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内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内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全身性炎症反应、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模型,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内毒素对HUVEC形态的影响;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IL-6的含量;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 内毒素可明显改变HUVEC的形态,使其发生梭状变形。刺激HUVEC分泌IL-6的最小剂量为1ng/ml,呈剂量依赖性增加,8h达高峰。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LPS10ng/ml与HUVEC作用24h后,ICAM-1在核膜的表达都明显增强。结论 内毒素可明显改变HUVEC的形态和功能,对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白细胞粘附,在炎症瀑布反应的触发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始动作用。 相似文献
32.
采用pUC19质粒载体示踪加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图谱分析法和荧光标记菌示踪法,对肠源性感染与创面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依据pUC19质粒的特点设计了动物模型。110只Wistar大鼠在pUC19质粒载体菌肠道定植后,致成30%TBSAⅢ度烫伤,于伤后6、12、24、48小时和12天分别活杀,做荧光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质粒提取及酶切。结果显示:烧伤早期肠道内细菌可播散到痂下组织定植,荧光示踪菌检出率为32.5%,pUC19质粒载体菌检出率为10.8%。烧伤后期62.5%的动物创面可检出pUC19质粒示踪菌。除早期经肠道播散定植痂下外,会阴部粪便的污染亦可能为烧伤晚期刨面标记菌检出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腹内高压对兔肠道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及作用时间对兔肠粘膜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 ,探讨腹内高压 (IAH)在腹腔间隙综合征形成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方法 制作IAH动物模型 ,通过异硫氢酸荧光素葡聚糖 (FITC Dextran )和辣根过氧化酶Ⅱ型 (HRP Ⅱ )两种分子探针 ,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力下肠道通透性的改变 ,检测IAH对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结果 腹内压 (IAP) >2 0mmHg(1mmHg =0 .133kPa)时 ,门静脉血中FITC D及HRP Ⅱ含量显著增高 (P<0 .0 1) ;IAP为 10mmHg作用 1、2、4h ,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改变 ;2 0mmHg压力作用 1h ,内毒素含量即显著增高 ,并随压力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2 0mmHg压力下 1、2、4h ,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分别为 33.3%、6 6 .7%、10 0 % ,2、4h各有 1例移位到肝脏 ;30mmHg时 2h以内 ,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为 10 0 %。所有实验组均未出现细菌至脾脏的移位。 结论 当IAP >2 0mmHg时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加 ,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 ,细菌可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 ,可能是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4.
烧伤病房革兰氏阴性杆菌质粒传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耐药谱、质粒、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析,以及质粒消除试验研究烧伤病房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R质粒。结果发现,82株革兰氏阴性杆菌74株携带有14.8、13.7,13.4md的质粒占90.24%,其中有44株(59%)还携带有12.2,8.1md质粒。而且细菌携带的R质粒带越多,耐药谱越广。通过质粒消除试验发现细菌的耐药基因多数位于质粒上。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消化前三条质粒出现相同的六条酶切片段,提示这三条质粒出现了传染病暴发。 相似文献
35.
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肺组织TNFmRNA表达及其细胞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引起的各种介质过度释放,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肺损伤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应用斑点杂交、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了大鼠烧伤后TNFmRNA在肺组织的表达及其细胞定位。结果证实,烧伤后肺组织TNFmRNA表达迅速升高,伤后6小时达顶峰,24小时仍维持较高水平,其动态变化与腔静脉血浆内毒素变化一致。原位杂交发现,在伤后3-6小时主要是肺间质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达T 相似文献
36.
可溶性粘附分子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粘附分子中的可溶性异构体,即选择素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相关可溶性粘附分子的来源、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效应。并对它们在疾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与转归的关系进行了重点阐述,对目前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抗菌抗内毒素多肽对内毒素(LPS)攻击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一个LD50的LPS(20mg/kg)静脉注射攻击小鼠,分别于LPS攻击后20S内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抗菌抗内毒素多肽;于LPS攻击前及攻击后不同时间内分别静脉注射5mg/kg和10mg/kg的抗菌抗内毒素多肽,以观察抗菌抗内毒素肽对LPS攻击所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抗菌抗内毒素肽对LPS攻击小鼠死亡保护作用的时效关系及抗菌抗内毒素肽对LPS攻击小鼠死亡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8.
袁建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8,(2)
本文采用的98例标本来自美国红十字会血液服务中心,供血员均无症状.用AbboTT实验室生产的酶免疫试剂合测定抗HIV,用MA生物制剂厂生产的固相免疫荧光IgG、IgM试剂合测定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实验结果如下:98例标本中,55例用WB法测出抗HIV,与对照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2),多数(83%)是男性.98例供血员的男性平均年龄是32岁,女性平均31岁.WB反应阳性或阴性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2岁和31岁.IgG水平在WB阳性供血员的均值是14.48mg/ml(标准差6.9mg/ml),在WB阴性的供血员中的均值是7.78mg/ml(标准差是2.35mg/ml).IgG水平超过14.5mg/ml的25例供血员中,有24例抗HIV阳性.55例抗HIV阳性的供血员中有38名(69%)其IgG水平≥12mg/ml,而另外43例抗HIV阴性的供血者中只有3例(7%)IgG水平≥12mg/ 相似文献
39.
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模拟肽小鼠体内拮抗内毒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模拟肽对内毒素(LPS)攻击所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一个LD50的LPS(20mg·kg-1)静脉注射攻击小鼠,分别于LPS攻击后20s内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BPI模拟肽;于LPS攻击前及攻击后不同时间内分别静脉注射5mg·kg-1和10mg·kg-1的BPI模拟肽,以观察BPI模拟肽对LPS攻击所致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BPI模拟肽对LPS攻击小鼠死亡保护作用的时效关系及BPI模拟肽对LPS攻击小鼠死亡的预防作用。结果:BPI模拟肽对LPS所致小鼠死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及预防作用,并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及时效关系。结论:BPI模拟肽,不仅保留了BPI特异性中和LPS的特性,而且对LPS攻击小鼠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抗生素治疗大鼠烧伤绿脓杆菌菌血症时释放内毒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种类抗生素治疗烧伤绿脓杆菌(PA103)菌血症时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的情况。方法利用内毒素微量检测技术,检测抗生素治疗烧伤菌血症大鼠血中内毒素水平及血中细菌菌量。结果 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烧伤菌血症均能有效杀灭细菌,但同时能不同程度诱导细菌释放内毒素,伊米配能诱导释放内毒素较少,头孢哌酮次之,头孢他啶和头孢氨噻肟较多。结论 不同种类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诱导绿脓杆菌释放内毒素的作用,释放的量与其杀菌能力无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