月,平均47个月.结果骨折愈合率为97.4%,1例骨不连患者行二次手术切开复位、带肌蒂骨瓣植骨,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为5.2%.结论闭合复位、多根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为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吸入地氟醚后人体血浆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 选择ASA I级病人45例,随机分为三组,静注芬太尼、依托咪酯及维库溴铵诱导后气管内插管,分别吸入0.5MAC(I组)、1.3MAC(Ⅱ组)及2.0MAC(Ⅲ组)地氟醚,于吸入前后不同时间抽静脉血,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NO的浓度。结果 I组吸入地氟醚后NO浓度与吸入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及Ⅲ组吸入30min、60min后  相似文献   
39.
目的采用无创阻抗心动图方法(noninvasive impedance cardiography,ICG)观察老年冠心病病人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过程中应用不同浓度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CABG的病人60例,ASA分级Ⅱ~Ⅲ级。按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L组(0.5ng/mL);M组(0.6ng/mL)和H组(0.7ng/mL)。每组各20例。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记录HR、SBP、DBP、CO、CI、SI、SVR。结果L组BP和HR在T3和T4时较T1时均明显增高,而M组各时间点没有明显变化。两组组间在T2~T4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L组和M组在各个时间点的CO、CI、SI、SVR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以Ce0.6ng/mL浓度进行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输注可安全地用于老年冠心病病人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创阻抗心动图监测系统可准确方便地反映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40.
背景:脊柱后路融合是在特殊解剖、特殊生物学作用下的骨性融合过程,影响因素很多,对融合材料的选择考虑因素亦很多。近年随着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种子细胞复合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膜有望解决这一临床难题。 目的:评价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活性骨膜为骨移植替代物应用于兔腰椎横突间融合的效果。 方法: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活性骨膜植入24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腰椎横突间,每只兔子取3个横突间隙(Left L4,5,6,Right L4,5,6)植入3种材料。复合支架组Right L4,5植入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猪小肠黏膜下层、单纯支架组Right L5,6植入无细胞支架即单纯小肠黏膜下层、自体髂骨组Left L5,6植入自体髂骨。术后12周处死动物进行大体标本、影像学、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大体标本比较复合支架组、自体髂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与单纯支架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义,影像学观察复合支架组、自体髂骨组上下横突间可见明显有骨小梁通过,单纯支架组未见骨密度影。复合支架组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阳性,与自体髂骨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纯支架组未见阳性表达。实验提示利用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经诱导后向成骨细胞转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活性骨膜是横突间融合骨移植的良好替代物。 关键词:小肠黏膜下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生物活性骨膜;脊柱融合;膜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