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从423例经RPHA确定为HBsAg阴性的献血员中,再用HBsAg-抗-HBs固相放射免疫双测定药盒复查,证实有15例(3.5%)献血员携带 HBsAg。用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HBc,发现 304例献血员中,有101例(33.2%)血清中含抗-HBc(滴度>1:100),其中有 8例(7.9%)HBsAg和抗-HBc同时为阳性。作者认为在筛选献血员时,应该用放射免疫等敏感性高的技术检测HBsAg,同时最好能辅以检测抗-HBc,以减少输血后肝炎。  相似文献   
212.
目的研究载131I和阿霉素“双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的抗肿瘤效应及其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方法采用氯胺T法,将核素131I结合到抗人肝癌HAb18抗体的F(ab′)2片段靶向的载阿霉素毫微粒上,构建“双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采用花环形成实验、MTT比色分析法等分别研究该免疫毫微粒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特异性结合及体外细胞毒作用;应用皮下荷人肝癌裸鼠模型,评价该免疫毫微粒的体内分布及其抗肝癌作用。结果“双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能特异性结合于SMMC-7721细胞周围形成花环,其IC50明显低于“单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该免疫毫微粒经尾静脉给药后,主要分布于肝、脾等处,而经瘤体注射主要滞留于瘤体内,其抑瘤率显著高于对照“单弹头”毫微粒。结论载131I和阿霉素“双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具有较“单弹头”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更佳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213.
本文从正常人(HBSAg阴性)血清中分离纯化人IgM,以此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根据kohler和Milstein杂交瘤细胞建株原理,采用本室建立的常规方法,将免疫脾细胞和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建立了分泌抗人IgMμ链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经过间接ELISA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及封闭试验等方法证实,所分泌的抗体为抗人IgMμ链McAb,其中3A4、3D32株杂交瘤细胞经反复冻存、复苏及多次传代,均能分泌高效价抗体,且为IgG1亚类。本实验结果为抗人IgM鼠队嵌合抗体基因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14.
本文从正常人血清中分离纯化人IgM,以此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根据kohler和Milstein杂交瘤细胞建株原理,采用本室建立的常规方法,将免疫脾细胞和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建立了分泌抗人IgMμ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经过间接ELISA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及封闭试验等方法证实,所分泌的抗体抗人IgMμ链McAb,其中3A4,3D32株杂交瘤细胞经反复冻存,复苏及多次传匀能分泌高  相似文献   
215.
作者建立了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血清聚白蛋白(PHSA)受体的ELISA法,受体的检出率为32.02%(65/203)。用本室制备的抗-PHSA包被酶标板,用同样方法对HBV上的受体与循环中的PHSA结合情况作了初探,其结合率为6.5%(6/91)。PHSA在循环中的检出率为7.8%(13/165),初探结果说明HBV与血循环中的PHSA很少呈结合状态,PHSA可能主要与肝细胞膜上相类似的受体结合以此作为“桥梁”介导HBV吸附到肝细胞膜以启动感染。此外,作者还对该受体的其他特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16.
用GM-CSF和 IL-4在体外诱导高纯度CD14+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改进传统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方法,用GM-CSF(150ng/ml)和IL-4(80U/ml),在体外经7d从健康人外周血中诱导出了大量高纯度DC,其高表达HLA-I、HLA-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同时还高表达其前体单核细胞的特异性标志CD14分子,显示出成熟 DC的特征。这些CD14^ DC能强烈诱导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其内吞能力在第3天达最高,之后明显下降。此结果丰富了DC的类型,并为CD14^ DC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