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尤其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该部位肿瘤在解剖、生理及病理等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国内及国际学者对该部位肿瘤的治疗尚未达成共识,故目前亦无一致认同的治疗规范.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对该区域肿瘤的进一步认识,寻找更加合理、可行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2.
标准的胃癌根治术主要包括胃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3个部分。胃切除范围已形成定式(T2以上局限性的肿瘤需3 cm,浸润型需5 cm以上,如切缘距离低于以上要求,需对肿瘤边缘全层进行快速病理检查;T1期肿瘤在内镜活检明确边缘后,可考虑缩小范围的手术)。近些年,关于胃周淋巴结清扫的问题,东西方观点也已逐渐统一,达成了以D2淋巴结清扫为基础的共识[1-2]。然而,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目前已达上百种,却至今没有大家公认的方法。远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争议不大,但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各国学者们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占的比例最大,变化最繁杂。笔者经过梳理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是围绕下面3个思路进行演进。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腹膜转移胃癌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56例有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和24例腹膜转移灶的手术标本中GST-π的蛋白表达情况,以40例非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作对照,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GST-π在癌旁正常组织、非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和腹膜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6/20)、72.5%(29/40)、89.3%(50/56)、66.7%(16/24)。GST-π在非腹膜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低于腹膜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在腹膜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低于其在相应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π蛋白表达与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组织学类型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脏器侵犯、Borrmann分型、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程度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统计结果显示腹膜转移胃癌患者GST-π的高表达与否与其生存期有关(P<0.05)。结论 GST-π蛋白表达与腹膜转移胃癌原发灶的组织学类型有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表达情况对腹膜转移胃癌患者的化疗药物选择及提示预后有一定的意义,GST-π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腹膜转移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索在术中准确确定足够的胃壁切除范围,保证手术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 以肿瘤边缘为中心向两侧逐渐取材(胃窦部肿瘤取上边缘,胃底贲门部肿瘤取下边缘,胃体部肿瘤取离体标本中较远一侧)、石蜡包埋、染色,判断肿瘤侵犯距离。结果 黏膜层浸润距离≥5 cm的5例,3 cm≤黏膜层浸润距离<5 cm的5例,0≤黏膜层浸润距离<3 cm的118例,总计黏膜层浸润距离≥0 cm的128例,黏膜层浸润距离<0 cm(即镜下所见浸润距离小于肉眼所见浸润距离)的218例。浆膜层浸润距离≥5 cm的6例,3 cm≤浆膜层浸润距离<5 cm的19例,0≤浆膜层浸润距离<3 cm的226例,总计浆膜层浸润距离≥0 cm的251例,浆膜层浸润距离<0 cm的95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黏膜在镜下浸润距离是否大于肉眼所见距离与性别、年龄、最大直径、厚度、间质量和TNM分期相关。黏膜浸润距离与性别、垂直直径、肿瘤厚度、间质量和TNM分期相关。浆膜浸润距离与垂直直径、最大直径、肿瘤厚度、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间质量、浸润方式和TNM分期相关。结论 99%的患者肿瘤侵犯距离在5 cm以内,所以手术保证5 cm的手术切缘是必要的。肿瘤浸润距离与肿瘤的垂直直径、肿瘤厚度、间质量、浸润方式和TNM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手术的100例患者,开腹后取腹腔冲洗液500mL,检测腹腔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分析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检测到癌细胞20例,阳性率2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侵犯深度、组织学分型是影响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侵犯深度、组织学分型是影响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脱落癌细胞是胃癌病人发生腹膜转移的重要因素,其I临床病理特征影响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  相似文献   
66.
综述胃癌手术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胃癌手术淋巴结清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适中的过程,认为胃癌合理根治手术范围是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恰如其分,即以力争根治为前提,同时注意到维持或改进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7.
研究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对胃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逐渐递增长春新碱(VCR)的浓度诱导胃癌细胞株SGC7901产生多药耐药性(SGC7901/VCR)。MTT法测定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细胞内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表达。结果表明,胃癌SGC7901/VCR细胞对长春新碱(VCR)、5-氟尿嘧啶(5-Fu)及表阿霉素的耐药倍数分别为16.56倍、2.69倍及13.05倍。经As2O3预处理24 h后,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及表阿霉素对SGC7901/VCR的耐药倍数显著下降(P<0.05)。SGC7901/VCR在静息时细胞内P-gp、GST-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SGC7901。而As2O3可使SGC7901/VCR细胞内P-gp、GST-s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但是对SGC7901无明显作用。从而证实As2O3部分逆转SGC7901/VCR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与P-gp、GST-s蛋白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8.
胎儿来源的LAK细胞/rIL-2对5例失去手术、化疗、放疗机会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进行了过继免疫治疗。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黑色素瘤病人肺转移结节基本消失,局部瘤细胞全部坏死,组织细胞正常;淋巴瘤病人转移灶消退59%;小肠平滑肌肉瘤病人在没进行此疗法之前2年半复发、手术三次。第三次手术后用此疗法治疗一个疗程,三年后第一次复发。为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争得了再次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69.
504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1月~2003年5月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50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504例胃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3%、37.3%、21.8%。胃癌根治术、扩大根治术和非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0.0%、23.6%和16.3%。经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脏器侵犯、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Borrmann分型。[结论]选择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进行合理的联合脏器切除,对改善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目的描述黑龙江省女性乳头抽吸液的采集情况,分析影响乳头抽吸液采集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乳腺癌诊断方法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经医生和受试者同意,采集乳头抽吸液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乳头抽吸液采集的因素。结果乳头抽吸液的成功采集率为33.9%。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妇女乳头抽吸液的采集率无统计学差别(P=0.452)。单因素分析表明:①年龄在30~50岁之间;②初潮年龄早;③经产妇哺乳时间≥12个月;④湿性耵聍;⑤高脂肪饮食;⑥月经规律的妇女比绝经的妇女,乳头抽吸液成功采集率高(P<0.05)。以年龄和身高体重指数作为混杂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初潮年龄早、哺乳时间长和湿性耳耵聍易采集到乳头抽吸液。结论黑龙江省女性乳头抽吸液的成功采集率较低,样品的成功采集与受试者的年龄、月经史、哺乳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