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9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17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背景:软骨细胞移植等组织工程方法已经成为非常有潜力的骨关节炎治疗措施,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作用不仅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而且与细胞移植治疗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的:培养人膝关节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构建两者共培养的细胞培养模型,探讨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作用。 方法:收集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和严重创伤患者行截肢后遗弃的胫骨平台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连续消化后进行贴壁培养的方法,培养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方法,培养软骨细胞,然后应用多孔插入器细胞培养池构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 结果与结论:通过免疫组化,NBT/BCIP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检查,证实成功培养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实时定量RT-PCR显示,在与骨关节炎的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共培养的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明显下降。可见骨关节炎患者的成骨细胞能促进软骨细胞的退变。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评估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及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筛选3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微创组及切开组,每组15例。微创组采用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组采用“L”形外侧扩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记录相关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综合评估最终疗效。结果 微创组及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9个月和19.9个月。切开组有2例发生皮肤切缘表皮坏死。两组病例均在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术后微创组B?hler角平均13.1°±3.8°,Gissane角平均28.1°±7.8°;切开组B?hler角平均14.9°±4.3°,Gissane角平均26.2°±8.2°。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和VAS评分分别为(91.2±15.9)分和(1.7±1.3)分;切开组分别为(82.4±14.7)分和(1.9±2.1)分;SF-36评分微创组[(79.5±12.1)分]优于切开组[(70.2±12.4)分]。微创组4例、切开组15例出现不同程度距下关节僵硬。结论 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两种方法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采用经跗骨窦间隙有限切开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及距下关节僵硬率低。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内植物材料表面温度发热范围升高能否降低内植物相关感染率。方法在兔背部两侧皮下各植入1个无菌组织笼子,内放置骨水泥包裹的发热体,两周后,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给予材料表面发热和不发热,抽取组织液测定细菌浓度及计算感染率,测定白细胞浓度。结果在发热组,组织笼子感染率为34.4%(11/32);组织笼子内白细胞计数在发热组升高。在未发热组,实验结束时,感染率为75.0%(24/32);在未感染组织笼子内白细胞计数第一天后白细胞计数不再增高。感染组织笼子内白细胞计数达到105/μl,但是成活细胞仅有50%左右。结论材料表面发热范围的温度升高能够降低内植物材料相关感染率。  相似文献   
34.
截肢后残端神经瘤的疼痛无法安装假肢 ,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神经瘤顽固的疼痛也严重困扰着患者。由于神经瘤切除后复发率高 ,患者往往多次手术难以治愈。我科自 1994.4~1998.4.对 18例截肢后残端神经瘤的患者采用高位神经干切断术治疗 ,疗效显著。临床资料18例残端神经瘤 ,男 12例 ,女 6例。髋关节离断后残端神经瘤 2例 ,曾多次行局部神经瘤切除 ,均复发。来我院时局部疤痕增生 ,触痛明显。连硬麻醉下 ,采用腹股沟韧带上腹膜外入路 ,暴露股神经 ,分离后切除约 2 cm。 6例前臂尺神经瘤 ,均有神经瘤切除手术史 ,复发。臂丛麻醉下 ,于肘关节…  相似文献   
35.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发生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当将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截肢.自2002年2月至2006年10月,笔者采用含抗生素功能性骨水泥垫片技术治疗TKA术后感染12例,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通常采用洗必泰甘油明胶栓 ,口服甲硝唑片 ,疗效不理想。我们研制的以甲硝唑与苦参、蛇床子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 ,用聚乙二醇为基质的栓剂 ,具有使药物较持久地分散于阴道粘膜表面 ,增强杀灭滴虫、细菌、厌氧菌的效果 ,患者应用后不污染内裤 ,感觉舒适。经 1 50例临床观察 ,治疗单纯性滴虫阴道炎和单纯性细菌阴道炎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1 处方与制备1 1 处方 甲硝唑 2 0 g ,苦参、蛇床子提取物 2 0g ,硼酸 2 0g ,葡萄糖 30 g ,己烯雌酚 2 0mg,聚乙二醇4 0 0 0 4 5g,聚乙二醇 60 0 0 60 g …  相似文献   
37.
步态分析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并在20世纪早期得到发展。步态分析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工具。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的恢复虽然有多种评分标准,但都缺乏定量的指标,步态分析可以通过对下肢步态数据的收集,定量的描述下肢活动能力。因此,应用步态分析技术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可以定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38.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经验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对4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微创组采用计算机导航下经股内侧肌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病例的切口大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6周KSS评分,并采用影像学评价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结果对照组与导航微创组的切口长度分别为(18±4.2)cm和(11.8±2.8)cm;术后24h引流量为(410.5±130.2)ml和(280.7±121.6)ml;6周KSS评分为(141±24)分和(153±14)分;手术时间为(85.4±21.6)min和(118.4±18.3)min。统计学分析显示以上几项指标导航微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与导航微创组的mFTA分别为1.81°±1.42°和0.95°±0.9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P=0.023)。在导航组中,股骨和胫骨假体安装位置满意率达到95%和100%。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切口小、不干扰股骨髓腔、出血少、下肢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同时能够恢复下肢的机械轴线,假体位置安装正确,使操作具有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9.
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的MRI与关节镜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96例膝关节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关节镜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表现,将部分撕裂按其损伤程度分为完整和完全撕裂,比较无或单个韧带损伤与多个韧带同时损伤时的MRI诊断准确性。结果 关节镜下确诊55例患者共65条交叉韧带损伤,MRI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98.1%、97.4%。多条韧带同时损伤时,MRI诊断韧带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8.0%、94.3%、91.7%,与无或单个韧带损伤时比较,其特异性和准确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MRI是诊断急性完全性交叉韧带撕裂的理想检查方法。把韧带撕裂分为低度损伤与高度损伤后,其诊断敏感性可得到提高,对于临床及关节镜手术有指导意义。而慢性损伤或多个支持结构同时损伤时,其诊断准确性降低。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镁锌合金(Mg-zn)在体外的降解及对小鼠前成骨细胞(MC313-E1)增殖、分化和矿化的影响,探讨Mg-Zn成为新型骨科内植物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Mg-Zn和纯镁(Mg)试样置入模拟体液(SBF)中,3 d后通过电化学方法和静态浸泡失重的方法来测定其腐蚀电位及腐蚀速率;在Mg-Zn上接种MC3T3-E1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1、3、5、7、9 d时细胞增殖活性,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检测14、28 d时细胞ALP活性,并用四环素荧光染色检测14d时矿化结节.与左旋聚乳酸(PLLA)作对照研究.结果 Mg-Zn的腐蚀电位增高,腐蚀速率降低;培养第5、7、9天后,Mg-Zn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PLLA(P<0.01);14、28 d时,Mg-Zn ALP活性明显高于PuA(P<0.01);Mg-Zn矿化结节面积明显大于PLLA(P<0.01).结论 Mg-Zn明显改善了Mg的耐腐蚀性能,同时能促进MC333-E1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