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背景:在缺乏淋巴管的脑组织内,脑组织液与脑脊液间、脑组织液与淋巴系统间以及各部位脑实质之间的物质传递的过程与途径是一个被忽略的未知领域,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脑组织通道,对指导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与康复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为研究脑组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心内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材料:实验在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0只,体质量250~300g,购自解放军总医院动物中心。干预:将大相对分子质量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白蛋白(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laheued albumin,FA)及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右旋糖酐(fluorescein isotbliocyanate labeued dextran,FD)分别定位注射入大鼠脑内,一定时间后通过示踪剂与血管同时显影的方法观察注入的荧光物质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注入的荧光示踪剂在脑内的分布情况、与血管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注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荧光示踪剂实验组之间示踪剂分布的差异。结果:注入FA,FD之后均可见微血管周围广泛分布荧光浓集细胞(Mato细胞);FD在脑内扩散速度大于FA;FA注入后还出现血管周围荧光浓集影像,并沿血管通向远处,在皮质者通向脑表面,在白质者通向脑腹侧颅底血管,速度与距离均大于简单扩散。结论: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与细胞间组织通道相比,具有物质传递优势;具有与淋巴管类似的功能,在大分子物质的传递引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与Mato细胞共同参与脑内免疫。  相似文献   
22.
目的针对孕妇群体进行中国人群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分子筛查,为耳聋患儿产前诊断提供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基础,为降低耳聋患儿出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正常产检的孕妇,抽取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基因芯片针对中国人群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以及线粒体12S r RNA进行分子筛查。对携带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孕妇的新生幼儿,出生后采用耳声发射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进行听力筛查,同时对其丈夫进行耳聋易感基因的分子检测,探讨孕妇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与新生幼儿耳聋的相关性。结果 2 067例受检孕妇中共有110例(5.320%)检测到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基因(67例)、GJB3基因(6例)、SLC26A4基因(33例)和线粒体12S r RNA基因(4例)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240%、0.290%、1.600%和0.190%;其中GJB2基因235 del C、GJB2基因299 del AT双突变1例;GJB2基因299 del AT、GJB3基因538 C>T双突变1例;GJB2基因235 del C、SLC26A4基因IVS7-2 A>G双突变1例。接受后续针对性听力筛查的新生幼儿共108例,其中左耳未通过3例,右耳未通过3例,双耳未通过4例。结论利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孕妇群体中具有较高携带率的常见耳聋基因突变进行分子检测、分析,能够方便、快捷、高效的进行耳聋的产前诊断,为降低聋儿出生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一对平衡易位携带者夫妇,利用多平台遗传学技术进行产前诊断,并随访。方法对夫妇双方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羊水细胞行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原位杂交(FISH),并以新生儿脐血对各检测进行复核;对新生儿随访至1周岁。结果父亲核型为46,XY,t(6;22)(q27;q11.2),母亲为46,XX;胎儿核型为45,XY,der(6)t(6;22)(q27;q11.2)pat,-22,CMA结果显示未测到有临床意义的拷贝数变异,FISH结果显示6号端粒区、22号端粒区和22q11.21区信号无增加或缺失;脐血复查结果与先前相同;对新生儿随访显示生命里程碑节点均正常。结论合理应用多平台遗传学技术,对产前诊断罕见病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4.
大鼠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方法 :将大分子量的FITC标记的白蛋白(FA) ,及分子量相对较小的FITC标记右旋糖酐 (FD)分别定位注射入大鼠脑内 ,一定时间后通过示踪剂与血管同时显影的方法观察注入的荧光物质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结果 :注入FA、FD之后均可见微血管周围广泛分布荧光浓集细胞 (Mato细胞 ) ;FD在脑内扩散速度大于FA ;FA注入后还出现血管周围荧光浓集影像 ,并沿血管通向远处 ,在皮质者通向脑表面 ,在白质者通向脑腹侧颅底血管 ,速度与距离均大于简单扩散。结论 :脑血管周围组织通道与细胞间组织通道相比 ,具有物质传递优势 ;具有与淋巴管类似的功能 ,在大分子物质的传递引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与Mato细胞共同参与脑内免疫  相似文献   
25.
高血压大鼠脑内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和诱发急性高血压大鼠脑内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的功能变化。方法:选择神经纤维集中的胼胝体实验。分别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与对照大鼠、诱发急性高血压与对照S-D大鼠脑胼胝体内定位注射FITC标记葡萄糖酐(FITC labeled dextran,FD)。在相距一定距离的胼胝体内定位微透析,收集并测量不同时间点流出液的荧光强度,绘成荧光强度-时间曲线。对比分析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的物质传递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透析部位荧光强度-时间曲线开始上升的时间、到达平均最高值时间均晚于对照组,提示SHR FD在胼胝体中从注射点到透析采样点的传递速度降低。诱发急性高血压组曲线上升时间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曲线上升段斜率低于对照组,曲线下降快,峰值维持时间短。结论:SHR某些物质在胼胝体区域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内传递的速度降低;急性高血压脑水肿时,胼胝体区域神经纤维周围组织通道的目标性传递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26.
