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7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4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31篇 |
内科学 | 45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0篇 |
特种医学 | 68篇 |
外科学 | 165篇 |
综合类 | 137篇 |
预防医学 | 54篇 |
药学 | 61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35篇 |
肿瘤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探讨应用金属夹缝合胃全层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在胃体部全层切开直径2cm的缺损后,第1组不缝合胃壁缺损.第2组用金属夹夹闭胃壁黏膜层.第3组用金属夹夹闭胃壁全层,第4组用3-0丝线缝合胃壁全层。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7天处死各组动物,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定创面爆破压;并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价创面炎性反应及组织纤维增生情况。结果第1组动物术后34h内全部死亡,其他各组动物均良好存活.所有存活动物无腹腔内出血和感染表现。第2、3组与第4组相比,手术耗时短[(45.8±1.6)min和(42.5±1.5)min比(48.0±1.4)min,P〈0.05];第3天创面爆破压低](36.9±4.6)mmHg和(39.8±4.1)mmHg比(50.5±4.2)mmHg,P〈0.05];第7天创面爆破压3组间差异无统计尝意义[(95.0±7.9)mmHg、(97.8±6.8)mmHg和(98.5±7.0)mmHg,P〉0.05]。相同时间点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金属夹缝合组炎性反应较轻,Masson染色反映创面愈合无明显差别。结论应用金属夹缝合胃部全层缺损,无论夹闭胃黏膜层或全层组织,均能达到与手术缝线缝合相同的临床愈合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mm.平均手术时间45.1min.平均出血量50.0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1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一种治疗早期胃癌新技术,同样适用于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的浅表癌。ESD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及EGJ处癌前病变,与外科剖腹手术及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等内镜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ESD治疗EGJ处病变,手术难度较高,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门静脉癌栓(PVT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纳入TACE联合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48例。根据PVTT部位,分为门静脉主干癌栓(A型)、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B型)和门静脉二级及以下分支癌栓(C型)。根据粒子是否植入到PVTT内,分为癌栓内直接植入法(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其粒子植入到癌栓周围1.7 cm内的肝实质或肿瘤内,癌栓周围植入组)。比较不同类型PVTT及不同植入方法的癌栓控制率(DCR)、癌栓进展时间(TTP)及患者总生存率(OS)。结果4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TACE及粒子植入治疗。A、B、C型PVTT患者,中位OS(mOS)分别为8、11.5和1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癌栓DCR分别为61.5%、70.8%和72.7%(P=0.548),肝内肿瘤DCR分别为69.2%、75.0%和81.8%(P=0.483);癌栓中位TTP分别为4.5、8和11个月(P=0.030),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5、9和9.5个月。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组的mOS分别为10和11.5个月(P=0.239);癌栓DCR分别为69.2%、68.2%(P=0.591),肝内肿瘤DCR分别为73.1%和77.3%(P=0.502);癌栓中位TTP分别为7和10个月(P=0.276),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8和9.5个月(P=0.089)。结论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HCC伴PVTT,可有效控制PVTT和肝内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癌栓内直接植入法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对PVTT的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拟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Survivin靶向的小干扰RNA(SiRNA)重组表达载体,探讨用RNA干扰的方法下调大肠癌细胞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为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4例下颈椎骨折患者,通过术前X线、CT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椎弓根的直径、走行方向,并确定进钉点。术中凭手感及C臂斜位透视逐步扩孔,扩孔过程中探查骨孔四壁,确定为骨性,然后置入螺钉。结果经4~20个月的随访,除1例患者术后2.5个月因高位截瘫并发症死亡,1例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22例均有1~3级脊髓功能恢复,无内固定失效者。结论下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是相对安全、可靠的内固定方法,是下颈椎骨折治疗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第十四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九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于2007年11月16-18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本次会议收到稿件5013篇,会议发言433篇;注册代表2498名,参会人数超过3000名;厂商展位172个.大会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8个.专题演讲1次,学术辩论4次,卫星会4次.主会场特邀嘉宾发言4位,大会发言6位.分会场除腔道、肿瘤、尿控、结石、移植和男科外,还有英语、护理、中日泌尿外科学术会议和亚洲泌尿外科学校(Asu)培训课程、卫星会等内容.分会场议程除论文报告外,还穿插了讲座、辩论、圆桌讨论、病例讨论等形式的学术交流,以及壁报和录像演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每年约有150万肾脏疾病患者进展到尿毒症期,但每年能接受传统来源供器官行移植者不足1万例,巨大的供器官短缺问题使人们开始考虑推行活体供肾移植的可能性.部分移植中心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特别是武汉同济医院2006年亲属肾移植百余例,占全年肾移植的40%,这个比例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在供者安全性方面尚未见手术死亡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不同载荷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有限元模型,研究载荷条件与骨折部位的关系,预测骨折方式。方法:将志愿者T12-L2椎体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立L1椎体有限元模型,然后导入3-Matic软件建立皮质骨和松质骨模型,再导入Ansys Workbench软件,分别赋予骨质疏松材料属性并划分网格。对模型施加五种不同的载荷,模拟椎体骨折。结果:椎体与皮质骨形变一致,皮质骨较松质骨形变值更大(P=0.042<0.05)。所有载荷中,垂直压力产生最大形变值,扭转载荷最小。压缩负荷导致椎体上终板和椎体中心形变最大,方向向下;前屈、后伸和侧弯均导致椎体前柱周围形变最大,向载荷方向形变,也导致椎体高度丢失;扭转导致椎体前缘形变最大。结论:本研究预测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情况下,椎体皮质骨较松质骨先发生骨折;垂直压力最容易引发椎体骨折;垂直压力可造成椎体压缩骨折;前屈、后伸和侧弯均可造成椎体爆裂骨折;扭转可造成椎体前缘骨折。 相似文献
20.
皮肌炎(Dermatomyosistis with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是皮肤红疹及肌痛肌无力,关节疼痛但不变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