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构建磁共振对比剂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长循环脂质体(PS),并对其理化性质与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柠檬酸修饰的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并用脂质材料将纳米粒外层包被,制备得PS。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凝胶色谱及磁共振成像等,对PS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弛豫率进行评价,并考察PS在4 ℃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制备的PS为圆形或类圆形粒子,粒径为(141±1)nm,PDI为0.242±0.006,Zeta电位为(-17.8±1.0)mV,包封率为(91.73±5.18)%。体外MR成像结果表明,PS的弛豫率为355.20 mM-1·s-1。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PS在4 ℃条件下贮藏10 d,其粒径 [(151±3.2)nm]、PDI(0.273±0.012)、Zeta电位[(-19.9±0.3)mV]和包封率[(93.05±6.52)%],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长循环脂质体MR对比剂,为进一步构建MR可视化肿瘤靶向药物传递系统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 胃造瘘术是普通外科常见手术,传统胃造瘘术创伤大,已逐步被内镜下胃造瘘、X线下胃造瘘术取代,但实施过程需要内镜系统或X线机辅助,且操作较为繁琐。基于应用磁压榨技术行无创化胃造瘘的设想,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胃造瘘磁体装置,在大鼠模型上验证该设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大鼠消化道解剖特点和尺寸自行设计加工适合于大鼠胃造瘘的钕铁硼子母磁体,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子母磁体的磁力学曲线。10只SD大鼠麻醉后经口置入子磁体至胃内,在大鼠左上腹部放置母磁体,子母磁体自动吸合,腹部X线明确磁体相吸情况。术后单笼饲养,观察大鼠存活状况、磁体脱落时间、磁体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周处死动物,获取造瘘口标本,肉眼及光镜下观察造瘘口形成情况。结果 设计和生产出的子母磁体均为圆柱状,采用N42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电镀镍防护处理。子磁体直径5 mm、高3 mm,母磁体直径6 mm、高5 mm,子母磁体质量分别为0.410 g和1.035 g。子母磁体在零距离时最大吸力达4.36 N,磁体吸力随位移增加而逐渐减小。10只大鼠麻醉后均成功经口置入子磁体至胃内,在大鼠左上腹部放置母磁体后,子母磁体迅速相吸,腹部X线检查显示磁体对位吸合良好。术后大鼠均存活,子母磁体留置期间,未出现磁体移位、子母磁体分离等意外事件,所有实验动物无消化道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0~13 d子母磁体脱落,胃造瘘通道建立。术后2周开腹观察可见造瘘口处胃壁和腹壁粘连愈合牢固,腹腔无渗液及粘连。获取造瘘口标本肉眼可见瘘口形成良好,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瘘口组织结构层次清晰。结论 基于磁压榨技术的胃造瘘磁体设计巧妙、易于加工、成本低,该方法建立无创化大鼠胃造瘘操作简单,安全可行,造瘘口各层组织愈合良好。下一步可开展与人体解剖特点更接近的大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并评价造瘘口形成的长期效果。未来优化磁体设计和操作路径后,该技术有望在临床试用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颅脑损伤后突触素变化规律并探索其与组织学、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关系。方法 健康3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依据突触素检测时间,分为损伤后2周、4周、8周组和对照组共4组,每组6只。其中3个损伤组通过建立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在损伤后24 h、2周、4周和8周时通过CT检查观察其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影像学变化,对照组不作损伤处理。同时检测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形态学及影像学变化,并分别于2周、4周、8周使用免疫荧光法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受伤后大鼠脑组织突触素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评分提示实验组大鼠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HE染色提示实验组大鼠受伤24 h出现脑细胞水肿、坏死。另外尚可见局部的充血,受伤后2周后出现脑溶解性液化及坏死,而受伤4周及8周后除可见明显组织缺损外,无明显组织学变化。CT检查提示实验组大鼠术后24 h呈现全脑明显的低密度影,此后脑组织低密度灶的区域及程度开始减轻,至受伤后2周低密度影已经明显减退,受伤后4周及8周时脑损伤已经不明显,仅可见骨窗缺损。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均提示突触素表达于2周下降,第8周略有上升。结论 成功建立了Feeney大鼠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大鼠颅脑损伤后,突触素在受损急性期呈现下降,持续至脑损伤后第8周开始恢复。突触素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PKGⅡ对抑癌基因PTEN、p21、p53、 BRCA1以及BRCA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编码PKGⅡ cDNA的腺病毒载体感染MCF-7细胞,使其高表达PKGⅡ并以相应激活剂8-pCPT-cGMP激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p53、p21、PTEN、BRCA1以及BRCA2因子表达量。结果: PKGⅡ表达增高并激活后可使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抑癌基因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PKGⅡ通过降低癌细胞的活动水平从而降低抑癌基因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细胞迁移参与个体发育、伤口愈合、免疫反应、癌症发展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钙激活钾(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KCa)通道作为钾通道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具有维持膜电位、胞内钙稳态和信号传递等作用。KCa通道参与多种细胞迁移过程,在细胞迁移中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KCa通道依其单通道电导大小,分为大电导(BKCa)、中电导(IKCa)和小电导(SKCa)三类通道亚型。在细胞迁移相关研究中IKCa通道的报道较多,本文重点综述IKCa通道在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