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碘伏、双氧水局部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及门诊就诊留观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仅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治疗,待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改为口服治疗。治疗组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碘伏局部外用及1%双氧水含漱,5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体温降至正常,咽部疼痛缓解,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的时间均加快,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碘伏、双氧水局部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令人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2(IL-22)水平的变化。方法: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IL-22血清浓度变化,并同时检测肝功能ALT、HBV-DNA含量变化。此外选择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2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中IL-22、ALT及HBV-DNA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能够通过抑制HBV复制并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2的水平。  相似文献   
93.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同时也是患者与医护人员最易发生纠纷的场所。通过分诊护士在护理服务过程中的良好沟通,促进急诊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与肝杨氏模量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和婴儿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IH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胆汁淤积症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胆管造影结果和随访情况,将患儿分为BA组(50例)和IHC组(70例)。比较两组患儿就诊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胆囊收缩率、同位素肝胆显像、肝杨氏模量、内科治疗效果等指标,分析GGT与肝杨氏模量在BA与IH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儿的就诊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汁酸、空腹血糖、血氨、脾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大便颜色、肝脏大小、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GGT、肝杨氏模量、同位素肝胆显像阳性、餐后1 h胆囊收缩率、内科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TB、DB、GGT、肝杨氏模量和GGT+肝杨氏模量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0.809、0.906、0.876和0.926。当GGT超过界值198.85 U/L时提示患儿为B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2.0%、84.3%、78.8%、86.8%和83.3%。当肝杨氏模量超过界值8.6 kPa时提示患儿为B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8.0%、80.0%、75.9%、90.3%和83.3%。GGT与肝杨氏模量联合诊断提示患儿为B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8.0%、68.6%、69.0%、98.0%和8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B>115.55μmol/L、GGT>198.85 U/L和肝杨氏模量>8.6 kPa均为BA的危险因素(OR=9.510,P=0.001;OR=24.634,P<0.001;OR=21.469,P<0.001)。结论GGT与肝杨氏模量在BA与IHC的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GGT超过界值198.85 U/L、肝杨氏模量超过界值8.6 kPa时能有效提示患儿为BA。  相似文献   
95.
尖锐湿疣皮损中TGF-β1和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而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所致的良性肿瘤。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尖锐湿疣皮损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以及真皮乳头层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TGF-β1、VEGF和真皮乳头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探讨TGF-β1、VEGF在尖锐湿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内镜直视联合X线监视下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先后顺序编号,将奇数号患者纳入观察组,偶数号患者纳入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两组患者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观察组采用内镜直视联合X线监视下金属内支架置入,对照组采用单纯胃镜引导下金属内支架置入。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支架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准确率、覆盖病变、支架脱落/移位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操作时间观察组(9.71±3.60)min,对照组(21.01±5.20)min;支架一次性置入成功率观察组97.14%,对照组77.14%;术后4周复查支架通畅率观察组97.14%,对照组74.28%;覆盖病变两组无明显差别。并发症:两组患者均出现少量出血,经处理后出血停止;观察组未见消化道溃疡,支架移位1例,胃肠道并发症1例,代谢并发症1例;对照组支架移位4例,胃肠道并发症6例,代谢并发症7例。结论胃镜-X线联合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操作时间短、置入成功率高、支架定位准确、并发症少,存活时间长,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4-2019.4纳入的130例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按照掷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实验组(采用手术室护理),每组各65例,对比两组护理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实验组短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9.
袁娟 《抗感染药学》2019,16(4):611-613
目的:比较替加环素与美罗培南对肺结核患者伴鲍曼不动杆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伴鲍曼不动杆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86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罗培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与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为74.72%(P<0.05),细菌清除率为72.09%高于对照组为44.19%(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低于对照组为20.93%(P<0.05)。结论:在肺结核患者伴有鲍曼不动杆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采用替加环素的临床疗效优于美罗培南,在最大限度内有效清除了患者体内病原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0.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毒性较高的除草剂,我国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PQ中毒日益增多.PQ中毒对人致死剂量小,毒性极强,临床病程进展快,缺乏有效的解毒剂,在临床上死亡率很高.我们2008年收治2例急性重度PQ中毒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