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5篇 |
外科学 | 190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舒灵胶囊和维骨力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对比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对舒灵胶囊和维骨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客观评价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方法:62例膝骨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舒灵胶囊(32例),另一组服用维骨力(30例)。分别于服药后2、4周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服药后两组在膝关节疼痛和功能评分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舒灵胶囊组的有效率为84.4%,维骨 相似文献
103.
自1999年7月~2002年7月,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创伤造成的腘部软组织缺损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性3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19.2岁(14~38岁)。患者全部为腘部创伤所致的瘢痕挛缩,膝关节伸直受限,最大伸展平均-19.3°(-15°~-40°)。膝关节曲屈功能正常,无伸膝装置粘连。其中8例为胫后和腓总神经吻合术后,6例腘动脉吻合术后,7例伴有 相似文献
104.
105.
背景:对于不稳定的胸腰段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至关重要.目的:建立胸腰段爆裂骨折以及不同方式内固定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方向加载后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8-10在同济大学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螺旋CT(64排)扫描一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的T_(11)~L_1节段,间隔0.6 mm.采用布尔操作,去除T_(12)椎体下半部分,保留椎体的后部结构,建立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方法:试验分为5组,模型1为后路4钉2棒固定模型,模型2为后路5钉2棒(单侧伤椎固定)模型,模型3为后路6钉2棒(双伤病椎固定)模型,模型4为前路侧前方双棒固定模型,模型5为前后路联合固定模型.分别对于各模型进行前曲、后伸、左侧曲以及右侧旋转的加载,比较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主要观察指标:试验模型加载额定载荷后不同运动方向的Von Mises应力以及位移.结果:各种模型的运动状态中,应力从钉尖部至钉棒连接处逐渐增大,近钉棒连接处应力最大;近端螺钉受到的应力大于远端螺钉受到的应力.在试验的每种运动状态中,模型1的螺钉应力高丁模型2,3,高于模型5(P<0.01).模型5的稳定性最好;模型1各个方向位移最大,稳定性最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T_(12)椎体爆裂骨折固定模型,验证了在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及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比单纯后路短节段固定具有更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6.
蔡锦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9):786-787
1.3足踝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与移植皮瓣感觉功能重建足不仅是重要的行走负重器官,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移植修复足底的皮瓣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感觉功能重建问题.作者最早提出了如何选择足部感觉皮瓣,皮瓣盲区的功能重建及无直接感觉皮神经功能支配皮瓣的功能重建问题,并创用感觉神经皮下植入重建皮瓣感觉恢复盲区功能.提出了支配背阔肌的胸背支并非绝对运动神经的概念,将感觉神经与胸背支吻合改善了侧胸皮瓣或背阔肌皮瓣移植术后皮肤营养状况,并用负重区神经植入恢复温疼觉及粗触觉,消除了既往许多患者对侧胸皮瓣等大面积皮瓣修复足底而导致经久不愈的溃疡发生之虑. 相似文献
107.
108.
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近年来 ,关于跟骨骨折治疗的报道较多 ,在骨折的分型治疗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这些研究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情况。但作为一种复杂的骨折 ,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着重对复杂骨折生物力学研究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1 骨折的发生机制的生物力学研究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移位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 ,常由于从高处坠落患者体重集中在跟部造成。伤时足的位置以及冲击力的大小、骨质状况都是决定骨折粉碎程度及骨折线位置的重要条件。尽管损伤的确切机制至今仍有争议 ,但Essex Lo prest[1] ,Burdeaux[2 ] ,Thoren[3 ] 与Carr[4] …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建立腹壁浅动脉皮瓣一期治疗兔后肢软组织火器伤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皮瓣或肌皮瓣一期治疗软组织火器性损伤的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使用54式手枪制造兔后肢软组织火器伤,观察伤道入出口大小、骨折与血管伤发生情况、伤道周围骨骼肌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带腹壁浅动脉的皮瓣转移一期修复创面,观察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结果:所有动物致伤后均可见典型软组织火器伤病理改变,未见骨折及较大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皮瓣均成活,伤口达一期愈合.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皮瓣转移一期修复火器伤的动物模型,而且此模型安全、可靠,并有良好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聚乳酸导管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分析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2在济南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通过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采用60Co辐照灭菌。选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自体移植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每组10只。手术造成右侧坐骨神经10mm缺损。自体移植组:坐骨神经切除10mm后,直接缝合,做自体移植修复。生理盐水对照组:聚乳酸导管套接后注入生理盐水17μL。神经生长因子组:聚乳酸导管套接后注入神经生长因子溶液17μL,内含神经生长因子1μg(100U)。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聚乳酸导管套接后注入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溶液17μL,内含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13.5mg。术后3个月后进行大体及显微解剖观察、三头肌湿质量比、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和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果:纳入Wistar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术后大体观察:自体移植组大鼠术侧小腿三头肌萎缩较另外3组轻,各组关节僵直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加重。②各组大鼠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比:所有大鼠手术后术侧小腿三头肌萎缩,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湿质量比高于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别为(50.35±0.75)%,(35.30±0.85)%,(31.98±0.93)%,P<0.01]。③各组大鼠电生理指标测定: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诱发电位均明显优于神经生长因子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32.15±0.83),(28.75±0.21)m/s;(3.57±0.47),(4.71±0.32)ms;(11.17±0.85),(10.28±0.26)mV,P<0.01]。④各组大鼠神经组织解剖观察:自体移植段神经及其他组远段神经粘连较重,聚乳酸导管硬度略下降,质脆,失去弹性,但外形保存完整,未见完全降解。再生神经已经将远、近两端神经连接,神经连接处未见明显瘢痕形成,再生神经均填满导管,完整通过导管。导管上布满了再生血管。⑤各组大鼠再生神经组织光镜、电镜下观察:术后3个月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组导管中均有再生纤维,居中固定于导管内,周围被完好的神经外膜围绕。结论:聚乳酸导管内注入能持续释放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生长因子-聚乳酸/聚乙醇酸微囊对于外周神经的形态再生有较长期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