100例健康人不同部位体表血流量的测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研究健康人不同部位的体表血流量。方法 :选择 2 0岁~60岁的健康自愿者 10 0例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 (LDPI)测量了 2 0个不同部位的体表血流量 ,比较了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结果 :( 1)面部和手的血流量较高 ,下肢及躯体血流量较低。( 2 )面部与肢体左右侧体表血流量比较无明显差异。 ( 3 )男性的体表血流量除足背外其它部位均高于女性 ,尤以颜面部血流值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4 )年龄 >40岁组血流量均高于年龄 <40岁组 ,除胸前及腰部外 ,其它部位的体表血流值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 .0 1)。结论 :体表不同部位的血流量差异大 ,面部和手的血流量较躯体及下肢的高。左右侧对称部位体表血流值无明显差别 ,有男性血流量高于女性的趋势。在健康状态下 ,体表血流量不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串珠素对bFGF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SD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经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鉴定和常规处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bFGF组、缺氧组、缺氧+bFGF组、PD98059组和串珠素阻断组,以[^3H]-TdR掺入法测定内皮细胞增殖反应。结果缺氧+bFGF组内皮细胞[^3H]-TdR掺入率较对照组和bFGF组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11.12倍(P〈0.05),bFGF组的4.05倍(P〈0.05),表明串珠素和bFGF联合作用可以明显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这种联合作用较单独的串珠素或bFGF作用明显;PD08059组内皮细胞[^3H]-TdR掺入率较缺氧+bF-GF组下降了93.40%(P〈0.05),表明PD98059可以抑制串珠素与bFGF对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结论串珠素可以增强bFGF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ERK介导了串珠素对bFGF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缺氧后处理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stC)是近年发现的机体重要内源性保护机制。本实验在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模型上观察H/R及缺氧后处理(hy-poxic postconditioning,H-postC)对GRP78、CRT表达以及caspase-12活化的影响,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在H-postC保护机制中的意义及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原代培养的Sprague-Dawley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6组:H/R组、H/R H-postC组、HPC H/R组、SB203580组、SP600125组和对照组。以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漏出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反映细胞损伤情况;RT-PCR检测GRP78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RT表达和caspase-12活化以及p38MAPK、JNK磷酸化水平。结果(1)H-postC具有细胞保护作用,与H/R组比较,H/R H-postC组细胞凋亡率和LDH漏出分别低3.3%和62.2%,存活率高10.3%;H-postC前以特异性p38MAPK抑制剂SB203580预孵育减弱H-postC的保护作用,与H/R H-postC组相比,细胞凋亡率和LDH漏出分别高1.9%和2.8倍,存活率降低11.0%,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预孵育对H-postC的保护作用无明显影响。(2)H/R可明显上调GRP78mRNA水平(较对照组高1.6倍)、CRT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3.0倍)和caspase-12活化(较对照组高7.9倍);H-postC减低CRT过表达程度(较H/R低34.6%)及caspase-12活化水平(较H/R低50.1%)。(3)缺氧后H-postC前应用p38MAPK抑制剂,可轻度增高caspase-12的活化水平,并抑制CRT表达上调;应用SP600125抑制JNK活化可明显减低caspase-12活化水平(较H/R H-postC组低68.4%),并减低H-postC对H/R诱导CRT过表达的抑制作用(其CRT蛋白相对水平较H/R H-postC组高47.2%)。结论H-postC可调控ERS反应程度,抑制H/R诱导的过度ERS,减轻内质网凋亡信号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发生。p38MAPK及JNK信号途径在H/R诱导ERS反应及H-postC减轻H/R后ERS反应过激程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缺氧预处理大鼠心肌组织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缺氧预处理诱导的大鼠心肌组织与正常心肌组织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方法 ,对缺氧预处理大鼠心肌组织与正常大鼠心肌组织胞浆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结果 :正常心肌组织可分离 2 71± 2 3 个蛋白点 ,蛋白点匹配率为 75 .2 3 %± 3 .5 4%。有 5种蛋白质在缺氧处理后发生了明显和稳定的量的改变 ,其中 2种 (Mr/ pI :18.1KD/ 3 .86,5 1.43KD/ 4.67)在缺氧预处理后表达增高 ,3种 (Mr/pI :3 3 .14KD/ 9.11,3 1.89KD/ 8.5 8,15 .85KD/ 8.2 4)在缺氧预处理后表达降低。结论 :缺氧预处理大鼠心肌组织双向电泳后蛋白表达与正常心肌组织有明显差异 ,有 2种蛋白表达明显增高 ,3种明显降低。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参与了心肌缺氧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30.
尾加压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尾加压素(UII)预处理对于离体灌流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在离体灌流的SD大鼠心脏I/R模型上,以UII预灌注心脏,采用MFLLab200心功能软件监测心功能,以试剂盒测定心肌细胞ATP、总钙、丙二醛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并观察其对于冠脉流出量(CPF)的影响。结果:UII预处理组与单纯I/R组比较,冠脉流出液中LDH低28%[(78.3±18.1)U/Lvs(10.93±23.9)U/L,P<0.05],心肌组织MDA和钙含量分别低24%和27%(P<0.05);ATP含量高73%(P<0.05)。与I/R组比较,UII预处理组CPF高42%[(5.4±0.7)mL/minvs(3.8±0.8)mL/min,P<0.05],LVEDP低20%(P<0.05),±dp/dtmax分别高25%和45%(P<0.05);冠脉流出液中NO2-/NO3-含量高63%(P<0.05)。结论:UII预处理可以减轻离体灌注大鼠心脏I/R所造成的损伤,其机制与NO介导的冠脉扩张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