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92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通过建立新型人源化抗HIV-1 P24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平台,研制1~2种抗HIV-1 P24抗体.方法 使用连接P24的磁珠分选特异性分泌P24抗体的B细胞,有限稀释后,提取总mRNA,采用逆转录和巢式PCR扩增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基因,经测序鉴定后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Cloning vector AbVec-hIgG1、Cloning vector AbVec-hIgKappa、Cloning vector AbVec-hIgLambda中;通过瞬时转染293T细胞得到重组抗体;使用proteinA亲和层析纯化抗体.结果 成功筛选到5对抗HIV-1 P24的人源单克隆抗体基因.结论 本研究初步成功地建立了人源化HIV-1 P2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方法,为HIV早期诊断以及筛选其他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36(soluble CD36,sCD36)、尿酸与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 176例T2DM患者依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未合并NAFLD组56例,合并轻度NAFLD组45例,合并中重度NAFLD组75例。比较3组一般资料,血清sCD36、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餐后2hC肽、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GP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γ-G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尿酸水平;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sCD36、尿酸与TG、GPT、GOT等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合并轻度NAFLD组、合并中重度NAFLD组体质量指数[(25.98±0.44)、(27.99±0.40)kg/m2],腰围[(92.47±0.90)、(97.12±0.84)cm],血清TG[(2.01±0.10)、(2.56±0.19)mmol/L]、TC[(4.38±0.15)、(4.46±0.11)mmol/L]、LDL-C[(2.11±0.11)、(2.24±0.09)mmol/L]、GOT[(21.76±1.16)、(24.36±1.22)u/L]、GPT[(25.71±1.79)、(31.04±1.47)u/L]、糖化血红蛋白[(8.99±0.25)%、(9.43±0.18)%]、空腹血糖[(10.22±0.48)、(10.54±0.36)mmol/L]、空腹C肽[(1.72±0.12)、(2.17±0.10)μg/L]、餐后2hC肽[(4.32±0.37)、(5.63±0.30)μg/L]、sCD36[(4.34±0.21)、(7.25±0.23)μg/L]、尿酸[(285.70±12.21)、(313.68±8.45)μg/L]水平均高于未合并NAFLD组[(24.24±0.36)kg/m2、(87.75±0.97)cm、(1.30±0.07)mmol/L、(4.05±0.10)mmol/L、(2.02±0.08)mmol/L、(19.75±0.96)u/L、(20.11±1.14)u/L、(8.53±0.19)%、(9.03±0.39)mmol/L、(1.57±0.09)μg/L、(3.64±0.28)μg/L、(2.31±0.11)μg/L、(266.34±8.94)μg/L](P0.05),HDL-C[(0.85±0.03)、(0.84±0.02)mmol/L]水平均低于未合并NAFLD组[(0.96±0.03)mmol/L](P0.05);合并中重度NAFLD组体质量指数、腰围,血清TG、TC、LDL-C、GOT、GPT、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餐后2hC肽、sCD36、尿酸水平均高于合并轻度NAFLD组(P0.05),HDL-C水平低于合并轻度NAFLD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CD36、尿酸均与体质量指数、腰围,血清TG、GOT、GPT、空腹C肽、餐后2hC肽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且血清sCD36与尿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CD36≥3.26μg/L(OR=6.103,95%CI:3.319~11.221,P=0.001)、尿酸≥279.15μg/L(OR=1.007,95%CI:1.002~1.012,P=0.003)是T2DM患者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CD36及尿酸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与诱导患者血脂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腹腔镜开窗引流术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为78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行腹腔镜开窗引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囊肿41例,2枚及以上37例(96枚囊肿),共计137枚囊肿。肝后部(Ⅳa、Ⅵ、Ⅶ、Ⅷ)囊肿24枚,余113枚位于肝前部。23例囊肿最大直径<5 cm,作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等手术的附属手术行肝囊肿开窗引流术。结果:7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37.4±10.2)min,中位术中出血量10 ml(5~150 ml),术后平均住院(3.2±0.9)d。随访观察12个月,囊肿复发6例(其中3例复发囊肿位于肝后部),直径<5 cm,且无临床症状。结论:腹腔镜开窗引流术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疗效确切,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已成为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首选方法。囊肿较小但合并胆囊结石等的患者,可适当扩大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1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给予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对照组单用超分子水杨酸外涂治疗,均为每2周1次,治疗4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1~3次,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第4次,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基本一致(P0.05)。VISIA皮肤检测提示,治疗后两组毛孔、紫质、色素斑及红斑计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新型超分子水杨酸联合火针治疗轻中度寻常型痤疮,起效较快,治疗周期较短,医患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表达情况。方法统计整形外科病理性瘢痕40例,非病理性瘢痕12例,正常皮肤组织1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3种组织中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整合素链激酶蛋白在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及病理性瘢痕中的阳性率分别是25.00%,41.67%,85.00%。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在3种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12.50%,16.67%,80.00%;蛋白印迹及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及非病理性瘢痕相比,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及mRNA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性瘢痕中整合素链激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1,r=0.614)。结论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KB信号通路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协同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整合素链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靶向治疗阻止组织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望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与心电图(ECG)异常改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 h内首次ECG诊断结果异常者(既往健康,否认有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结果 ECG异常发生率较高有:窦性心动过缓,ST段降低,T波低平、双向、倒置,Q-T间期延长,U波明显,T波高耸,左室高电压等.2周内复查 ECG 65%恢复正常.结论 发生颅脑损伤后脑实质特定部位损害,颅内压增高等多种原因,导致ECG可出现暂时性异常改变,随着脑部情况改善,血肿的清除,异常的ECG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7.
目的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凉山州麻风病流行状况及防治成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凉山州麻风病患者档案资料,统计麻风病年龄、性别、职业、临床分型、病期及皮损特征分布,历年新发病例数和畸残例数,以及新发病例发病方式的变化。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凉山州麻风病发病5782例,畸残病例2206例(38.15%);麻风病患者年龄集中在20~29岁和30~39岁,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工人和农民患者较多,少菌型多于多菌型,病程多在2~4年,2块和3块皮损患者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4.586~4666.528,P0.01);从1949年至今,麻风病新发病发病率、畸残例数占新发例数百分比呈下降趋势(χ~2=568.312~645.387,P0.01),畸残患者接受手术修复率、手术治疗有效率呈明显升高趋势(χ~2=3.912~20.918,P0.05);80年代后被动发现63.58%明显高于80年代前29.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755,P0.01)。结论四川省凉山州麻风病发病率和畸残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被动发现比例升高,但仍应重视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8.
39.
40.
晚期肿瘤或术后复发肿瘤,凶为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术后瘢痕组织形成,手术治疗十分困难,局部放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剂量不易掌握、且易有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对3例晚期肿瘤患者实施了超声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