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86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对1986至 1997年收治的 60例肾盂输尿管上皮移行细胞癌患者组织标本进行研究 ,探讨上尿路上皮及相应复发肿瘤Bcl 2和 p5 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60例 ,男 4 5例 ,女 15例。年龄 3 3~ 84岁 ,平均 62岁。单发肿瘤 5 0例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构建种植自体尿路上皮细胞的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将聚乳酸输
尿管支架于比格犬皮下包埋3周,在其表面诱导形成一层结缔组织薄膜,获得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经脱细胞处理后,将
体外扩增培养的自体尿路上皮细胞种植于包膜输尿管支架表面。采用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和免疫组化法对包膜输
尿管支架及尿路上皮附着情况进行观察;应用MTT比色法比较尿路上皮细胞在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组和管状小肠粘膜下
基质组的生长差异。结果HE染色及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结缔组织层内含有大量毛细血管,但无明显局部炎症反应;
扫描电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包膜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构成、表面呈现三维立体结构,尿路上皮细胞能在支架包膜表面粘附,
形成连续的上皮层;MTT检测显示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组和管状小肠粘膜下基质组组吸光光度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说明尿路上皮细胞在包膜化输尿管支架上能连续增殖。结论包膜化聚乳酸输尿管支架适合尿路上皮细胞黏附和增殖,
体外构建的包膜化组织工程输尿管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通过比较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与传统开放活体供肾切取术的术后效果,探讨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间组医生完成的活体供肾切取术45例,分为腹腔镜组25例和开放手术组20例,比较两组术后护理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及恢复均顺利。术后腹腔镜组的引流管和尿管留置天数、术后禁食天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腹腔镜活体供者。肾切取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天数少等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提高肾癌局部复发的治疗水平.方法肾癌术后局部肿瘤复发患者7例.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原发肿瘤直径5.6~9.6 cm,平均6.5 cm;保留肾单位手术2例,原发肿瘤直径均<3.0 am.年龄19~64岁,平均42岁.肿瘤局部复发时间为术后12~54个月,平均23个月.复发肿瘤直径2.5~10.5 cm,平均5.2 cm.结果 行复发肿瘤切除术5例,复发肿瘤及肾切除术2例.7例手术均成功.术中出血150~3000 ml.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复发肿瘤压迫髂腹下神经,分离过程中因过度牵拉神经束,术后出现短暂的术侧下肢皮肤疼痛.1例术中分离损伤小肠,破孔1 cm,给予修补,术后恢复良好.余5例无明显术中和术后并发症.6例随访8~27个月,平均13个月.局部再次复发2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其中行免疫治疗1例,复发肿瘤切除术后22个月死亡1例.结论肾癌局部复发后再手术难度较大、出血较多,但大部分复发可以手术切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65.
目的 鼻咽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地域性分布和生物学行为的头颈部肿瘤,研究显示FDG PET-CT相关参数在高发区鼻咽癌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本研究探讨FDG PET-CT相关参数对低发区鼻咽癌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3年在Albert Einstein医学院Beth Israel医疗中心诊治的 83例鼻咽癌患者资料,采用梯度法并依据PET-CT图像指导靶区勾画,获取FDG PET-CT参数 SUVmax、MTV、TLG。结果 3年样本数 37例,3年FFS率为74%,3年LRFS率为88%,3年DMFS率为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SUVmax、TLG是 3年LRFS和FFS的影响因素(P=0.004、0.014和 P=0.024、0.0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SUVmax是 3年FFS的影响因素。结论 治疗前原发肿瘤 SUVmax是影响鼻咽癌患者FFS的因素。  相似文献   
66.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obotic-assist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RALPN)、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obotic-assist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RARPN)及传统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8月单一术者使用da Vinci机器人系统及Storz腹腔镜系统进行372例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RALPN 138例,RARPN 46例,LPN 188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肾动脉热缺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结果 3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2.3±30.9)min、(112.5±28.7)min、(114.8±34.5)min,无统计学差异(F=2.682,P=0.070)。3组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0.8±5.9)min、(19.4±5.1)min、(23.7±6.8)min(F=13.025,P=0.000),RALPN和RARPN明显短于LPN(P0.05)。3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89.0±76.9)ml、(42.9±40.3)ml、(55.2±86.6)ml(F=9.644,P=0.000),RALPN明显多于RARPN和LPN(P0.05)。LPN组术中输血1例,RALPN及RARPN组均无术中输血。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及机器人辅助后腹腔镜手术均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7.
重复肾移植受者术前单剂应用赛尼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复肾移植受者术前单剂应用抗白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赛尼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3例多次接受肾移植的受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12例)。两组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相同,观察组术前2小时内应用赛尼哌1剂。观察两组术后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感染及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动态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的A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平均替代治疗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CD3与CD4的表达均有明显下降,但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前单剂赛尼哌免疫诱导能够明显降低重复肾移植受者术后AR的发生率,而不增加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浸润性膀胱癌患者7例,年龄53-74岁,平均61岁,均为男性,无远处转移,采用5个套管针,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术,前列腺切除,下腹正中作7cm切口,取出切除的膀胱前列腺,常规行回肠膀胱术。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9.2h,出血量平均为264ml,所有病例均未输血,术后血红蛋白正常。术后2~10个月随访,肾功能正常,IVU检查未见输尿管吻合口狭窄或反流。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全膀胱切除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9.
机器人手术系统促进了微创肾移植手术的发展,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数据显示, 机器人辅助肾移植术(RAKT)与开放肾移植术相比, 移植肾功能、人/肾存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但RAKT更加微创。目前, 亲属供肾的RAKT已成为开放肾移植术的有效替代方案,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RAKT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70.
经皮球囊导管阻断技术在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导管阻断技术在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经CT、MRI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确诊为肾或肾上腺肿瘤合并肝后型或肝下型下腔静脉瘤栓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76岁,平均51岁.右侧肿瘤11例,左侧1例.肾肿瘤11例,肾上腺肿瘤1例.12例均于术前经皮穿刺右侧颈内静脉,于瘤栓近心端下腔静脉内预置一球囊导管,术中经导管充盈球囊阻断下腔静脉后,再行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 结果 12例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根治性切除术全部完成.手术时间210~670 min,平均324 min.术中出血量600~7960 ml,平均2563 ml.无手术或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肝肾功能正常,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12(9~15)d出院.术后病理报告:肾细胞癌9例,转移性肝细胞癌1例,良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肾癌术后TNM分期:T3b N0M08例,T3bNxM11例.术后平均随访(2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4例分别于术后6、9、15、22个月死于肺转移、肝转移及肝癌复发,其余8例术后已存活6~35个月,平均26个月.9例肾癌患者术后1、3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分别为78%和67%. 结论 经皮球囊导管阻断技术在低位肝后型或肝下型下腔静脉瘤栓的根治性切除术中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